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三國蜘蛛網】孔明與死刑──生死光影之間(劉備篇)

普通人 2015-09-29
收藏

死刑的存廢,在現代社會一直都是熱門的議題,而最近台灣發生了不少重大治安事件,大家又開始激烈地討論著。
 
死刑的歷史,可以說深長久遠,可以大膽猜測自人類有了集體生活之後,死刑這檔事就理所當然地被發明。而泱泱中華的死刑發展更是創意無限,怎麼個死法是五花八門、令人歎為觀止。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漢末三國時期,死刑的種類還沒那麼多,大致上承繼秦朝的制度,但是比秦朝再精簡一些,常見的可分為幾種:
 
自裁(施主你自盡吧)
 
鴆殺、飲藥(毒死你)
 
絞殺(勒死你)
 
斬、殺(砍死你)
 
棄市(當街砍死你)
 
車裂(把你扯成幾塊)
 
以及最嚴厲的死刑:砍死你全家(夷三族)。當然也有純粹屬於個人惡趣味的死刑,如董卓的烹煮及拷打致死。


在《天才與白痴》一文有提過,玻璃心孔融的最終下場,就是被曹操給夷三族。至於是夷哪三族,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大概可以概括,就是當事者的父系、母系、妻系的親族,還有兒孫輩,都得一起組團去蘇州賣鹹鴨蛋。


不過我們也不能以今非古,對漢末三國的人來說,上述這些死法已經是人權一大進步了;早在殷商時期,死刑可是把人當成料理,「沾炒煮拌烤、樣樣難不倒」,弄成肉醬(醢刑)、肉乾(脯刑)、BBQ(炮烙),只差沒有做成叉燒包。


在這樣的背景底下,蜀漢政權對於死刑的態度,可說是當世表率。蜀漢在三國當中,是最少動用到死刑的。而能有這樣劃時代的成就,絕大部份要歸功於總舵手諸葛亮。


“Zhuge Kongming Sancai Tuhui”,作者Original: Sancai Tuhui (1609).Reproduced in: Surpassing The Ordinary and Transforming into a Sages. Heaven, Earth, and Beyond: Prints and Illustrations of Confucian, Buddhist, and Taoist Figures (exhibit).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采用公有领域授权,来自Wikimedia Commons。
Zhuge Kongming Sancai Tuhui”,作者Original: Sancai Tuhui (1609).Reproduced in: Surpassing The Ordinary and Transforming into a Sages. Heaven, Earth, and Beyond: Prints and Illustrations of Confucian, Buddhist, and Taoist Figures (exhibit).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采用公有领域授权,来自Wikimedia Commons

這次想討論的,是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基本建立(公元214年)開始,到他去世(公元234年)的這二十年時間,對於死刑執法的態度變化。我覺得這過程滿有意思的,也能給大家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
 
這二十年當中,每一個被處以死刑的人物,我希望都能提到,所以這次的主題會分成「劉備篇」和「劉禪篇」,對於諸葛亮而言,這也是他人生的分水嶺。
 
歷史上的諸葛亮,政治家形象遠大過於《三國演義》的軍師形象,而政治這塊領域中,諸葛亮又是少見的重度法律控。《三國志》有關於諸葛亮的記載,也時常會看到他不停repeat法治的重要性,在劉備入蜀後,也非常支持諸葛亮在法治上的改革。
 
「行了行了!孔明你不要再碎念了!有關立法的一切事務,我全權交給你處理好不好?」劉備摀著收音效果媲美杜比環繞音響的大耳朵,向諸葛亮求饒。
 
「All around you~」諸葛亮道。
 
《三國志》記載,劉備入主蜀地後,諸葛亮召集了荊州時期的伊籍,以及劉璋的舊部劉巴、法正、李嚴,五人共同研擬了「蜀科」,也就是蜀地基本法。蜀科的建立,對於劉備入主蜀地後的迅速穩定,有一定的幫助。
 
不過這套蜀科,頒佈之初也發生了一些反彈聲浪。《三國志》引《蜀記》記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犯罪從重量刑、悠遊卡八折優惠取消、停車位全面收費,蜀地的官僚百姓都幹在心內。
 
