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哥畫的不是女人,是氣氛」──1920年代的日本裸女畫與時代風尚

2017-12-11

對女性的凝視(Gaze),向來是視覺藝術領域中備受關注的主題之一。面對觀眾時,裸體畫或者與性徵相關的主題,直到當代,依然會掀起有關「藝術/情色/色情」的爭議,更遑論幾十或幾百年前的社會,人們觀看裸體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十九世紀中葉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博物館)。館內收藏的複製大衛像,曾經塑有一片遮住陽具的葉子,目的是為了讓參觀博物館的觀眾「免於尷尬」。當然,那片葉子現在已經收起來了。


攝於2017年,右圖為1920年代資料照片(VA)

米開朗基羅《大衛像》(複製於 1857年),V&A Museum。

維多利亞女王第一次在博物館看到裸身大衛時被震驚得嫑嫑,隨後就有了那片遮住重要部位的等比例葉子。這個可拆卸式的葉子本人目前被收納在大衛像的基座內⋯⋯


由裸體畫與裸女圖所引起的風波,在數十年前的台灣,其實也曾經發生過一次。


1931 年,日本獨立美術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巡迴展覽來到了臺北。該次展覽當中,兒島善三郎的《紅色背景》,以及高畠達四郎的《コンポシション》,這兩件以裸女為主題的作品,都受到了高度關注。


過往在台灣其他美術展覽所展出的裸女,形象表現多半含蓄,私處常以物件遮掩,並且也不會直視觀眾。然而在《紅色背景》當中,裸女的目光直視著觀畫者,她那婀娜的身形與欲拒還迎的神態,都讓這幅畫顯得與往常不同,也讓它在預展時便引起臺北州警務部高層的一陣討論。


最後,警務部長高橋秀人拍板定案:基於尊重藝術的立場,這幅《紅色背景》與另一幅裸女圖照常展出。不過,為了防止騷動,他們還是特別派駐了警察在展覽現場維持秩序。


這段發生在台灣的歷史故事,本來便不太為人所知。而更少人知道的是:這幅《紅色背景》在今年(2017)又回到了臺灣,在北師美術館的「日本近代洋畫大展」展出了!


兒島善三郎,《紅色背景》,1928-1929,油彩畫布

這幅畫的作者兒島善三郎在 1928 年結束 4 年的歐洲留學生涯,自法國回到日本。受限於東西方模特兒身型的差異,在 1928 到 1929 年間創作的《紅色背景》當中,兒島不再著重於過往描繪西方裸女時追求的骨骼肌理與量體的厚重感,轉而更加細緻地營造周圍環境的氛圍,透過色彩與人物情緒,建構作品的氣氛的表現主義特色


如果我們觀察以下這兩幅姿勢類似的裸女畫作,就能發現畫家的轉變。


這兩件作品完成於兒島返日之前,對比於《紅色背景》,我們可以看見兒島仔細地描繪背景細節以及人物體態的創作方式。模特兒有著多層次的膚色,不僅是與膚色相近的粉、紅、橘色系,黃,藍、綠、灰、棕等等顏色也被應用在「寫實」人物本身。


在《黃色枕頭的裸女》這幅畫中,兒島善三郎仔細描繪的佈景細節,將裸女的白皙身體自畫面中烘托而出。裸女本身也有厚重圓潤的實體感。不知道為什麼,兒島好像特別鍾愛畫中的姿勢(聞腋青年?)——但試著模仿看看,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姿勢可以讓裸模肚腹伸展,胸廓也能有比較漂亮的漸層量體可以作畫。


兒島善三郎,《黃色枕頭的裸女》,1926,油彩畫布

圖說:兒島善三郎,《藍床裸女》,1928,油彩畫布

不過這種對人物的描繪,到了《紅色背景》都不一樣了。


兒島所使用的模特兒應是日本人,她不僅變得更「扁平」(特別是臉),整幅作品也變得更有裝飾性,並且凸顯了畫家本身的表現主義與野獸派傾向。雖然身體小腹都還在,不過隱約融入了日本傳統浮世繪風格,以輪廓勾勒出不同身體部位的筆觸更加明顯,特別是胸部與手部的線條與前兩幅畫都相當不同。背景色澤等各種對比的處理也更為大膽,與半遮不遮的人物姿勢一起表現得更為魅惑了——所謂「表現主義」的風格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哥畫的不是裸模,是氣氛啊」!


