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二戰✕漂流】二戰沙場上的身影:漂流各地的臺籍日本兵記憶與告白

2025-04-23
收藏

二戰期間,日本在臺灣徵召人力支持戰爭,前往各地戰場的臺灣人被國家冠上「榮譽臺灣人」的標籤,但他們抵達戰場後,面對的是戰爭的現實。他們有些人是志願兵身分;有些人是非正規軍人的軍夫、軍屬;有些則是在戰場照顧傷病軍人的醫師、看護婦與助手⋯⋯無論他們以什麼身分參與了那場戰爭,在這裡將他們視為「臺籍日本兵」的一分子,作為真實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寫照。
 

這些是活著回來的人們,講述給我們當時的故事。

六位「臺籍日本兵」人物故事與事件發生地點之地圖概覽(Source: 編輯部製圖)
 A 

九州西方外海古志岐島附近
護國丸事件,1944 年 11 月 10 日,日本特設巡洋艦護國丸載著約 300 名臺籍海軍特別志願兵,在九州西方外海古志岐島附近遭美國潛艦擊沉,有 212 名臺籍日本兵罹難。

 B 

菲律賓

1941 年起,日軍占領了菲律賓區域,高砂義勇隊等臺籍日本兵亦有參戰,期間擄獲約 70,000 名盟軍戰俘與菲律賓人,派遣約 600 名臺灣戰俘監視員負責監視。然而 1944 年起,日軍在呂宋島、馬尼拉等地失勢。根據《祭神簿》的分析,菲律賓是臺籍日本兵犧牲人數次高的地區。

 C 

印尼等地
約有 700 名臺灣人以「拓南工業戰士」身分赴南婆羅洲巴厘巴板(Balikpapan)、印尼打拉根(Tarakan)、安汶島(Ambon)等燃料廠工作。戰爭末期遭盟軍包困,有些臺灣工業員隨日軍全數罹難。

 D 

越南西貢附近的聖雀岬
神靖丸事件,1945 年 1 月 12 日,商船神靖丸載著來自臺灣的 59 名醫師、80 名醫務助手、200 名農業生產工員等人,在聖雀岬遭美軍空襲擊沉,244 名臺灣人罹難。

 E 

新幾內亞
日軍將新幾內亞作為防守澳軍的重要基地,設置多處飛行場等軍事設施,派遣多名臺灣人修築機場。後期盟軍開始包夾新幾內亞,成為臺灣人死亡數最高地區。

 F 

拉包爾
日本陸軍在拉包爾建立南太平洋第八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是重要的指揮與補給中心。

1. 陳以文 / 西伯利亞

1944年,中學剛畢業的陳以文,報考陸軍特別幹部候補生,沒如願考上飛行員,卻當上了修理飛機的整備要員。
 

他先在日本接受訓練,再乘軍機前往滿洲國杏樹參加訓練飛行員的聯隊,後來轉往哈爾濱。
 

終戰後,他與同袍在蘇聯軍哄騙下搭上俘虜列車,關進西伯利亞泰舍特農場。只要室外溫度高於零下 30 度,戰俘就必須外出工作。直到 1948 年才得以遣返,經由日本、上海後才抵達基隆港,幾度遭政府懷疑是共產黨員,險些無法回家。

2. 林言 / 香港

林言從曾文家政女學校畢業後,聽聞學姊在海外擔任看護駐守的消息,決心寫「血書」報名看護助手,如願地加入第二期看護助手行列。
 

1943年,她被分派在香港的日本陸軍醫院,幫忙患者量體溫、血壓、打針、幫忙餵食病患等工作。偶爾沒輪值的時候,助手們會結伴去九龍街透風,林言因此搭乘了雙層電車,還結識一對臺灣商人夫妻,待她如己出。
 

一年期滿之後,林言原本想繼續留守,但報名人數額滿,她只好回到臺灣,那段在香港做看護助手的時光,成為她心中深刻的青春記憶。

3. 張子涇 / 海南島

1941 年,張子涇以海軍通譯身分派駐海南島,並在那裡迎接終戰日的到來。
 

當時,他與一千多名臺籍隊友被關入集中營,無法與家人聯繫,也苦苦等不到回家的消息。營中生活苦悶、瘧疾肆虐,而且糧食短缺,有些臺籍士兵受不了飢餓,偷竊當地人的農作、水牛,遭到當地人襲擊。
 

1946 年,他與 250 名臺籍隊員決定冒險,湊合地購買了一艘帆船與雇用船長,朝家鄉臺灣航行。途中遇到狂風暴雨,甚至落海遇難,一行人終於在 7 月 13 日踏上久違的臺灣土地。

4. 吳培樑 / 緬甸

1941 年前後,吳培樑原本是派出所雇員,聽說派遣海外的薪水待遇較高,於是報考了皇民奉公會海軍雇員,分派到緬甸的司令部。
 

到達司令部之後,他改日本名「佐伯幸助」,替副官打理生活庶務,驚覺將官宿舍內有「電冰箱」,看在當時是「別墅等級」的生活。他印象中,司令部設有慰安所,裡面都是朝鮮女性。另外替部隊打掃的傭人是當地婦女,有時會與他互相交換牛奶、香皂等物資。
 

戰爭末期,他跟隨軍隊翻山越嶺,撤退到泰國境內,最終在那裡得知日本戰敗的消息。

5. 張陳龍明 / 新幾內亞

1943 年,18 歲的張陳龍明加入了高砂義勇隊前往馬尼拉,等待部隊集合後派駐到更遠的新幾內亞島。
 

他在島上主要做種植蔬菜的農務,有時部隊會借用原住民的打獵知識,派高砂義勇隊員在叢林中帶路、偵察敵人。他回憶,部隊生活的初期,沒遭遇什麼空襲,直到 1944 年後空襲漸多,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加繁重,得幫忙修復飛行場。
 

終戰後,他與同袍看到美軍的空投傳單,這才曉得戰爭結束了。

6. 劉英輝 / 拉包爾

1943 年,劉英輝原本在埔里專賣局出張所任職,參加了「臺灣第三回特設勤勞團」徵召前往拉包爾。
 

他被分派在科科波(Kokopo)第八方面軍南海派遣隊的第一〇三兵站病院,協助醫院做勞務。隔年,戰況緊逼,他還得兼負戰地臨時戰鬥員。醫院房舍多被盟軍炸毀,因此後來多半不蓋房舍,就地住山洞或防空洞內。戰爭末期,糧食不足,必須獵捕蜥蜴、蝙蝠充飢。
 

終戰後,拉包爾由澳洲接管,島上日軍人員被集中在集中營,所以他到 1946 年才回到埔里。原本想回專賣局謀職,但不懂「國語」而作罷,返鄉做菸農。

觀臺灣第 65 期(2025.04):二戰✕漂流

《觀・臺灣》第 65 期《二戰✕漂流》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讀冊生活
  4.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匯聚常民飲食、民謠唸歌、眷村移民、地方信仰等臺灣原生文化內容,採用國際通用的 CC 授權條款,讓文化內容再流通與創造、型塑更多可能。
文章資訊
作者 編輯部
插畫 吳睿芩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5-04-23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