對此,蜀科擬定的其中一個參與者法正,就向諸葛亮勸說道:
 
「以前漢高祖劉邦攻下咸陽時,只和百姓約法三章,百姓感念載德;今天主公(指劉備)剛剛統治蜀地,對百姓而言還只是外來者,法律就訂得這麼嚴苛,還沒來得及讓百姓施政有感呢!希望諸葛大人可以傚法漢高祖,執法上儘量寬鬆些。」
 
「孝直(法正字),我想是這樣啦,你的立意是對的,但是卻忽略了實際的狀況。」諸葛亮從容地駁斥法正的勸說。
 
「漢高祖會訂立寬鬆的約法三章,是因為秦朝暴虐無道,所以人民需要喘口氣;蜀地在前朝劉焉、劉璋父子因循苟且、得過且過的施政下,一堆官商勾結、政治酬庸,政令無法推行、執法無法確實,君臣分際都亂了套。」諸葛亮侃侃而談。
 
「OK,我也不是說要清算前朝,我只是在解決問題。今天給那些人更多的利益,總有一天會給到沒東西可給;當他們再也得不到好處的時候,還會理你嗎?這個國 家就是因為這樣才淪落至此。所以現在我們要嚴格執法,酬庸行為也要加以限制,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諸葛亮搔了搔頭,做出結論。
 
以上諸葛亮與法正的對話,並未被《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所採用,認為是道聽塗說;而幫《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還特地反駁此一史料,強化它的不可信程度。
 
雖然陳壽和裴松之兩位大師都覺得此段史料不可信,但我認為這多少能反映當時的氛圍。
 
諸葛亮批判前朝的施政,不是沒有道理。《三國志》注引《英雄記》記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裡頭的「東州人」,指的是劉焉劉璋父子執政時期,逃避戰亂、流入蜀地的移民。
 
那麼本土的蜀地人的情形呢?《三國志》記載:「蜀土富實,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
 
基於以上敘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蜀地人「過太爽」,尤其是那些有錢的商人。所以新政府走馬上任,知道諸葛亮要跟他們玩真的,就開始譭謗他「刻剝百姓」了。
 
天啊!越寫越心驚,我只是在講三國故事啊!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好嗎?
 
除此之外,勸說諸葛亮執法寬容的法正,自己就是一個不法份子。這一段對話也不無可能是法正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的。
 
就在劉備入主蜀地的隔年,由於荊州問題,劉備與孫權的矛盾激化,於是劉備趕緊前往荊州公安,與孫權對峙。臨走前劉備特別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蜀郡是益州首府,也就相當於首都市長;而法正又是劉備陣營的新任謀主。
 
此時諸葛亮任軍師將軍,也是劉備的職務代理人(署左將軍府事),掌握軍權,論地位可能比法正略勝一籌;但是法正卻是劉備眼前當紅炸子雞,光芒畢露,不可與之爭鋒。
 
三國志記載法正「一飡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換句話說,法正是一個恩怨分明的男人,可以想像法正會擺出酸梅嘴,狠道:
 
「人若犯我,我必加倍奉還!」


加倍奉還
加倍奉還

好不容易有權有勢了,法正就開始私自處死那些跟他有過節的人,這明顯違反了諸葛亮確實執法的目標。
 
很快有人跟諸葛亮舉報,但對此諸葛亮回應:「現在主公(劉備)正在荊州,忙於應付孫權,沒有心思照應蜀地情況;孝直又是主公如此器重賞識的人,我沒有辦法阻止孝直的作為。」諸葛亮看似消極的態度,遭到了不少的批評。
 
不過在我的理解,諸葛亮當下也非常無奈。蜀地才剛剛平定、荊州又出現紛爭、而法正是劉備極為重視的謀臣,他也很有兩把刷子,若真的要辦他,恐怕會引起一連串動盪。諸葛亮決定睜隻眼閉隻眼,恐怕他自己比誰都掙扎。
 
