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淘鯨記】從墾丁開始,臺灣也有一段捕鯨魚的歷史

蔡阿修 2015-12-27

前言:我們在「燭光晚餐、抹香鯨與美國的崛起」中談到捕鯨業如何讓美國一躍擠身進入當代的強權之一。鯨魚,這海中的黃金,所給予人們的經濟利益大概沒有接觸過或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我自己也無法想像)。鯨魚在人們開始淘石油這「黑金」之前,可以說是全球經濟活動中極為重要的淘金活動的目標。我們將從臺灣短命的淘「鯨」記開始,試著帶大家進入這引人入勝,並在歷史中影響人類活動深遠的全球淘「鯨」記!

 

隨著保育意識的抬頭,及對於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等互相依存的認知逐漸深入人心,「捕鯨」在現今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我們在這裡,沒有要評斷絕對的對或錯,但是試著給予一個全面的全球捕鯨歷史,勾勒出捕鯨真實的面貌及所賦予的文化。

掌握了海洋的人就掌握了世界?!

"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掌握了過去的人就可以掌握未來,而掌握了現在的人就掌握了過去」

我個人非常喜愛的【1984】這本書,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1903 - 1950)在裡頭如是說。但我想,這是在「人」掌握了資源之後的事情,而要如何才能在這世界先掌握了「資源」呢?我想是:

 

「掌握了海洋的人就掌握了世界
”Who controls the ocean controls the world“

因為我們生活在陸地上,不可避免的,很多觀點或想法常常都侷限在陸地,忘記了地球上有超過三分之二面積是被海洋給覆蓋的!也因此,可以掌握了海洋資源的人,很大的部分就可以掌握世界,因為他們的「國土」就不只在陸地上。


如同我們在「燭光晚餐、抹香鯨與美國的崛起」談到捕鯨業和美國的崛起有密切的關係,目前世界上所謂「強大」的國家,很多都有著輝煌的淘「鯨」史,像是英國或是日本等等。在這裡,我們希望可以試著從臺灣出發,來一窺「掌握了海洋的人就掌握了世界」的秘辛。


是的,臺灣也有嘗試過淘「鯨」!

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臺灣從最早有商業捕鯨活動的紀錄到現在也已經超過一百年了!


在西元 1913 年(日治時期大正二年)的臺灣,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和當時的內地(也就是日本)合作,準備要好好的來淘在臺灣的第一桶「鯨」。


在十九世紀七〇年代(1870s)的時候,在挪威和美國已經將捕鯨的技術大致發展到成為現代化的工業模式,捕鯨再也不是一趟出了門之後、就不知道可不可以安全回家的工作了。


早期捕鯨仍是一件風險極高的工作! 圖片取自:Matthews, L. H. (e.d.) 1968. The whale. George Allen & Unwin, London.
早期捕鯨仍是一件風險極高的工作! 圖片取自:Matthews, L. H. (e.d.) 1968. The whale. George Allen & Unwin, London.

臺灣在 1913 年準備要發展捕鯨的時候,當時選定的地點,是在現在的墾丁南灣(當時的地名為大坂埒)。當時的日本也才剛引進挪威所最新發展出來的捕鯨技術不久,或許如此,所以引進臺灣的捕鯨技術並不是最先進的,設備也沒有很齊全(如捕到鯨魚後的加工設備等)。再加上這一兩年(1913 和 1914 年),在南灣那附近的海域沒有找到很多的鯨魚,導致整體的獲利,並沒有讓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感到滿意,或許還造成了不小的虧損,所以臺灣「淘鯨」的初體驗,就在大概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夭折了。


在世界第一次大戰(1914 - 1918 年)之後不久,因為種種原因,日本開始用不同的態度對待臺灣;也大概就是從 1919 年開始所實施的「內地延長主義」,開始要「試著」將臺灣真的當成日本的一部分,而派任了第一任的文人總督──田健治郎(1855 - 1930 年)。


田健治郎的總督府,在隔年(1920 年,大正九年)找來了當時在日本主要的捕鯨公司──東洋捕鯨株式會社,來再一次嘗試在臺灣「淘鯨」的可能性。


或許是因為主導的人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第一次(1913 年)挑戰,是由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所帶領的,而第二次(1920 年),是直接由田健治郎的總督府委託的東洋捕鯨株式會社主導。以捕鯨的經驗來說,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可以說是當時日本捕鯨業的龍頭。在二十世紀初期,日本好幾個大大小小的捕鯨公司經歷過了好幾次整併,而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就是當時經歷過幾次整合後的主要代表,並且經驗老道的捕鯨公司。


