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聊聊劉禪時期,蜀漢政權對於「重刑犯」的執法態度。諸葛亮在劉禪「政事無鉅細,咸決於亮」的情況下,得以逐步架構他的理想國度。
劉備自即位為漢中王開始,來到了人生最高峰,可惜稍縱即逝,隔年(公元220年)孫權襲擊荊州、關羽被殺;謀主法正也同時病逝,劉備的人生曲線開始階梯式下滑。
那一年也發生了曹操病逝、曹丕篡漢等大事。如果當時有媒體,大概會SNG車跑個半死、名嘴也不愁沒話題聊,天天都頭條啊!漢朝的滅亡,也讓打著「復興漢室」旗號的劉備陣營頓失目標。此時他們強作精神,樂觀地想著:漢朝沒了,不如我們重造一個吧?
「什麼?要我當皇帝?我…我才不要呢!」劉備臉紅紅的。
劉備於是傲嬌地稱帝,創建我們常講的「蜀漢」,諸葛亮擔任丞相,成為蜀漢最高行政首長。
其實「蜀」這個字是我們後人多加的,目的是為了區別劉邦的「西漢」和劉秀的「東漢」,當時他們還是稱自己「大漢」,或者是「季漢」。
劉備當了皇帝,一來可以沖沖喜、掃除蜀地低迷的頹氣,二來也有延續漢朝的重大使命。劉備心想,把把都是你們說話,這回該我了吧!於是開始著手準備攻打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恨、奪回荊州。
發兵前夕,張飛遇害、劉備又出師不利,被吳國陸遜打回白帝城,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從風光當上漢中王到兵敗夷陵,才短短三年時間,蜀漢的氣勢急轉直下,期間不少人或叛或逃,但劉備從未追究他們的家屬,這在封建王朝時代,是很難能可貴的情操。
首先是前文提過的劉封、孟達。他們的兒子都仍繼續留在蜀漢任官,不受影響。雖然職務不大,但跟魏、吳兩國的處理方式比起來,簡直超級佛心。
還有南郡太守麋芳降吳一事,劉備不但沒有遷怒於他的哥哥麋竺,還安慰他「兄弟罪不相及」,而且待遇也跟過去相同。
在《王子們的異鄉生活》一文也提過,黃權不得已投降曹魏,有人向劉備建議將黃權的家人定罪,劉備回答:「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我認為諸葛亮在執法上面,多少也受了劉備的影響,基本上只針對犯了法的人,不會株連親族。不過諸葛亮的本意是不殃及無辜,劉備就純粹只是講義氣。
《三國志》開宗明義記載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全身穿潮牌、改車、泡夜店,一堆年輕人跟著他混。出了社會之後,也意氣用事,幹過不少衝動的行為,比如杖打督郵、義助孔融等。
江湖味濃厚的劉備與謹慎自制的諸葛亮,竟能成為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君臣拍檔,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互補吧!雖然個性、做事方法不盡相同,但是理念跟目標是契合的,所以劉備對關、張兩人所說的「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可說形容十分貼切。
夷陵之敗是壓垮劉備的最後一根稻草,劉備就在白帝城大病不起。病情拖了大半年,越來越不樂觀。於是召諸葛亮到白帝城,準備要囑託後事。
諸葛亮一離開成都,成都旁邊的漢嘉郡就造反了。主因是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就是擔心劉備走了之後,諸葛亮會清算他,只好先發制人。
這就是典型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家忙著處理國事,你在那邊胡思亂想。黃元首先襲擊成都近郊的邛縣,他的動機大概是想趁成都空虛、入主中央朝廷。此時成都由太子劉禪留守,治中從事楊洪從旁協助。