幸好《三國志》又記載諸葛亮與法正兩人「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也就是說,雖然諸葛亮與法正也許在性格、施政理念上各有各的看法,不過在大方向他們還是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想必就算法正私下想搞什麼事情,看在諸葛亮面子上也不會太過份。
 
法正是犯了法卻不能辦,還有一個案例是罪不致死卻被殺。
 
苦主名叫張裕,當時任劉備麾下的州後部司馬(幕僚性質的軍職),他還懂得觀星占卜,算得之精準,都可以上命理節目了。
 
當時劉璋迎劉備入蜀,共同抵抗漢中的諸侯張魯。劉璋不少幕僚反對劉備入蜀,張裕也很可能是其中之一。在招待劉備的宴席中,劉備見到也席宴會的張裕鬍子很多,可能看起來有點滑稽、也很有禮貌,於是就跟他開了很無聊的玩笑。
 
「以前我在老家涿縣的時候,週遭住了很多姓毛的人家,所以叫做『諸毛繞涿』。」劉備講完,還噗呲笑了一下。
 
「涿」音通「啄」,意思就是取笑張裕的鬍子很多,多到在嘴巴周圍繞了一圈(另有一說「涿」的意思是陰部,但我覺得劉備應該沒這麼低級)。
 
「北風~又傳來熟悉的身影,霎那間讓我突然覺得好冷~」


有夠難笑的!劉玄德請你給我去外面罰站。
 
張裕對劉備印象已經不是太好,又聽到劉備調侃了他很有自信的鬍子,於是也不甘示弱地回:
 
「以前有個人當了潞縣長,後來又調職當了涿縣令。他退休回鄉後,有人想寫信給他,不知道該寫哪個職稱才好,乾脆摻在一起寫成『潞涿君』。」
 
「潞涿」就是「露啄」,張裕反取笑劉備的鬍子很稀疏,嘴巴都露出來了。
 
唉,古人的幽默感實在很難理解,大家多擔待些。
 
劉備聽了超不爽,看來他很在意自己沒什麼鬍子這件事。即便後來張裕也跟著其他人投降了劉備,但也讓劉備對張裕一直沒什麼好感。
 
在劉備暫時平息與孫權的荊州爭議後,回到蜀地,準備要揮軍北上攻打被曹操所佔領的漢中。劉備轉戰天下二十多年,第一次能夠以旗鼓相當的實力,與宿敵曹操對決,當然是鬥志高昂。但張裕又不識相地給了劉備一記悶棍。
 
「主公,近日臣夜觀天象,發現這次攻打漢中,恐怕會對我軍不利。」張裕說道。
 
劉備心想,我褲子都脫一半了你跟我講這個?也沒理會張裕,照著既定計畫出兵。結果劉備拿下漢中,不過兩名大將吳蘭、雷銅也在此戰中身亡。劉備班師回朝,贏得有點悶。
 
如果事情就這麼完結,倒也沒什麼大礙。偏偏張裕又多嘴地跟別人咬舌根,說:
 
「其實那時候我沒有講清楚。我夜觀天象後還發現,庚子年時(公元220年)劉家天下會換人做;而主公入主蜀地的九年後,也會再次失去蜀地。」
 
結果人家大嘴巴,流言傳來傳去,說不停不知道何時能平息,給傳到了劉備那兒去。劉備聽到這種話,當然又是氣到耳垂都在震動。
 
「張裕!上次我出兵漢中,你看那什麼鬼天象說我軍會不利,結果我軍成功奪得漢中;現在你還敢詛咒我!來人,把這個胡說八道的大鬍子給押下去!」劉備怒道。
 
把張裕被關進牢裡,準備要殺了他。諸葛亮知道情況後,認為張裕雖然白目了點,但罪不致死,於是前去向劉備說情,看能不能網開一面,出手別那麼重。
 
「花長到自家大門口,不剷除是不行的。」劉備冷峻地否決了諸葛亮的請求,結果張裕被斬首示眾。
 
法正濫殺和張裕被誅二事,可以判斷劉備時期的蜀漢政權,整個法制體系尚未成熟,還是會因主事者好惡行事,諸葛亮對此也有心無力。
 
而接下來的死刑案例,就看得出諸葛亮的黑暗面。這次的主角,是被龐統與法正共同認證的奇才彭羕,以及劉備的義子劉封。
 
先談彭羕,彭羕跟張裕一樣,原先都是劉璋部屬。《三國志》記載彭羕這人「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外表是位高俊帥;但是他卻「姿性驕傲,多所輕忽」,又是個仗著自己帥就瞧不起別人的咖,幸好我不會。
 
