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吧EP7】榖物換肥料,造福了誰?──二次大戰後的台灣農民

臺灣吧 2015-05-09
 
《肥料淺說》封面。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肥料淺說》封面。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這是一本書的封面。


終生獻身藝術,作品涵蓋版畫、速寫、水墨、油畫、攝影、漫畫、雷射、美術設計、獎座設計、雕塑、景觀規劃等等的藝術家楊英風,為這本書設計了封面。


這本名叫《肥料淺說》的書,是1958年1月出版的,目的在於宣傳政府的農業相關政策。


曾經,有人這麼分析這幅被印成封面的作品︰


楊英風以速寫的方式描繪稻穀收割時、農村忙碌的情景。畫面前方的農民手裡抱著一大束剛收割的稻穀,臉上滿是笑容,似乎在宣告只要用對肥料,稻穀就會豐收。以較粗的線條描繪前方的農民,有意與『肥料淺說』四字相呼應,而農民背後農忙的情形則變成背景。


且不論這幅畫面是否暗示著「肥料比農人還重要」的想法,肥料的施用,確實對米穀的產量有所影響。為了讓米穀增產,七十年前有一群官方人士,還狠狠的傷過一陣腦筋。


農人為稻田施肥。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農人為稻田施肥。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止以後,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對臺灣實施一系列與糧食有關的政策;那些政策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從臺灣取得糧食。


從1946年開始,中華民國政府開始要求臺灣定期向海外輸出糧食;糧食的去處,是政權所及的缺糧地區,以及對中國共產黨作戰的部隊。


從不斷自臺灣輸出糧食的作為來看,中華民國政府有意將臺灣當作後勤米倉。而為了讓臺灣扮演好米倉的角色,提高臺灣的米穀生產便成為重要工作。


那麼,怎麼讓臺灣的米穀產量提高呢?


官員把期許落到了肥料上頭。


1946年初,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想辦法進口了七千噸的肥料。由於當時被分配到糧食增產任務的單位是公署轄下的農林處,這批進口肥料便由農林處來負責處置。


根據當年農林處的報告,原本這批肥料是要「賣」給農人的,但,在推想如何「賣」的時候,農林處便面臨了價格訂定的難題︰日漸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得官方一不小心就會損失慘重;如果想要避免損失,勢必得提高售價,如此一來,高昂的肥料價格又難以被接受。


面對這個窘境,農林處官員想出來的辦法,就是第一次的「肥料換穀」了——物物交換,無涉金錢,比起絞盡腦汁、緊張兮兮的訂定價格,似乎容易許多。況且,一旦用肥料換取米穀,官方遞出肥料之際,還可以獲得心心念念的糧食呢!然而,這一次的「肥料換穀」政策,很快的便終止了——4月26日公告實施,9月25日停止辦理。


對此,農林處提出了一連串解釋,包括糧價下跌使得政府大大的虧損、另一個向民間吸取米糧的政策「田賦徵實」使得農人可以拿來換取肥料的米穀實在已經不多了等等。


臺中縣政府田賦實物繳納收據。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臺中縣政府田賦實物繳納收據。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不過,後世學者考察當年的米價與稅率,發現這些解釋並不實在。造成政策失敗的原因,主要還是肥料與米穀流通的過程經過太多單位、又有各種時間差,以及農林處既缺乏管理肥料的經驗、也缺乏徵收米穀的經驗,使得政策執行之際屢屢出錯。一連串的「出包」使得農林處在政策喊卡好一陣子以後的1948年3月,仍在催促各縣市政府和農會速速將帳目結清。


第一次實施「肥料換穀」不成功,但「肥料換穀」政策應該還是可以推行的——當時的官員應該是這麼想的。否則,也不會有後來的事情發生了。


在那批七千噸的肥料之外,行政長官公署也從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另外拿到了二十萬噸──好大的數目!