「黃元進逼成都,來意不善,季休(楊洪字),這該怎麼辦啊?」年少的劉禪慌張問道。
「太子殿下,先聽首輕鬆的音樂,再吃頓豐富的早餐,您先不要急,事事有臣辦。這個黃元,以為丞相不在就可以亂來,當我大漢沒人才啊?」楊洪一派輕鬆道。
楊洪指揮若定,派遣軍隊三兩下就把黃元打跑,還判斷黃元會走水路往東、投靠吳國,便在峽口攔截,將黃元抓回成都處斬。黃元死有餘辜,就不需要再多解釋什麼。
劉備將太子劉禪,以及整個蜀漢託付給諸葛亮後,便與世長辭。劉禪剛剛繼位,益州南方幾個郡就相繼叛變,諸葛亮要處理的,是一個四面楚歌的爛攤子。
諸葛亮已經夠頭疼了,此時又接獲舉報,指長水校尉廖立批評先帝、批評關羽、批評朝中上下諸多重臣,開地圖砲全罵就對了。
廖立不到三十歲就擔任長沙太守,諸葛亮也說「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由此可知廖立的才幹可與龐統相比擬。但在孫權奇襲荊州時,廖立卻腳底抹油逃回蜀地。
本來廖立應該要被責罰的,但劉備也賞識他的才能、不忍苛責,反而封他作巴西太守;劉備稱漢中王時,廖立擔任侍中,入主中央,政治前途一片看好,先前的小孬孬黑歷史,也就不再多提。
劉禪即位時,廖立馬上被貶為長水校尉。長水校尉在漢代是統領北方匈奴部隊的軍職,但是蜀漢位在西南,哪來的匈奴部隊啊?可以推論蜀漢的長水校尉就是個閒差,等同把廖立晾在角落,難怪廖立內心如此不平衡。
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得廖立從一個政治新星,變成可有可無的冗員呢?這可從《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向劉禪上表彈劾廖立的文章可以略知一二。
諸葛亮先是責備廖立未戰先逃一事、又責備他在巴西太守任內做了些下流勾當,守劉備喪的期間又擅自殺人,從上述可以看出廖立私德不是太好;再來廖立一直認為自己的才能僅次諸葛亮,但官職卻只是長水校尉,令他頗有怨言。
諸葛亮的想法是,你廖立過去已經有這麼多劣跡,只是先帝念在你有才幹,就當時運高看不到;現在新帝即位,還不知收斂,連賞識你的先帝都罵,那真的只好跟你算一次總帳。
當然現在愛怎麼罵執政者,是人民的自由;但在那個時候你罵皇帝?夷你三族都不會有人說什麼。不過劉禪下詔仍說道:「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
廖立被貶為平民,全家被丟到汶山郡這個地方種田維生。汶山在當時還是漢族跟氐族的交界地帶,簡單說就是把你放逐邊疆進行勞動改造。從廖立的例子可以看出,諸葛亮嚴厲歸嚴厲,但處死不會是他的手段。
諸葛亮支撐著搖搖欲墜的蜀漢,《三國演義》對此虛構了曹魏五路大軍攻蜀漢的戲碼,歷史沒那麼戲劇化,不過情勢是一樣險峻的。首先曹魏重臣紛紛來信給諸葛亮,要求蜀漢稱藩,但當然是被諸葛亮嚴詞拒絕,還回罵一頓。唉!咱們亮哥面對國家主權問題上多有guts,反觀……
諸葛亮也趕緊派使者向孫權修好,蜀吳兩國恢復邦交;至於國內動亂,諸葛亮起初礙於國喪,只能暫且不理,「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醞釀了兩年時間,諸葛亮才親自領兵南下,僅花了半年便平定叛亂,「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蜀漢政局逐漸穩定。
之後諸葛亮又花了三年時間蓄積國力,寫了一篇讓全台灣學生背個半死的《出師表》後,興兵北伐曹魏。
這次北伐有人出包了,不是別人,正是諸葛亮相當器重、寄予厚望的馬謖。