也許是因為這樣,搞得大家都在劉璋面前詆毀他,人帥沒人緣嘛(同感)。於是劉璋就下令將彭羕頭髮剃光、脖子套上鐵圈,貶為奴隸。
 
在劉備來到蜀地時,彭羕知道扭轉命運的時刻到了,於是擅自前去拜訪擔任劉備軍師的龐統。
 
當時龐統正有客人來訪,突然看到有個高高大大、戴著鐵頸圈的光頭佬走進來。
 
「瘋狂麥斯?」龐統驚道。
 
「不是,在下彭羕,字永年。聽聞鳳雛先生在此處,便順道拜訪。」彭羕道。
 
「想投靠我家主公是嗎?你這種人我見多了,先去領號碼牌好嗎?」龐統不耐地揮手。
 
「沒關係,我等你們談完。」彭羕自說自的,就往龐統的床榻上躺著。
 
龐統沒有動怒,反而覺得有趣,心想:「這人瘋瘋癲癲的,倒是挺合我的脾胃,姑且跟他談談也不壞。」
 
龐統請走了客人,也坐上了床榻,向彭羕道:「好了,你想跟我說什麼?」
 
「我肚子好餓喔,能不能叫個外賣來吃啊?」彭羕問道。
 
「來人啊,把這個瘋狂麥斯給攆出去。」龐統回。


maxresdefault

折騰了一陣子,龐統與彭羕聊了一整晚。龐統十分欣賞彭羕的才華,恰好法正也耳聞過彭羕的事蹟,於是兩人便聯名向劉備推薦。劉備一見彭羕,也讚譽有加,派遣彭羕擔任軍情傳遞的使者,做得也十分稱職。
 
後來劉備平定蜀地後,便任彭羕為治中從事,負責整個蜀地的人事任命與行政事務,職權頗大。
 
劉備其實內心十分看好彭羕,有想重用的意思。可惜彭羕囂張的毛病改不了,而且還越來越離譜。
 
諸葛亮表面上禮敬彭羕,但內心覺得彭羕雖有才能但太過狂妄,放縱他恐怕日後會出亂子,於是諸葛亮便私下跟劉備討論了此事。
 
劉備向來重視諸葛亮的意見,仔細想想覺得也對,便有意疏遠彭羕,將他下放為江陽太守。
 
彭羕知道自己要遷到外地,心中很不是滋味,找了剛投奔劉備不久的馬超訴苦。
 
「主公常說你的才能可以與龐統、法正相比,現在被外派到江陽這偏遠之地,心情不好也是正常的。」馬超安慰道。
 
「哼!這個傻逼老痞子,還有什麼好說的!」彭羕喝了點酒,開始怒罵劉備。
 
彭羕說完,一杯黃湯又下肚。他說道:「馬將軍你在外統領軍隊,加上我的才能,我們兩人合作,奪得天下豈不易如反掌?」
 
馬超聽到彭羕口出叛逆之言,嚇得連話都不敢回。心想老子才剛剛安頓下來,你講這些話豈不是挖洞給我跳嗎?等彭羕離開之後,馬超趕緊將彭羕之事提報給上級。想當然彭羕就被捕下獄了。
 
彭羕大概是酒醒了,心想一時氣憤、闖了大禍,趕緊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信向諸葛亮求情,不過諸葛亮並未理會。彭羕最終遭到處死,死時年紀才三十七歲。
 
