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他們的人生主場】做一位運動員,在彼此的年代──舉重好手郭婞淳與十項全能健將吳阿民的快問快答

2021-04-10

是什麼因素,讓運動員選擇走上專業之路呢?年齡相差數個世代的運動選手間,有著哪些不同的經驗或期待?本期「快問快答」邀請到舉重界及田徑界的兩位「臺灣之光」,請他們分享在光芒背後那些最為辛勞,卻也最經常被忽略的日常生活,關於節制、訓練,以及夢想的大小事。

 



郭婞淳

1993 年 11 月 26 日生,曾獲 2016 年里約奧運舉重女子 58 公斤級銅牌、2019 年亞洲運動會舉重女子 58 公斤級金牌等,現為舉重女子 59 公斤級挺舉、總和兩項世界紀錄保持者。
(Source: 陳涵郁攝影)

當初是怎麼進入舉重生涯的?

國中的時候教練覺得我好像蠻適合的,讓我去接觸。但一開始我沒有很喜歡,我當時是籃球跟田徑的選手,會嚮往跟同儕一起。


對於從小就開始訓練這件事情,是否覺得辛苦,或有什麼難忘的經驗?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我很幸運!從國小到現在,我身邊的教練、學弟妹學長姐,相處都非常融洽,身邊比較多都是原住民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天性的關係,在訓練時不會那麼沉重,很歡樂。


有覺得舉重這個項目的氣氛,跟其它運動項目不一樣嗎?

雖然舉重是個人項目,賽場站上去是一個人,可是我知道我的教練、物理治療師、體能師、我的隊友,就在旁邊幫我喊聲、幫我加油。沒有比賽的選手、老師就會在觀眾席,他們會幫忙喊聲,妳都聽得到。


身為一位國家運動員,有哪些規定要遵守嗎?

我們教練比較嚴,以前是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回家,或是假日買生活用品才能出國訓中心。現在比較多啦!可能教練覺得我比較大了,也因為我是家裡比較大的孩子,有事情要處理時會讓我回家。但因為我高一就進去國家隊⋯⋯好像滿習慣了,到現在變成有點懶得出門了。(笑)


國訓中心一整天的訓練生活是怎麼樣的?

生活很單純,例如我們一三五的話有晨操,6 點半開始,差不多一個小時,然後就去吃早餐。之後我會去找物理治療師做治療,然後吃完午飯規定一定要睡午覺。下午兩點半開始下午的訓練,大概到 5 點半、6 點,再到餐廳吃飯。然後⋯⋯就結束這一天。


飲食的部分是自己控制嗎?

對,早上會吃水煮蛋、生菜沙拉或炒菜,有時候配一片吐司,一杯拿鐵。中午的話,看餐廳有什麼就吃,我比較會選魚肉、雞肉,禮拜三會有牛排!還有各種牛奶、優酪乳跟豆漿任你選。


郭婞淳參與國際賽事的身影。(Source: 郭婞淳提供)

關於訓練的項目,曾看過妳在跑繩梯?舉重選手需要強化哪些能力呢?

舉重運動員的柔軟度、爆發力、彈跳都是很強的,跑繩梯可以練身體協調。像中國有一個舉重選手,身高不高,但她摸得到籃框!透過這些其它的訓練方式,也可以看出選手哪邊需要加強、為何做不到某些動作,總之可以延伸思考的有很多。


怎麼維持體能狀況?上場前有什麼穩定心神的儀式嗎?

比如說如果我現在握槓了,那其它的我都不會再去想了。可是一放完、一舉完了之後,可能就是開始表演、搞笑這樣。轉變很快,好像人格分裂一樣。(笑)

上場是沒有特別的儀式啦,但我覺得大賽都是需要經驗,2012 年第一次踏上奧運的舞台,沒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就想著「要把成績舉出來」,但沒有表現好。2016 年之後心態有很大的改變,17 年世大運、18 年亞運,雖然也是要去拿金牌,但我追求的是自己的成績,比如抓挺舉的成績這樣。這樣子準備比賽好像比較適合我。


運動員是否會因為比賽週期而有心情起伏?特別是像去年奧運延期……

雖然 4 年會準備一場大賽,可是在這之中還會有其它比賽,就是像錦標賽啊什麼的,但奧運延期心情還是會受影響,因為我們會有倒數,每天看說「哇快到了!」就很緊張又很興奮。我自己是已經為了東京奧運準備了很久、也經歷受傷,覺得這次一定是我最好的狀態,聽到延期會覺得⋯⋯突然就又多了 356 天。


曾經產生個人的勝負是跟這個國家連在一起的感覺嗎?

感覺最深的時候應該就是 17 年吧!臺北世大運,因為在自己的國家,然後加上我自己的親朋好友、家人都會來看我比賽,「我一定要表現好!」。


有沒有因為比賽而放棄了一些妳覺得一般人應該有的自由生活?

很多啊!因為我高中就進來國訓中心了,那時候因為比賽而放棄去畢旅,然後接下來的時間都在裡面,所以大學階段也是沒有任何大學生活的,都是請相關的老師進來上課。


現在在輔大擔任技術教師,會怎麼看待學弟妹進入舉重這個運動?

以臺灣來說,舉重成績在國高中時會很好,因為有教練盯著。可是到了大學,很多人會面臨要繼續練、還是要工作?很多人到大學之後會半工半讀,但也很難專心訓練。其實學校也有獎學金,就看學生要不要拚而已。

 

吳阿民

1938 年 7 月 19 日生,曾獲 1966 年亞洲運動會十項運動金牌、1968 年日本東京田徑賽十項運動金牌等,是繼楊傳廣之後,臺灣重要的十項全能運動員。
(Source: 吳阿民提供)

當初是怎麼開始接觸運動的呢?

