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憶起昔日九份風華,在地媳婦傾訴自己一甲子的生命故事

文化銀行 2017-02-07
每個人帶著不同的故事來到這座山城,或喧囂或靜謐的延續著九份的時代記憶。
 

猴硐媳婦張陳玉仔 金煤礦裡的回憶

憶起昔日九份風華,在地媳婦傾訴自己一甲子的故事

九份之美除了得天獨厚的背山面海之外,更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而形成的礦村社會。每個人帶著不同的故事來到這座山城,或喧囂或靜謐的延續著九份的時代記憶。


張陳玉一邊揀菜,一邊說著嫁到九份後的日子。

張陳玉,今年 79 歲,猴硐人。


19 歲時嫁來九份,至今已經六十年,拜訪她時正逢下午,只見剛從賴阿婆芋圓那回來的她,神采奕奕地一邊揀著自家種的菜,一邊等著兒子回家吃飯。


張陳玉的先生生前也從事洗金工作,負責將礦坑挖出的石頭進行更進一步的碾碎和淘洗。結婚後沒多久,因為先生離開家去當兵,張陳玉也就回猴硐從事煤礦工作。九份產金,猴硐則是產煤,在當時,也有許多女性同張陳玉一般,在礦外負責將採集下的煤放在輕便車上運出去。後來因為懷孕,張陳玉才在家全職帶小孩。 


於九份,人們隨處可以在時間的褶皺中,翻出金礦產業的相關過往,但同時上一輩的老人家們在有了小孩之後,卻通常不希望年輕人繼承衣缽,畢竟在「三更窮,四更富,五更起大厝」的繁華背後是無盡的辛酸淚。


全臺首間保險套工廠 張陳玉的工作天

張陳玉說著以往金瓜石廢煙道排放廢氣,對九份及金瓜石造成的影響。

張陳玉回憶,在金礦興盛時,廢煙道所排放的廢氣,會從金瓜石一路飄散到九份。


每天早上五點多起床,窗外總是霧濛濛的一片。幾十年過去了,九份金礦陸續停採,直到 1971 年全面禁採,九份清晨的天空才不再煙霧壟罩。


停止採礦後,九份礦工面臨嚴重的就業危機,當時臺陽積極轉型,在現在八號停車場處,建造全臺第一間保險套工廠,吸收採礦結束後的大量剩餘人力。


張陳玉也不例外,40 歲那年進到工廠重新開始工作。後來工廠營運不善,也在幾年後便收掉了。直到賴阿婆開始在九份賣芋圓時,已經 56 歲的張陳玉也去幫忙削芋頭皮。二十年過去了,現在若是早上到賴阿婆的攤上仍可見得到她的身影。


位於今八號停車場旁的廢棄骨架為保險套工廠的舊址。

傳統建物石頭屋 今昔九份下的慨歎

張陳玉舊家的傳統建材,石頭屋。

談到九份今昔的轉變,張陳玉起身,帶我們參觀隔壁的石頭屋傳統建築。


「以前九份在地人多利用當地石頭作為建材,這樣不僅冬暖夏涼,更有防震效果!」張陳玉解釋道。


在現今水泥屋林立的九份,這樣的建築因年久失修,多半已不多見。


屋頂梁柱部分仍保留日治時期不使用鐵釘的特色。

在時間的推移下,短短的數十年間,已經有了莫大的轉變,人事物皆然。


張陳玉總笑著說自己並不是善交際的人,我們問了她對於九份轉變的感受。只見她搖了搖手直說,以前的九份比較好,所有的生活所需在以往的暗仔街——也就是今日的基山街上便可買到,十分便利。


事過境遷,現在人們總坐著客運來到九份老街下車,但對老一輩而言,仍可從口中聽到以往老街的舊稱:舊路。


夕陽灑落在九份遠方的海灣上,有些記憶會逐漸淡去,但既然發生了便不會消失。

太陽逐漸西斜了,張陳玉也坐在沙發上微打著盹。


對於這一代來到九份的我們來說,許多過往的記憶或許已經逐漸淡去於地圖之外。但對曾經真真切切走過時代的老一輩們來說,有些事情已經被封存到生活的習慣之中了。

文章資訊
作者 文化銀行
保存人 張陳玉
陳德娜
郭子苓 
刊登日期 2017-02-0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