《三國志》記載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在諸葛亮南征時向其建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採納並也發揮了巨大功效。後來諸葛亮北伐曹魏時,便命馬謖為參軍,時常與他通宵討論軍情。
諸葛亮與馬謖的關係既像兄弟、也像師徒,甚至可以說像父子。諸葛亮多少對馬謖存了私心,在戰況一切順利時,獨排眾議、拔擢馬謖來擔任防守街亭此一要地的重責大任。
馬謖直到街亭戰前,都沒有統兵作戰的經驗。當時的人都覺得諸葛亮的決策「怪怪的」。結果當然就是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捨水上山,舉措煩擾」,被魏軍殺得大敗,諸葛亮的首次北伐前功盡棄。
馬謖失街亭,對諸葛亮而言無非是個嚴重的打擊,不僅是北伐得重頭來過,重點在馬謖「違亮節度」,這讓身為極為重視紀律的諸葛亮感到心寒。
最後諸葛亮決定「揮淚斬馬謖」,這故事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但《三國志》對於馬謖被處死的記載,卻有三種說法,分別是:
(A) 「下獄物故」,關在獄中死亡。
(B) 「戮謖以謝眾」,將馬謖處刑,以示負責。
(C) 「謖逃亡」,馬謖沒被處死,逃走了。
究竟哪個答案才是正確的呢?
決定好了嗎?
Final Answer?
Final Fantasy?
我要公布正確答案了喔~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送分。
先不要噓!也不要收回讚!聽我解釋!要有銅鋰鋅,好嗎?
雖然《三國志》的記載感覺互相矛盾,但稍微統整一下,還是解釋得通的。
首先是將馬謖下獄→然後馬謖逃亡又被抓回來→最後在獄中處刑
可是《三國志》引注《襄陽記》,記載馬謖在獄中寫信給諸葛亮道:「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讓人感覺馬謖應該是從容就義了,怎麼還會作逃亡這種沒格調的事呢?所以馬謖到底怎麼死的,或是他根本沒有死,這是一個謎團,Discovery頻道可以拍成一集紀錄片。
諸葛亮為什麼可以饒廖立一命,反而自己的愛將馬謖卻要下令處死呢?主要還是因為,馬謖犯的是軍法,沒有確實執行軍令,而導致全軍敗北,這沒有什麼轉圜餘地。最後諸葛亮「待其遺孤若平生」,一樣只針對犯罪者本身,不殃及家人。
諸葛亮律己甚嚴,這次的敗軍除了馬謖失職,跟自己的私心影響決策也有關,於是他自貶三級,轉任右將軍,直到後來北伐有所戰果,才又回任丞相。
除了廖立、馬謖的案例外,還有曾是劉璋舊部、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
李嚴字正方,出身荊州南陽,跟諸葛亮也算得上是同鄉。李嚴這人資歷很完整,先是在荊州牧劉表底下「歷諸郡縣」,在很多地方待過,應該是劉表想重點栽培的青年才俊。
曹操南下荊州後,李嚴轉投劉璋,劉璋直接提拔他當成都令;劉備執政時期,與諸葛亮共撰蜀科;之後又多次平定蜀地內的動亂,無論在民政還是軍事,皆有豐富的經驗。因此劉備駕崩後,李嚴「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握有軍事大權,在整個蜀漢當中,地位也僅次丞相諸葛亮。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說李嚴「部分如流,趨捨罔滯」,意思是稱讚李嚴做事明快,很少會有舉棋不定的情況,可見諸葛亮對李嚴的評價頗高。
但是李嚴性格上也有很大的毛病。首先《三國志》記載李嚴「性自矜高」,一樣是犯了有才能就囂張的毛病;再來是蜀漢大臣陳震,曾經寫信給諸葛亮,稱李嚴「腹中有鱗甲」,意思是指李嚴這個人心術不正。