但也有可能只是純粹運氣的問題。


大概就像十七世紀初期的時候,一個英國探險家 John Smith(史密斯,1580 - 1631 年)一心想要到美國(當時他們稱現在的美國為新英格蘭 New England)開發新大陸,但是在橫跨大西洋的路上(嗯...海上),卻沒有看到夠多的鯨魚,可以讓他們盡情的「淘鯨」來發財,也讓他在死前或許帶有許多悔恨的寫下(1631 年):

 

“Had the fishing for Whale proved as we expected, I had stayed in the Country...”
如果那時候淘鯨是如我們所預期的那樣,我那時候就會待在哪裡開拓新疆土了...

而另一批人,在 1620 年搭著「五月花號(Mayflower)」前往美國的時候,卻看到了成群的鯨魚!但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淘鯨」,所以沒有帶著捕鯨的工具,只能懊悔的寫下:

 

“if we had instruments and meanes to take them, we might have made a very rich returne...”
「如果我們身邊有工具可以捕鯨的話,我們早就發了!...

註:史密斯(John Smith)第一次從英國橫越大西洋到美國的時間是 1614 年。這一部份會在另外談美國的捕鯨歷史中詳談。而英文不錯的人可能會注意到有一些單字的拼法有點奇怪,像是 returne 而不是 return。這裡是引用原始的文獻,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英文「演化」的狀況。

不管怎麼樣,由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在 1920 年所重新開啟的「淘鯨」,成效還不錯。


在大坂埒捕鯨的情況。 圖片取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資料庫。
在大坂埒捕鯨的情況。 圖片取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資料庫。

一開始也還不是用最先進的捕鯨設備,但第一年捕獲了 34 隻鯨魚,讓東洋捕鯨株式會社覺得在大坂埒(墾丁南灣)這邊,確實是有發展的潛力。於是,他們開始向挪威採購新型的捕鯨船,找來了挪威經驗豐富的捕鯨船員,來當捕鯨砲手和駕駛等,也開始在大坂埒興建處理鯨魚的加工廠等捕鯨工業所必需的設備。


在日本將「淘鯨」的熱潮帶來臺灣之前,日本已經有一定的捕鯨歷史和經驗(日本的淘鯨記我們之後再慢慢來談...希望可以在三天三夜內講完?!),而日本自己在十九世紀的時候,更已經感受到日本沿岸的鯨魚數量,開始明顯的下降,所以,大概開始對於「永續經營」有一定的概念;因此在臺灣恆春到臺東沿岸的近海捕鯨場中,一次只會派出兩艘捕鯨船。


由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在臺灣所主導的淘鯨熱,都還算是蠻順利的,有一定的斬獲。雖然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在這期間又經過一些整併,像是 1934 年的時候改名為日本捕鯨株式會社,臺灣的淘鯨熱潮,還是一路延續到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後期才告一段落。


從 1920 年開啟的臺灣淘鯨記,延續到因為二次大戰才被迫停頓的這二十多個年頭,雖然沒有確切完整記錄,可以讓我們得知到底這段時期在臺灣的淘鯨熱潮有多大「收穫」,但從部份片斷零碎的記錄來看,應該至少有五、六百隻在臺灣南部近海的鯨魚被「淘」了起來。


在這同一段時期,全世界的「淘鯨」數量大概是 11 萬隻左右。換句話說,臺灣光是近岸的淘鯨熱就大概佔了全球數量的兩百分之一(由日本所主導的這一段臺灣淘鯨熱,並沒有更進一步的到遠洋去淘鯨)。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離開臺灣,臺灣的淘鯨熱也到此暫時告一段落。


但這佔了全球面積超過三分之二,幅員遼闊的「淘鯨場」,在動盪不安的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興的時局下,似乎沒有道理不進來分一杯羹?!


也因此,臺灣在經歷政權轉換不久後,重新投入了這一場全球的淘鯨浪潮……

文章資訊
作者 蔡阿修
刊登日期 2015-12-2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