我是鄉下長大的孩子,花蓮光復阿美族,國小只有打棒球。家庭環境差,上山下海都要做,可能比一般人體力稍微好一點。後來因為有公費去讀花蓮師範,畢業後回學校幫忙,看到報紙報導住在臺東的楊傳廣,「啊,這麼厲害!」覺得自己也可以試試看,就去參加選拔,才開始運動之路。


1962年參加雅加達亞運時,當時情況如何?

那時我的運動生涯才剛開始,我跟楊傳廣是十項全能的代表,我很有自信,覺得可以得個 1、2 名(笑)。代表隊在臺大體育館練習,沒想到一切都準備好了時,雅加達那邊不給我們入境,失望透頂。我就回去教書,結果 1964 年東京奧運我也被選上。


可否分享參加1964年東京奧運的過程和訓練?

我的訓練完全是在學校(省立體育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當時選拔出的田徑國手共 3 位男生、2 位女生,出國前一個月才集訓,住在師範大學宿舍,很簡陋。我的教練是跳高專長,只會跳高,幸好因為是田徑出身,還是可以協助安排訓練,但技術的部分要自己摸索。


一開始我最不會的是撐竿跳,花了很多時間練習。撐竿跳需要兼顧力量跟技巧,會了之後其它項目就沒什麼問題。再來練跨欄,動作不好的話就會跌倒,速度要快、又不能跌倒。

我的弱點是鉛球,力量不太夠。那個年代主要是著重心肺功能、協調力、爆發力等,像楊傳廣在美國有重量訓練,但我們國內完全沒有這種設備。


成為運動員後,營養的供給足夠嗎?

體專裡是絕對不夠,就是吃學校伙食。八個人一桌,一個飯鍋,都是固定的,有一個蛋就表示是最好的了。出國比賽前的集訓有吃得稍微好一點。不像東奧時選手村什麼都有、吃的東西也很好。讓我感覺⋯⋯當選手很享受!(笑)


那時候同學之間會喝酒、熬夜嗎?

一滴酒都不能喝呀!喝酒是會麻痺神經的,對協調性、反應什麼的都不行,不會有很好的成績。我們讀體專必須要去瞭解嘛,那時要讀運動生理學。


吳阿民與紀政的合影。(Source: 吳阿民提供)

當年有什麼跟現在不同的情況嗎?

那時候國內跳高是腹滾式,掉下來是沙坑,要腳先著地比較安全。東奧比賽是用海綿墊,要背部著地,我不習慣,結果用腳踩下去是軟的,就扭到了。

撐竿跳比賽的竿子是玻璃纖維,國內沒有,要從美國運過來,還好我讀的體專有買了兩根,但我們之前都用竹竿,動作完全不一樣,沒人知道怎麼用,是亞運時楊傳廣教我的。所以我也是第一個在國內用玻璃纖維撐竿跳的。以前的設備完全不能跟現在比。


國家會給運動設備嗎?

要去比賽時國家會給選手服、運動鞋等,但訓練時還是得靠自己,有一雙運動鞋已經很不錯了。十項參加比賽至少要有 4 雙鞋,一雙短距離用的、釘子比較不一樣;第二雙跳高用的、後面要有根;第三是標槍用的,最後是鉛球用的,因為鉛球在水泥地。一般的慢跑鞋也一定要有,做準備運動時用的。


當初為什麼選擇參加需要涉略這麼多的十項全能?

我看到楊傳廣也做這個,好玩嘛!只玩一項不過癮,十項可以比兩天,抱著好玩的心情去動。後來成績被重視之後,就會想花時間去練,別人在休息我就多做一點,要有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另一個是生活上要自律,像晚上不睡覺不行嘛,自己要控制自己。


你過著這麼自律的生活,有放棄掉什麼娛樂嗎?

我在高中的第一個興趣是唱歌,可以放鬆!第二個是喜歡跳舞。電影要買票,所以不能常看。那時候沒有什麼娛樂耶,就上街逛逛。


在當選手的時候,跟在當教練的時候,心態有什麼不一樣?

當選手的時候,我希望拿牌!希望能夠比人家更好,有時教練不在,我們還偷練。當教練就不一樣了,從生活上就要盯住選手,訓練計劃從鍛鍊期、整備期、比賽期的過程又不一樣。最怕是他們跑出去玩,晚上不睡覺。在左營時,我晚上十點都晚點名。


怎麼看待「為國家爭光」或國家對運動員的意義?

當時看到像楊傳廣在亞運會為國家拿到金牌,還有他 1960 年從羅馬奧運回來,在臺北遊街、被總統接見的那一段,非常風光。我們就被這種感覺所吸引,希望可以有機會代表國家去爭取。其實當運動員很累,而且田徑是最枯燥無味的啦!打球的話就很多人,比較有意思。但是用好玩的心情,就比較不會那麼辛苦。


吳阿民與夫人受訪時合照。(Source: 劉維瑛攝影)
 

(本文採訪、撰文者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陳涵郁)

 
 
《觀・臺灣》第 49 期「他們的人生主場」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臺灣吧:購買連結

博客來: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購買連結
TAAZE讀冊:購買連結
讀墨電子書:購買連結
誠品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國家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三民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五南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文章資訊
採訪 劉維瑛、陳涵郁
整理撰文 陳涵郁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1-04-1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