我自己的看法,李嚴所謂的腹中有鱗甲,倒不是說他有什麼謀逆之心,而是李嚴對於功名利祿太過重視,導致最後反被自己的權力慾給吞噬。
李嚴曾經向諸葛亮建議,從益州裡頭分出一部份,成立「巴州」,他想要擔任巴州刺史。這個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你怎麼分,蜀漢疆域還是這麼大,只是說李嚴想當上巴州刺史,這樣他地位就可以和兼任益州牧的諸葛亮平起平坐。
講白了李嚴就是貪圖這種稱謂的虛榮感,「州」在三國時期,是最高級的行政區,相當於我們台灣的「縣」或是「直轄市」。蜀漢這麼小,有需要這麼多直轄市嗎?諸葛亮當然不會答應,用膝蓋想都知道這很愚蠢。
後來魏國方面大軍來襲,諸葛亮準備出兵迎擊,於是請李嚴帶兵協防漢中,李嚴這時有意無意地向諸葛亮說道:
「丞相,協防漢中當然沒有問題,只是最近魏國的司馬懿有想挖角我啦!說是什麼要給我開府(擁有獨立行政系統的權力),感覺很有誠意,不過我怎麼可能會理他呢?開府有什麼了不起的?沒事沒事!」
諸葛亮一聽,當然知道李嚴的意思,但曹魏大軍越來越逼近,對於李嚴的軟性勒索只能讓步、避免延誤戰機。於是上表劉禪,升任李嚴為驃騎將軍(驃騎將軍掌有開府權力);又升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接任李嚴原先的職務。
不僅如此,隔年諸葛亮再度北伐之時,還讓李嚴「以中都護署府事」,意思等同於代理丞相了。李嚴簡單一句話,便得到這麼大的回報,有吃又有拿,兒子也跟著陞官、氣焰更熾。
當一個人最順風順水的時候,就是他最容易犯錯的時候。當時的李嚴負責調度北伐軍隊的後勤補給,碰巧當時天氣不佳、雨下個不停,糧草無法按時送到,李嚴只好送信要諸葛亮退兵。
此時李嚴不知道哪根筋不對,等諸葛亮回來後,開始擺爛裝死裝白痴。
「丞相,你怎麼回來了?不是聽說戰事一切順利嗎?」李嚴假裝訝異道。
「嗯?正方,是你說因為連日大雨,糧草運輸有困難,所以我才撤軍的啊!」諸葛亮納悶道。
「沒有啊!糧草運輸一切正常,沒有問題啊?這一定是有什麼誤會。」李嚴睜著水汪汪的雙眼無辜道。
李嚴莫名其妙睜眼說瞎話,還搶先上表到成都,跟劉禪說:「丞相退兵是故意的,是戰略、是戰略啊!」
這麼容易被拆穿的謊言,李嚴為何要冒著風險,去欺騙丞相跟皇帝呢?如果我們往回看,其實能尋得些蛛絲馬跡。
諸葛亮鐵面無私的形象,已經深紮蜀漢人民的腦海中,他連最親密的子弟兵馬謖都沒情講,何況其他人?李嚴負責後勤出現了延誤,即便是不可抗拒的天氣因素,但無論如何都會受到責罰的。
我們也談到李嚴是個功名心很高的人,當時他的地位僅次皇帝和丞相,諸葛亮不在整個蜀漢大臣他最大,他想緊緊抓著得來不易的地位、權力,不願意損失一分一毫。而他幻想著諸葛亮也許會再次讓步,讓這次的錯誤不了了之。
李嚴就像寓言《太陽山》的大哥一樣,只顧著拿山裡的黃金、忘記了時間,結果被太陽活活燒死。諸葛亮拿出書信對質,李嚴掰不出藉口了,只好認罪。
《三國志》中的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氣炸了。因為他使用「聯名上表」這招,找了蜀漢上下超過二十二個文臣武將,用很嚴厲的語氣斥責李嚴,要求劉禪將李嚴廢為平民。
「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難道你不知道嗎!」諸葛亮指著李嚴大罵。
後來就將李嚴遷到位在成都北邊的梓潼郡,免除一切官職。梓潼郡是蜀地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我想生活機能還行,應該比廖立好很多。
諸葛亮雖然對李嚴是重罰,但是同樣不牽連家人,李豐後來作到朱提太守,官職也不小。諸葛亮還允許李嚴「奴婢賔客百數十人」,生活挺優渥的,與其說是免職,倒不如說是強制退休吧!