不同於前一次交給農林處處理,這一回,這批肥料被交給了新成立的跨部會單位︰臺灣省肥料配銷委員會,簡稱肥委會。肥委會規定,肥料價款「以收取現金為原則」。


1947年二二八件事件發生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制為臺灣省政府;1948年秋天,臺灣省政府公布了〈臺灣省政府化學肥料配銷辦法〉與〈臺灣省政府化學肥料配銷辦法施行細則〉,再度推行「肥料換穀」政策。有了先前的失敗經驗,這一次的政策比先前縝密不少,也持續實施,直到政策於1973年終止。

 
《臺灣省政府公報》上登載〈臺灣省政府化學肥料配銷辦法〉。來源︰典藏臺灣。
《臺灣省政府公報》上登載的〈臺灣省政府化學肥料配銷辦法〉。來源︰典藏臺灣。

那麼,對於農人來說,作為糧食政策一環的「肥料換穀」是怎麼一回事呢?


長久以來,肥料是農家自製品,也就是說,對農人而言,肥料自己家就能生產,可以是不假外求的。雖然買肥料這件事也不是從來不在農人的選項裡,但是,政府推動的「肥料換穀」政策,究竟怎麼會有人響應呢?


「肥料換穀」之所以能夠落實,主要原因不是來自政府的肥料有多麼吸引人,也不是農人多麼想提供糧食給政府,而是對農民來說,米穀除了拿去跟政府換取肥料等物品以外,有時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而無論因為什麼緣故,當你決定要向外取得肥料而不只是自製肥料時,掌握大量肥料的政府,幾乎成為你的唯一選擇。


1953年的一張肥料交換稻穀領貨單,繳納稻穀及領肥地點為東勢鎮農會,換領肥料種類包括硫酸錏、含硝硫酸錏、氰氮化鈣、過燐酸鈣、氯化鉀等。來源: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1953年的一張肥料交換稻穀領貨單,繳納稻穀及領肥地點為東勢鎮農會,換領肥料種類包括硫酸錏、含硝硫酸錏、氰氮化鈣、過燐酸鈣、氯化鉀等。來源: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我們也可以這樣問︰戰後臺灣的執政者「依法行政」的從農人手中取得大量米糧,而回饋給農人們的,又是什麼?


根據日本學者若林正丈的說法,「肥料換穀」制度是一種將資本從農業部門誘至工業部門的制度。


雖然官方將肥料對米穀的比例逐漸調高,以硫酸錏這種肥料為例,從早先的1公斤的肥料換1.5公斤的米穀,到1972年的1公斤肥料換0.53公斤米穀,但實際上,農民始終與政府處於不對等的狀態,且深受限制。


19610116

臺灣省議會在1968年召開的第三屆第十次大會時,甚至直接指出:「省糧食局所實施的肥料換榖制,是把農民逼進不能自由購買的肥料的狀態下,更進一步地榨取其利益,農民的負擔非常沉重。」


當你日日在田裡忙碌,想辦法克服一切困難,終於收成金燦燦的稻穀,卻發現穀物價格很不好看,你該怎麼辦?


1952年,桃園大園一位農村女性正在曬穀。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1952年,桃園大園一位農村女性正在曬穀。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林雙不的小說〈小喇叭手〉裡,主角許宏義的爸爸就這樣告訴他的兒子︰


我和你老母無論多辛苦,都要栽培你讀冊。阿義仔你也有親眼看到,在臺灣種田能生活嗎?肥料貴,種子貴,人工貴,稅金重,收成常常還抵不上本錢;農產品又沒有價格保證,收多了也煩惱,所以你要認真讀冊,將來不必像阿爸阿母一樣種田。種田是做牛,做的有,吃的沒有;你要做人,不要做牛;你出業了,先去工廠做工,訓練技術,吸收經驗,等到技術經驗都夠了,我們可以賣幾分地給你開工廠自己做老闆,這樣,你還能牽成你的弟弟妹妹……


今天我們知道︰讀冊,不應該是唯一選擇;種田,不應該是下下策;工廠,也不可能永無止境的起造。


但是許爸爸的感嘆與期許,還是厚厚實實的,擊打著我們的腦袋。

文章資訊
作者 臺灣吧
作者 李盈佳
刊登日期 2015-05-09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