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民謠生長出來的街頭歌曲──《臺灣的歌》

2019-07-29

今年(2019 年)第 30 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頒發給「黑名單工作室」,他們發表《抓狂歌》專輯正好也 30 年矣。無故的抓狂只會被當作「起痟」,《抓狂歌》至今備受肯定,自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在《抓狂歌》之前,臺灣社會就長期蓄積強烈的情緒與能量,也發出過令人印象深刻的聲音。


抓狂後的聲音現場

1993 年的夏天,我剛踏入大學校園,懵懂地被拉進一個叫「臺灣歌謠研究社」的社團。要說是對臺灣老歌有興趣而踏進這個社團,是沒錯;要說是在社團打滾,而養成對臺灣老歌研究與推廣的志向,也說得通。


社團除了社長就我一人,裡頭有張辦公桌、大鐵櫃,櫃裡有幾本書、歌本、錄音帶,還有一把吉他。那排錄音帶我先前都沒看過、歌名也幾乎沒聽過,有《抓狂歌》、《戀戀風塵》電影原聲帶、《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和他的現場音樂專輯、朱約信的現場演唱專輯、封面是一把火的《臺灣魂》,還有雲門舞集音樂專輯《我的鄉愁我的歌》,以及一套盒裝專輯叫《台灣的歌》。


在那排錄音帶裡,我聽最多遍的是《台灣的歌》、一盒有 3 張錄音帶,記得有〈望春風〉、〈雨夜花〉、〈望你早歸〉、〈補破網〉、〈孤女的願望〉、〈黃昏的故鄉〉等歌謠,還有〈相思海〉、〈心事誰人知〉、〈舞女〉、〈美麗島〉、〈大武山的山谷〉等新舊歌曲,收錄有邱垂貞、蕭裕珍、楊祖珺、胡德夫的歌聲。每首歌在前奏有呂秀蓮的旁白解說,介紹歌曲的背景故事,有些則以歌詞詮釋臺灣人的歷史經驗。對我來說,這套專輯可說是本土音樂知識的有聲大補帖,也是生活苦悶時的慰藉。

 

《台灣的歌》套裝專輯封面和內裡(惟因唱碟許國隆提供,陳旭志攝)
《台灣的歌》套裝專輯封面和內裡(惟因唱碟許國隆提供,陳旭志攝)

民歌手的街頭運動

多年後與民謠立委邱垂貞接觸,才了解到這張專輯的來歷。他說,這套錄音帶是 1985 年製作發行的,不過,在美麗島事件(1979 年)前,就製作過一張《台灣的歌》專輯,只是目前都找不到了。


回想當年,邱垂貞原是在餐廳駐唱的民歌手,後來在臺北中山北路的「台灣小調」餐廳,認識了婦權運動者呂秀蓮,還有音樂教授林二。因理念接近,眾人鼓舞他返鄉為參選桃園縣長的許信良助選,而逐漸走進政治圈。


1977 年的桃園縣長選戰,堪稱臺灣自治史上的經典戰役:許信良訴求「選舉不是件恐怖的事」、定調「歡樂氣氛」,在當時規範的選戰 10 天內,大打宣傳戰。當時有一首〈大家來選許信良〉大為流行,採用臺灣民謠〈四季紅〉(當時稱為「四季春」)的譜,由淡江大學講師梁景峰填詞。


〈大家來選許信良〉歌譜宣傳單(翻攝自《選舉萬歲》一書,黃裕元提供)

以大眾歌謠填詞助選,並不稀奇,但他們不僅自造歌謠,更進棚錄音、透過宣傳車放送,加上活動帶唱,讓這首歌大出風頭。這次選舉在作票疑雲與中壢事件畫下句點,許信良勝選,黨外勢力也大有斬獲。而後兩年間,黨外人士利用助選團、聯誼會名義彼此串聯,後來更發展出「美麗島雜誌社」做為據點,匯聚成新政團。熱情的民歌手邱垂貞從呂秀蓮助選團開始,負責活動帶唱的工作,而後被公推負責美麗島雜誌社的康樂節目。

 
1979年6月,邱垂貞在公園教唱黨外人士。(陳博文拍攝/提供,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收藏)

