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東京摩登──小泉癸巳男的帝都百景(一):地震及其後

2014-10-14
kk041_1933_w064_meteo_47984
小泉癸巳男於 1933 年描繪的中央氣象觀測所。這座建築物撐過了 1923 年的大地震。時鐘的指針停留在地震來臨的那一刻,雖然圖中並未準確地描繪這一點。「不管對或錯,這是他們預測氣象的地方。」小泉如是說。

1923 年 9 月 1 號,一場毀滅性的地震重創東京以及橫濱所在的關東平原,火勢以及暴風四起,進而演變成兇猛的火災。
 
東京以及橫濱這兩座大城市中許多區域被摧毀,估計十四萬人民喪失性命,兩百萬人民流離失所。
 
約莫二十多年後,1945 年 3 月 9 號,彼時日本與美國之間的戰爭已邁入尾聲,美國空軍在晚間對東京展開空襲,超過三百個四引擎 B-29 機型在低空投放燃燒彈,僅憑數小時,便摧毀了東京──這座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十四平方英哩的土地。在這次空襲中,十三萬人因而喪命,兩百萬人喪失家園。在接下來幾個星期,一直到八月中旬日本投降前,東京(以及其他六十五個日本城市)都成了空襲目標;而在戰爭結束時,日本首都被炸得只剩斷垣殘壁。
 
戰爭與毀滅性空襲所破壞的眾多事情中,有一項是關於 1923 年後東京銳意重建的回憶。地震對東京而言雖是災難,卻也是促進其朝著現代化發展的契機。「新東京」成為當時的標語。鋼筋水泥結構的高樓大廈,是其中一個標誌。大眾交通工具,包括地鐵,是另一個標誌。然而這些重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市內各式行政區、商業區以及娛樂區的蓬勃發展。地震之後,東京一躍成為彼時世界上最國際化的都市之一。
 
在這波現代化重建浪潮中,就以創新世代的藝術家們作品最為生動。這群藝術家受西方個人主義以及表現主義影響,將城市的樣貌以雕版印刷形式呈現。這些作品即是後人所熟知的「創作版畫(sōsaku-hanga)」。對於熱愛歷史的人來說,這些藝術家最無價的貢獻,是兩組名為「新東京的一百種面貌」的雕版印刷作品,讓我們能藉此想像自 1923 年重建之後到 1945 年再度受到重創之前的東京,究竟是何種樣貌。而這些作品,都將在這裡重現、分析。


東京摩登(一),介紹「昭和時代東京的一百種樣貌」,這是小泉癸巳男(Koizumi Kishio)於 1928 年至 1940 年間創作的作品。這裡附帶的視覺敘事(visual narrative),讓讀者可以用十八種不同主線探索這座城市──你也可以稱他為數位城市觀光(由此進入)。此處的介紹提供對小泉作品的學術導覽,而且要挖掘出潛藏在他所描繪的這所現代都市下的張力以及暗流──包括舊日時光的吸引力、無所不在的帝國身影,以及逐漸升溫的軍國主義。


「東京摩登(二)」則會呈現小泉最著名的創作系列,除了原版之外亦包含修正過的版本(因此總共作品共有 109 件)。在這其中,還有小泉私人在 1940 年時私下創作的系列。


在 1928 年到 1932 年期間,另外八名參與「創作版畫」的雕版藝術家,也創作出「新東京一百種樣貌」。這些藝術家們各自多變的風格,以及他們所選擇的各樣城市風光,更加完整了小泉對於這座城市的演繹,讓我們能更深入欣賞這座地震後甦醒的活力城市。這八位藝術家的作品系列也將在「東京摩登(三)」中首次呈現。


現代性及其矛盾是個值得多方比較的主題。「東京摩登」系列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省思現代化的進程,以及我們是邁向戰爭的各種路途。同時,當戰後日本時常與戰前與戰爭的時代切割開時,這些畫作也給了一個珍貴的機會,讓我們一窺他們之間動態的連結。


(「帝都百景」由The Wolfsonian–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慷慨提供)
(「帝都百景」由 The Wolfsonian–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慷慨提供)

