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向圖像致敬──奠基世界文明的草圖

Sophietje 2017-04-22

圖像研究於近幾世紀漸趨重要,使得各領域研究在應用文字資料與實驗結果之餘,也可借助圖像資料來了解創作者所欲傳達的意圖。以歷史學界為例,自十八世紀開始,歐洲學者們開始將圖像資料納入研究範圍中,許多藝術史學界學者更將圖像資料視為「一手史料」,試圖藉由過往所存留的圖像中,了解圖像所展現的歷史形貌與時代精神。著名的英國史家彼得・柏克(Peter Burke)在其著作中,便指出圖像作為一種「證據」,可以為許多事件背景提供線索。[1]


然而,圖像除了可作為研究者的研究工具與資料來源外,由於所有人可藉由直觀的方式,直接、間接了解或猜測圖像所欲傳達的信息,因此圖像也被認為是先於文字之前、了解先民社會發展的途徑;而圖像的主題,也彰顯出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從中可看出各時代人們所關心的議題及世界觀。


美國作家兼史家史考特・克里斯汀生(Scott Christianson)認知到數千年來人類透過圖像傳遞訊息,因而追溯概念具體化前的原創圖件──「草圖」,從西元前三萬年開始至西元 二十一世紀,精心挑選 100 張其所認為對於世界發展深具意義的草圖,集結成冊後,寫成《改變世界的 100 張草圖》一書。史考特.克里斯汀在此書中所應用的書寫手法偏向以「介紹」代替「分析」,使得在《改變世界的 100 張草圖》中,說明圖像緣起、圖像背後的故事和出土時間在此書中佔有極大比重,圖像分析的部分則較稀少。


全書依照人類歷史發展的四大階段: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進行劃分,讓讀者可藉由書中所收錄的圖像,配合作者所書寫的文字,讓圖像在歷史研究中成為主角、文字成為輔助,帶領讀者了解數千年來科學、自然、醫學、生物、宗教、器物乃至科技觀念上的變革。


《改變世界的 100 張草圖》所收錄的圖像包羅萬象,從遠古時代出土的壁畫、中世紀基督族譜概要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圖示,到近代文明中的工業機具專利圖示、蒸汽火車圖示,以及現代二十世紀系統化、座標化的地鐵圖與電腦科技的圖件與裝置示意圖,在在可以看出作者不將主題侷限在「草圖」上。他拋棄原先既定印象中,只有簡單筆觸勾勒的圖像,才得以稱為「草圖」的概念,轉化成討論更廣義的「圖像」,因而不論是隨筆繪畫也好,精美的繪圖成品也罷,只要具備改變世界要素的圖示,皆被作者列入選取範圍。這也因此讓本書的可讀性十足,能從這本全彩的印刷書中,一窺各時期圖像不論在筆觸、用色、文字書寫方式、印刷技術等方面的變化。


若從作者所挑選的圖像來看,其似乎認為在每一個時代中,總有世人關心的主題。他將 100 張歷史圖像的擺放位置,依照四個主要的時代劃分後,又將該時期的特色特別標註。舉例來論,其認為中世紀的圖像特色與天文學密不可分,因此標明該時期的特點為「天文學的創新與顛覆」;而至近代時,由於數學計量與科學觀察相互帶動科學研究與圖表闡釋,因此其認定該時期的圖像特點為「數據圖表化」。


這樣的分類方式實屬簡單明瞭,讓人一下子便從標題中領悟該時代的圖像表現重點,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也是本書的優點之一。但此分類方式也有些瑕疵,即當該時代的圖像不符合作者所認定的「時代發展特質」時,就會被摒除在外。比方說,在本書中,鮮少討論藝術圖像在文明發展中的革新,多半仍聚焦在科學發展的討論;而似乎是為了讓讀者能夠明確地藉由圖像感受歷史「承先啟後」的力量,這使得本書在後半部幾乎充斥著器物技術的革新,讓各領域圖像之間的種類比例有些失衡,不免可惜。


本書因其圖文並茂、文字顯淺易懂的風格,在規模上形同簡易版圖解百科全書,應極適合各年齡層人士閱讀,甚或可作為教育類書籍。不過,作者出版此書的目的,除了希望將幾千年來的草圖呈現給大眾之外,他在選定圖像時,亦發現如今圖像的呈現,多半都經過幾世紀知識的累積、堆疊而成。[2]


從字裡行間,筆者感受到在作者心目中,各個時期都有所謂的「強權」或「強盛國家」,這些國家在不同的時代引領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世界帶來改變與革新。就如過去盛行一時的中國央視經濟頻道(CCTV-2)推出的經典影視作品《大國崛起》中,以認定「西方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輝煌世紀」的反思方式呈現作品。


2006 年播出的《大國崛起》中記錄了九個國家興起的過程。資料來源:https://goo.gl/mQyyG0 。

作者於本書的圖像選取上,其將古埃及、新亞述帝國時期、中國、古希臘等時期的出土圖像列在古代時期的重要圖像之中;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圖像列在中世紀時期的重要圖像內;至羅列近現代的重要圖像時,作者選取英國與法國出產的圖像為大宗;但到了討論改變現代世界的草圖時,美國的發明成為作者大量討論的對象。


或許,對於作者來說,二十世紀的確是屬於美國人的;然而,二十世紀美國文明之所以可以蓬勃發展,是建基在過往數千年的發明、觀察與發現之中,過往的圖像呈現形式影響了當今的圖像描繪,美國實際上是經由全球各地的努力,才讓美國有了今天的強權地位、擁有傲視群雄的發明與技術革新。就如作者所言:


我們老早就習慣生活裡處處是圖表,甚至幾乎不會注意到它們的存在,人類從石器時代開始就對這些圖表習以為常,如果我們沒有這些圖表,現在會在哪裡呢?(頁 10)


因而此書可說是向「圖像致敬」之作,也是將圖像視為瞭解人們建設理想社會上最高善的表現。


因為,若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和未來。




[1]  彼得・柏克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 195。


[2] 史考特・克里斯汀生著,游卉婷譯,《改變世界的100張草圖》,臺北:大寫出版,2016,頁12。

文章資訊
作者 Sophietje
刊登日期 2017-04-22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