臺灣民謠引發共鳴

培養舞臺經驗後,邱垂貞逐漸抓住聽眾的喜好,把〈雨夜花〉、〈補破網〉兩首歌串接改編成〈愛臺灣咱的鄉土〉,隨雜誌社各地據點的成立巡迴演出。出身政治案件受害者家庭的蘇治芬,常演唱〈望你早歸〉,成為當時黨外活動最動人的節目。對政治運動家來說,這些由來已久、感動人心的臺語歌,長期在大眾媒體受限、受壓迫,正可與遭壓迫的本土政治運動比擬。不論是改編成助選或抗議歌詞,往往能成為最具穿透力的抗議心聲。


《台灣的歌》這套專輯的原型,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誕生。


邱垂貞與呂秀蓮、林二,挑選 12 支臺灣歌謠,編曲、撰寫說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願意租借的錄音室,在 1979 年 12 月 8 日錄製完成。兩天後的 12 月 10 日是高雄「人權之夜」遊行活動,於是緊急拷貝了一百多捲,南運現場販賣。當天情勢混亂,蘇治芬唱〈望你早歸〉、邱垂貞唱一段〈望春風〉,錄音帶賣了幾張,其他的就在亂軍中不知下落了。而後在現場公開演說、唱歌者一律被通緝,邱垂貞向警備總部投案後,被以「美麗島康樂幹事」的頭銜判刑 5 年。


1979年9月8日時任美麗島雜誌社副社長的呂秀蓮主持創刊酒會,節目有民謠欣賞、詩歌朗誦等。
(陳博文攝/提供,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收藏)

1984 年出獄後,邱垂貞發現《台灣的歌》錄音帶竟然在市面流通,聽說是臺中的同志接手複製、地下流通。呂秀蓮在隔年出獄,眼見大家更熱愛臺灣歌謠,他們找了林二再度聯手,另外加入楊祖珺、胡德夫的歌曲,製作了擴大版的盒裝《台灣的歌》專輯,邱垂貞還巡迴美國演出,席捲臺僑社區,狂銷上萬套,特別是〈黃昏的故鄉〉最為轟動。


說起這位負責編曲的林二,當時已是舉國知名的電腦音樂家,他在 1970 年代奔走整理本土歌謠,訪談創作前輩,曾號召組成「著作權人協會」,屢次出席黨外活動演奏小提琴;然而,他也參與過專門審查流行歌的「歌曲輔導小組」,還發起舉辦「閩南語愛國歌曲」演唱會,儼然是「愛國音樂家」。從政治光譜的兩端來看,林二教授活躍「黑白兩道」的歷史,實在耐人尋味。


本土歌謠復振的歷程,象徵臺灣人追尋自己的聲音、回復聽覺權的過程,當時是以錄音帶、走地下經濟,開創屬於自己的聽覺世界,而後才有創作歌曲、正規專輯的出現。現在聽來,這些鄉土改編歌,或有些簡單、土炮,卻絕對是臺灣草根運動滋長的過程中,最生猛帶勁、不容忽略的聲音。

 

〈愛臺灣咱的鄉土〉
雨夜花調
咱的鄉土美麗島 祖公打拼來種作
中央山脈青翠草埔 著要拼命來保護
咱的鄉土臺灣島 自救以外沒別路
同胞大家趕緊覺悟 勇敢打出咱前途

補破網調
咱臺灣 是寶島 臺灣是咱的
誰人想阮命運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沒希望
咱心連心手牽手共同來愛臺灣
第 42 期《觀・臺灣》「社運本事」,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並可至以下網路書店購買。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qWKNE(79折,95元)
博客來:
https://reurl.cc/1R009(95折,114元)
讀冊:
https://reurl.cc/7xjjl(95 折,114)
五南:
https://reurl.cc/MEXXX(120元)
國家書局:
https://reurl.cc/G3O1G(85折,102元)
臺灣吧:https://reurl.cc/e2enx(100元)
電子書:https://reurl.cc/dRj8D(75元)
文章資訊
作者 黃裕元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19-07-29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19|八月關鍵字:社會運動
回顧臺灣這幾十年的社運歷史,看看愛如何改變社會,理念的力量如何化為行動,群眾的意志又是如何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