熱門搜尋

故事X菜市場政治學:一人投兩票,真的可以救小黨?

2019-11-15

臺灣立法委員選舉,從 2008 年開始採行「單一選區兩票制」,也就是每一名選民在立委選舉時可以投兩票:


(1) 第一票是選民戶籍地所屬的區域立委,採取單一選區,每個選區只有一名最高票勝選。全國共有 73 個選區。


(2) 第二票則是投給政黨,全國的政黨票一起算,有通過 5% 門檻的政黨依得票比例分享全國不分區的 34 席。(另外 6 席為平地與山地原住民)。




小黨不能亡:不分區選票的真正目的

原本 2008 年之前,立委選制與現在縣市議員相同,採取「複數選區不可讓度制」,也就是每個選區可以有好幾位當選,但每個選民只能投一票。此制度主要承襲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議會制度,全世界採行的地區只有日本與臺灣兩國。


這個制度改變,來自 2004 年的修憲案。


當時有些學者與修憲代表認為,因為候選人不用拚最高票,只要在選區內有固定一小群死忠支持者即可順利當選,這種「一個選區多人當選」的複數選區制度,容易促成極端候選人當選,也會造成一堆小黨。此外,也有一些人認為政黨數目太多、而且一些國會議員的言行舉止誇張,便有改成單一選區的呼聲。

 

若採行單一選區,每個選區就只有一名候選人會當選,根據中位選民定理,要當選的人不能太過極端,一定都要溫和派才可以當選,同時,修憲的內容也包括立委席次減半,因此可以說,這修憲的起心動念,就是針對極端候選人與小黨

 

但是假如我國全面採行單一選區,那麼小黨就會直接滅亡,也可能導致各選區的立委都只在自己選區當山大王,無人在意全國性議題,長久以來對國家發展不利。因此,修憲委員們在 73 席單一選區之外,又另外加上 34 席的不分區席次,全國民眾一起投政黨票。


理論上,這 34 席的不分區席次,對特定主打「全國性議題」的小黨比較有利,因為小黨的支持者可能分散在各選區,無法在各個單一選區獲勝。舉例來說,可能臺灣每個縣市都有 10% 的人反對核能,但因為只有 10%,無法在任何縣市拿到 50% 的票當選,因此區域選舉的候選人都不會採這個政見。但假如在不分區席次,有某小黨專攻這個議題,然後也成功地把各地 10% 的票都歸他,這個小黨就可能在不分區當選席次,專門推動這個議題。


而,在這次的修憲中,民進黨和國民黨兩黨又把不分區席次分配加上了 5% 的門檻。換句話說,小黨必須獲得超過 5% 才有辦法分配席次,所以這制度對小黨的紅利大打了折扣。


實際投票,發現了理想與真實的距離

以上這些都是基於學術理論的討論,實際執行情況又如何呢?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員游清鑫曾針對 2008 年第一次單一選區兩票制進行研究,在選前追蹤訪問一群臺灣選民對於制度的了解。結果發現,即使到選舉前一天,臺灣民眾也只有60%知道立委有幾位、50% 知道有兩張票可以投、只有 20% 知道小黨門檻。[1]


換言之,我們前面提到,有關大小黨在不同選制中的各種利弊得失,都是基於「選民是理性、不會浪費選票」的假設得到的,但假如選民其實根本不知道選制及其效果的話,那我們前面的學術推論也會打折扣。


那麼,臺灣人在實際投票的時候,到底是怎麼使用這個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呢?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曾於 2016 年 1 月 17 日至 4 月 28 日在全臺抽樣並面訪 1690 位具有統計代表性的臺灣選民(TEDS2016Ind)。這份民調問卷詢問民眾在單一選區以及在不分區分別投給哪一位候選人,因此可以計算出有多少人投給兩大黨、又有多少人投給小黨。


經過一系列的語法計算後,可以得到 2016 年立委選舉時,在單一選區的部分,有約 13% 的人把選票投給小黨,87% 的選民是投給兩大黨(包含民進黨禮讓席次)。而在不分區的部分,約有 30% 的選票投給小黨,而 70% 投給兩大黨。


這個民調資料得到的數字跟實際選舉結果,兩者非常接近。根據中選會資料庫的實際選舉結果,2016 年單一選區的部份兩大黨共得到 84% 的選票,而在不分區中兩大黨共得到 70% 的選票。


但中選會只提供總體層級資料,所以我們使用可以分析個別選民的民調資料,進一步把這份政大民調資料依照選民大、小黨的選擇分成四類的話,各類的比例如下:


從數據上來看,2016 年的立委選舉中,六成臺灣民眾即使有兩票,還是選擇把票集中給兩大黨。這很可能是因為兩大黨或顏色接近的支持者,會希望大黨可以順利過半,推動相關的政策。


然而,確實也還是有 23% 的人在選區票投大黨、但在不分區選擇投給小黨,這 432 萬人,確實讓單一選區兩票制產生預期作用。而實際選舉結果,2016 年時代力量與親民黨兩個政黨確實突破了 5% 的門檻,新黨、綠黨社會黨聯盟、以及臺灣團結聯盟也順利突破 2% 門檻,可以拿回保證金(3.5% 才能拿到選票的政黨補助)。


2020年,小黨的嚴酷考驗

從 2016 年的經驗來說,根據民調資料,臺灣的確有部分選民採取策略性思考,在區域立委跟不分區政黨票分別投給不同的政黨。而這 23% 的臺灣選民,也會是這次 2020 年立委選舉中,各個拚不分區的政黨的爭取主力,例如基進黨、時代力量、臺灣民眾黨等。


當然,這次選舉跟 2016 年選舉不同之處,在於這次兩大黨對於爭取「國會過半」喊得更大聲了,而這 34 席的不分區選票,也將會是兩大黨拚過半的重要戰場。2012 年民進黨曾喊出把票分給小黨,2016 年則有宋楚瑜出來增加親民黨宣傳版面,這些配票或媒體效果都能夠增加特定小黨的選票。但這次 2020 選舉,假如兩大黨繼續激烈競爭,勢必會把選舉的版面都占掉,到時候以議題為主的小黨要如何爭取版面、讓選民還記得小黨,並說服選民自己會超過 5% 門檻(因此選民不會浪費選票),恐怕是這些小黨黨主席要多費心思之處。

 

(本文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發起人)
 

本文和菜市場政治學合作刊登。
本文收錄於故事十一月關鍵字專題:「拼選舉」,全文開放分享給所有讀者。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這個專題,歡迎加入☞故事會員 


[1] 游清鑫,〈初體驗與粗體驗:台灣民眾對立委新選制的認知、參與及評價 〉《選舉研究》,第十九卷第一期

文章資訊
作者 王宏恩
刊登日期 2019-11-15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2019|十一月關鍵字:拚選舉
自由的臺灣人,將在未來的選舉中,作一個獨立而勇敢的公民,帶著國家繼續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