更值得注意的,是畫中女人的眼妝。從眉骨間往下打亮鼻梁,眼窩到鼻翼兩側用眼影暈染加深輪廓,在那之前,記得以流行的眼線筆畫出下眼線。從眼尾往前畫下眼瞼半途,最後畫上沒有眉峰的圓弧細眉……如果現代的修圖軟體裡存在一個「1920 年代的表現主義」的濾鏡,修出來的網美大約也就是長這個樣子吧。


1920年大正浪漫年代中的摩登女孩,引用自鈴木節子,〈日本女性の化粧の変遷100年
 
1920年大正浪漫年代中的摩登女孩,引用自鈴木節子,〈日本女性の化粧の変遷100年

兒島為了作畫聘請的裸體模特兒們,他們的妝容應是受到歐美電影或畫報女星的影響:白皙的粉底,俏麗的短髮,柳葉細眉,透過深色眼影填滿眼尾眼角的縫隙並些微下拉,鮮紅色的口紅勾出弓形上唇與內縮下唇的櫻桃小口,並以畫圓的方式在蘋果肌正中央撲上腮紅。


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這群打扮西化的女子被稱作「摩登女孩」(モダンガール),其所仿效的是同一時代流行於歐美的 「flapper style」。


Flapper 女郎是什麼樣子呢?一般來說,Flapper 女郎著濃妝、無腰身膝下短裙與跟鞋,但剪著短髮鮑伯頭、在公眾場合抽菸飲酒、工作之餘享受夜生活跟性生活、聽美國流行的爵士樂——種種在當時相當男性化的行為,成為 Flapper 女郎反叛氣質的特徵。


Flapper 女郎的出現其實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


一戰甫結束的 1920 年代,歐洲各國逐漸從戰爭的傷亡中復原,無論是在經濟與文化上都進入了高速發展(即所謂「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但當時又因戰爭的傷亡缺乏勞動力,女性正好在此時捲起袖腕走入職場,補足了所缺的社會勞動力。再加上戰後社既有會結構鬆動、與社會環境的重整,都造就了 Flapper 女郎的誕生。


Flapper 女郎(引用自 Fashion in American History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電影劇照,呈現1920年代的巴黎時尚。帶點男孩氣息、平胸且不講求曲線是當時流行的體態(再次羨慕!),無腰身、低腰線的裙子使得中產階級女性也能容易的自行裁縫製作,更容易與上層階級的時尚接軌。

1920 年代的電影發展仍處於黑白電影時期,在當時軟片顯影技術的限制之下,女星的妝容都以呈現陰影與輪廓為主。為了呈現白晰膚色,女星們得在底妝上使用乾淨的白色,不能使用在軟片上顯灰的膚色系(黃橘紅),因此在鏡頭上表現完美的妝容,現實來說其實會呈現慘白的臉色。女星同時還仰賴棕色、灰色等等這類眼影,以近似煙燻妝的方式特意縮減眉眼之間的距離,使用口紅勾勒明顯的唇線。這些技巧,後來也就影響了 Flappers 的妝感。


由左至右分別是:原色、感藍光片(Blue-sensitive) 與全色片(Panchromatic)在顯色上的差異。
引用自Cosmetics and Skin

在歐美盛行 Flappers 風潮時,日本正好處於明治維新後的大正時代(1912-1926),當時的日本與西方在文化與經濟的交流上都更加活絡。兒島善三郎一直主張建立「日本的西畫」,試圖將當時法國野獸派油畫的特色與日本的繪畫系統結合。而 Flappers 使用線條勾勒、以黑白紅為主的彩妝,剛好與日本傳統的妝法與色系相互協調,呈現在日本的摩登女郎臉上。


《紅色背景》裡的裸模如此魅惑而美麗的妝容,是否正好反映了藝術家的宣示,是一種意欲融合西洋特點與東洋傳統的嘗試呢?


畫家實際上到底會不會想這麼多?事實是,除非有針對創作時的歷程紀錄或訪談,否則我們永遠也難以確知答案。不過,這些後人的想像與研究(或唬爛),也正是看作品與展覽好玩的地方吧。

 

Yōga: Modern Western Paintings of Japan
從明治到昭和時期,看見日本繪畫100年的養成與發展
2017.10.07-2018.01.07

北師美術館盛大推出「日本近代洋画大展」以將近 100 件展品爬梳明治至昭和時期 100 年間日本洋畫的養成與發展。

此次展覽包括深受歐洲印象派影響的外光派學院主義的黑田清輝、藤島武二、和田英作等人,以及梅原龍三郎、萬鐵五郎、三岸好太郎等野獸派、立體派和超現實主義風格,以及臺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石川欽一郎等人的作品,共計油畫52幅,水彩畫35幅,同時展出笠間日動美術館的特殊收藏──畫家調色盤6件,透過這些經典日本近現代畫作一探日本西洋繪畫發展的源頭與流變,是日本近代美術作品於臺灣首次大規模且完整的呈現,極具指標意義。

▒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106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及週日 10:00–18:00;週六 Sat 10:00-21:00;週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 票價訊息|全票 NT.200,優惠票 NT. 100(學生、敬老證),雙人套票 NT.320

文章資訊
作者 闕巧婷
刊登日期 2017-12-1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