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寶鴻
洋商與買辦
早於1881 年港府的統計中,已有“買辦”(comprador)95 人,名為“交辦者”(ship comprador)的則有113 人。
所謂買辦,是指洋行、銀行、船公司、藥房、酒店及保險公司等洋商機構,在與華人交易時,作為橋樑的中介人。買辦可支取該機構的薪金,在交易中抽取佣金和獲取利潤,但需負責壞賬以及承擔交易的風險。每一洋商機構,都設有一“買辦房”。
迄至 1916 年,曾有一種“買辦支單”,相信是買辦開發予商人、類似內地之“銀號莊票”,或“銀行本票”的一種票據。
早期最著名的買辦是何東(曉生)爵士,他於16 歲時任職於中國粵海關,於兩年後的1880 年離職,就任渣甸(怡和)洋行助理買辦,後來升至總買辦。其渣甸辦房內有一“生昌裕號”,亦銷售糖、糧食和雜貨。1900 年,職位由其弟何福(澤生)接任。
當時,渣甸洋行屬下的中華糖局,亦設有買辦一職, 1909 年的買辦為蔡立志。
與怡和分庭抗禮之顛地洋行的買辦為鄭觀應,該洋行於1866年倒閉。
1915 年,何東任怡和系的置地公司、填海公司及天星小輪的董事。
同時其親家羅長肇(其子羅文錦乃何東之快婿)任怡和買辦。1920 年,由何福之子何世良繼任。
約1900 年,報章上不時有洋行招請買辦的廣告。當時起的著名買辦有“呿刂”行(仁記洋行, Gibb Livingston & Co.)及香港電燈公司的梁仁甫、太古洋行的莫仕揚(1872 年任東華醫院主席)、莫仕揚之子莫幹生、和記洋行的龍碧泉、新沙宣洋行的何世光。
1913 年,車打(遮打)洋行及置地公司的辦房,設於皇后大道中5號,買辦為鄧鐘寰, 1921 年由王展頌接任。
船務公司的買辦則有:德忌利士船公司的陳賡虞、九龍倉的黃麗川、鐵行輪船公司的黃屏蓀、太古洋行船務部經理胡禧堂及莫詠虞,以及太古倉華經理黃廣田。黃廣田於1930 年代為華商總會主席。
其他行業的買辦有:鶴園青洲英坭公司、“施綿遠堂”的施靄人、於仁洋面保險公司的葉蘭泉、大酒店的陳在棷及余寶森、屈臣氏藥房的劉鑄伯(劉氏曾任天文台書記,於1922 年逝世,其長子劉德譜於1924 年創辦“油蔴地小輪船公司”),還有拈孖治洋行的梁基浩,他為娛樂戲院的總經理。
1925 年,有一由銀行及洋行買辦組成的“洋行敍理堂”及“洋行辦房聯合會”。
除怡和等大洋行外,顯赫的還有銀行買辦。約1900 年,滙豐銀行的買辦為劉渭川及馮華川。
其他銀行買辦,有:
年份 | 銀行 | 買辦 |
1895年 |
有利銀行
| “韋敦善堂”韋玉(寶珊) |
1902 年 | 德華銀行 | 容建邦 |
1903 年 | 萬國寶通(花旗)銀行 |
何蕚樓
|
1911 年 | 荷蘭安達銀行 | 陳卓庭 |
1916 年 | 華俄道勝銀行 | 周雁亭 |
1918 年 | 中法實業銀行 | 戴明德 |
1925 年
| 法國東方滙理銀行 | 何穎泉 |
渣打銀行 | 容子明 | |
大英銀行、萬國寶通銀行及荷蘭安達銀行 |
蔡寶耀
| |
有利銀行 | 何世耀 | |
滙豐銀行 | 何世榮 | |
1927 年 | 滙豐銀行 | 何世儉 |
後來,滙豐銀行買辦的職位名稱改為“華人經理”。1953 年,華人經理唐宗寶逝世,而其後的華人經理李純華於1960 年代中退休,由何世榮的兒子何鴻邦接任。華人經理一職隨着何氏於數年後逝世而取消。當時的“買辦房”位於皇后大道中接近渣打銀行的部分。





香港早期的外資保險公司
早期的外資保險公司,主要為洋面(或稱“海面”)保險,及火險(或稱“火燭保險”)兩種。前者是保障船運意外貨物的損失,後者是因火災而導致生命財產損失而作出賠償者,不少保險公司是兩者皆保的。
1870 年代,已有不少保險公司的股票在股市買賣者,當中包括:於仁、中外、寶裕、中華、域多利亞、揚子、那千拿、鳳凰、香港火燭保險公司和渣華洋面及火燭(水火)保險公司等。
俟後還有:安泰、暉亞、怡和、諫當(Canton)及太古洋行代理的晏蘭加些火燭保險公司等。
不少保險公司名為燕梳公司(燕梳為英文insurance 的音譯),如於仁保險公司中文全名為“金孖素(Commercial)於仁燕梳公司”。
1897 年,宏利保險公司開始在港經營,早期的名稱為“大英宏利人壽燕梳公司”。同年在港經營的亦有一間“鳥約(NewYork)人壽保險公司”。1901 年,代理皇后火燭燕梳的新沙宣洋行,招請“走燕梳人”(保險經紀)一名。多家上述的老牌保險公司,現時仍在經營。



(圖片由吳貴龍先生提供)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