地震和創傷

1923 年九月一號早上 11 點 58 分,一場嚴重的地震襲擊東日本,重創首都東京,以及日本主要的港口城市橫濱。地震發生時,正巧是居民使用炭火與炊爐準備午餐的時間。事實上地震本身造成的毀損只佔一小部分,反而是因地震而起的火焰隨著微風漫天四起,充斥在市中心的木造建築,讓災難嚴重加劇。劇烈的高溫消耗了絕大部分的氧氣,形成如暴風般的氣流,加速了火勢破壞城市的速度。原先設計用來防火的地區如公園、大道等形同虛設。官方統計因為這次災難而造成的死亡人數共有 10 萬 4619 人,其中有九成發生在東京。兩百二十六萬五千的都市人口中,有七成流離失所。
 
中央政府以及市政府對這樣的情形並無足夠準備,第一個反應就是宣布戒嚴。這次地震的發生可說暴露了當時社會上的緊繃狀態。許多市民甚至開始相信在地的韓裔居民對水下毒、對房屋縱火等謠言。軍警以及自治會利用地震造成的混亂作為帳眼法,消滅集會遊行組織、共產黨員、社會主義者以及其他左翼份子。9 月 16 號,警察逮捕了主要的極端份子大杉榮(Osugi Sakae)和其妻子伊藤野枝(Itō Noe)。他們被帶到龜戶派出所(Kameido)後隨即被殺害。估計在 9 月的前幾週,這種趁機清理 種族與政治份子的活動,就造成了六千人死亡。


Photographs by August Kengelbacher (http://www.japan-guide.com/a/earthquake/)
Photographs by August Kengelbacher (http://www.japan-guide.com/a/earthquake/)

1923 年的 12 月 28 號,地震發生的四個月後,難波大助(Namba Daisuke, 1899-1924)於虎之門交叉路口的人群中,等待即將前往帝國議會開幕式的皇太子裕仁車隊。難波是個激進份子,原已對於政府壓迫非正統思想心懷不滿,加上彼時諸多在日韓國人與激進派遭到謀殺的催化,他決定朝皇太子開槍。此次行刺沒有成功,然而這個事件──日後以難波被處以極刑作結──使日本大為震撼。此次行刺促使日本在 1925 年的 2 月 19 日通過治安維持法。這個法律為之後連串的立法與規範定下了基礎,這些法規將政府當局對於異議份子無法容忍的態度予以明文化。


因此,關東大地震引起的混亂,在未來幾十年間打造此「帝國首都」上,提供了兩個關鍵要素:(一)蔓延大火清理出的空間,讓新城市得以建置;(二)法律與意識的手段,用以建造出服膺於帝國意識型態的都市與政治地景。這個帝國意識型態建立在神話及傳統色彩之上,但從 1868 年的明治維新開始算起,在發生關東大地震的時間點,它也存在不到五十年。


我們有豐富的文字以及圖像檔案,是關於關東大地震以及接著的東京重建──其過程在 1930 年代尤其清楚。重建的關鍵,是能獲得不虞匱乏的自然資源,這恰好能由中國東北的滿州地區提供。確保能夠取用這些資源,與建設本身成為了相互平行且不無關連的軸線,而這也導向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以及最後的戰爭。


kk9001_1925_Goun_QuakeScroll
kk9005_1925_Goun_QuakeScroll
kk9003_1925_Goun_QuakeScroll
描繪關東大地震的圖像,完整版見:http://ocw.mit.edu/ans7870/21f/21f.027/tokyo_modern_01/earthquake.html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F1975.12)
描繪關東大地震的圖像,完整版見:https://reurl.cc/k5j3D9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F1975.12)

從東京地震重創到城市重整、重建、重生,整個過程在官方的資料中被描述為前進的步伐(March of progress),一連串商業的成功以及現代化的計畫。然而,與之同步的反面消息──包含對於中國的連年戰爭、日本國內的政治謀殺,都讓日本在看待這座新成形的城市以及帝國邊疆時,抱以些許的懷疑態度。而在日常生活的變遷之下,地震於記憶中留下的永久傷痕仍無聲揶揄著樂觀主義。居住在這座新城市中,除了需要適應新的都市結構及其中不同的重點,更重要的是,對於那些傳達著自我認同以及安定感的地點,需要重新認識(resetting awareness)。

 

作者:James T. Ulak(Deputy Director,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the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譯者:邱鉯喬(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輔修外國文學,現為荷蘭馬斯垂克大學交換學生)
文章資訊
作者 James T. Ulak
譯者 邱鉯喬
刊登日期 2014-10-14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