再來說到劉封,劉封本姓寇,當時劉備剛到荊州投靠劉表,沒有子嗣的劉備,便收了年幼的劉封為義子。
 
沒想到過了幾年,劉禪出生了。在劉備有了親生兒子的情況下,劉封的身份變得有些尷尬,但是劉備依舊相當重視這個毫無血緣的義子。
 
《三國志》記載劉封成年之後「有武藝,氣力過人」,而且在劉備跟劉璋翻臉時,跟著諸葛亮、張飛、趙雲一同入蜀協助作戰,「所在戰克」;之後劉封又與劉璋舊部孟達拿下上庸,可說是歷練豐富的一員勇將。
 
此時劉備已稱漢中王,之後孫權偷襲荊州,關羽急忙要求劉封和孟達前來救援,但遭拒絕。最後關羽被孫權所擒,被殺。
 
劉備得知關羽死訊後,悲痛萬分,想追究劉封跟孟達的見死不救。孟達收到情報,知道自己大難臨頭,加上平時劉封又憑自己是劉備義子,對他態度也很差。孟達無計可施,只好帶兵投降曹魏。
 
之後孟達修書給劉封,要他投降。劉封還算有骨氣,不甩孟達,結果孟達迅速地帶著曹魏兵馬,攻佔上庸。
 
這孟達大人可真機靈,風往哪吹就往哪兒倒啊!
 
劉封狼狽地逃回成都,向劉備請罪。劉備當面就開罵:
 
「為什麼雲長向你求援,你坐視不理?為什麼要你和子度(孟達)好好合作、鎮守上庸,你卻仗著自己身份,處處欺壓他?現在搞到雲長戰死、子度降魏,上庸也丟了!」
 
劉封自知理虧,也不敢跟劉備多說什麼。
 
平心而論,即使劉封出兵救援了關羽,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呢?當時的荊州遭到曹、孫兩軍夾擊,單憑上庸的兵力,能夠逆轉乾坤嗎?
 
其實劉備也知道,孫權突然發難,關羽的命運至此就已被決定了。只是盛怒之下,總想找個人來當出氣口,發洩自己的情緒。劉備心理未必真的要給劉封什麼嚴重的懲罰。
 
不過諸葛亮不這麼想,當時劉禪才十四歲,劉封已經三十出頭,風華正茂。劉備的位子會傳給劉禪,這是完全肯定的。但是劉禪當政之後,他有辦法控制得住這個「剛猛」的義兄嗎?
 
即便劉封沒有爭位之心,但難保底下有心人士會蓄意操弄,前文《無用謀主與狗頭軍師》有提過,袁紹死後底下就分裂成了袁譚派跟袁尚派;《孫吳一族的死亡詛咒》也聊過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皇位鬥爭。
 
諸葛亮思考得很遠,即便劉封曾經與他一同經營荊州、也一同出兵入蜀支援,想必是頗有交情的。但為了劉備政權的穩定、為了少主劉禪日後的統治,有些事情即使不願做,也得硬著頭皮幹。
 
諸葛亮勸劉備趁這個機會,將劉封除去。劉備萬分痛苦,卻也知道諸葛亮的用心,最終命劉封自盡。
 
彭羕年紀輕輕、身懷異才,若能活到蜀漢王朝建立,肯定會是國之棟樑。可是他的性格因素,導致放他在身邊,就如同放了顆不定時炸彈一樣;劉封被賜死,也是同樣的道理。
 
諸葛亮在《出師表》提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知道自己的性格,不能容許有一點可能造成危險的因素存在,而這也是劉備會如此器重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你是諸葛亮,面對彭羕與劉封的問題,你會怎麼處理?這或許對諸葛亮而言,這是為了大義的必要之惡。
 
張裕的預言果然神準,庚子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而漢中之戰的九年後,劉備在夷陵遭吳軍大敗,病死在白帝城中。
 
劉禪繼位,諸葛亮一肩扛起整個蜀漢。當時情勢風雨飄搖、十分危急,但對諸葛亮而言,他終於可以毫無罣礙地,施行他的法治理念。

 
《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
連羅貫中都不知道的三國史!
超越傳統史學格局,融合電玩動漫戲劇時事鄉民哏,
上萬粉絲狂敲鍵盤催促,終於等到──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超高人氣專欄
《三國蜘蛛網》首度結集!
文章資訊
作者 普通人
刊登專欄 非普通三國
刊登日期 2015-09-2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