從廖立、馬謖、李嚴三個人的案件來看,可以歸納諸葛亮的執法原則,就是「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你真的犯法了,管你是誰都不跟你客氣;但是最嚴厲的死刑,就用得非常保守,基本上諸葛亮執政期間,只有馬謖獲得這樣的「殊榮」。
諸葛亮在《出師表》提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管是皇帝朝廷體系的官員、還是丞相府體系的官員,賞罰一視同仁。
對於老百姓,諸葛亮是「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所以「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簡直是完美烏托邦。
對於軍士將領,則是「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而且諸葛亮對於責罰抱著極為謹慎的態度。《三國志》記載他「罰二十以上,皆親擥焉」,只要是有士兵犯了需要打二十大板以上的罪,諸葛亮親自盯場,再次確認有沒有冤枉情事。
諸葛亮這樣確實的執法理念,給蜀漢的影響極之深遠,雖然搞到諸葛亮積勞成疾,最後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往後蜀漢不論是誰掌政,都是照著諸葛亮所定下的規則去走。
諸葛亮去世後,還是有比較遺憾的事情發生。蜀漢的頭號大將魏延和諸葛亮行政事務的左右手楊儀,兩個人長期不合,諸葛亮一死,魏延跟楊儀為了爭權就翻臉搞內鬨,最後楊儀獲勝,把魏延給夷三族。魏延成為整個蜀漢政權,唯一被夷三族的人,這完全糟踏了諸葛亮的一番苦心。
然而囂張也沒落魄的久,楊儀以為自己會是下一任丞相,怎知新郎不是我,當了個閒閒沒事的中軍師。楊儀重演彭羕、廖立的歷史,心情不平衡亂講話,結果也是被貶為平民,後來自殺。
之後還有一個判死刑的案例,當事者叫劉琰。劉琰的妻子胡氏頗有姿色,在正月新年的時候,胡氏就入皇宮向皇太后拜年。皇太后大概也喜歡這個胡氏,所以就留了她下來,在皇宮中住了一個多月。
胡氏回到家中,馬上就被劉琰踹倒,還命五百個士兵手拿靴子,各賞她一巴掌。
「賤女人,為什麼這麼久才回來?妳是不是勾引皇上,跟皇上快活啦!」劉琰怒道。
「戰...不是,琰哥,我發誓我絕對沒有!你要相信我,我是真心的!」胡氏哭喊。
「還狡辯!妳這婊子竟敢讓老子頭上綠綠的,給我滾!」劉琰罵完,就把胡氏踢出家門。
胡氏像是中了「面目全非腳」,臉腫得跟豬頭似的,走在大街上一邊走一邊哭,越想越不甘心,於是告上朝廷。
劉禪無緣無故被牽扯出一段不倫醜聞,怒不可抑,於是下令將劉琰「棄市」,拖到大街上斬了。劉琰也光榮成為了蜀漢政權唯一被「棄市」的大臣。這件事情的後遺症,就是從今以後,蜀漢規定大臣的妻子母親,不准進宮向皇太后拜年。
另外還有件違反諸葛亮理念的事,諸葛亮雖不輕易動用死刑,但他也不輕易「大赦」。諸葛亮認為「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要為了人民的共同利益來施政,而不是頻給小確幸的恩惠。大赦用太多,對於執法公正性有很大傷害。
諸葛亮在世時,大赦只用過兩次,一次是劉備登基,另一次是劉禪登基,這個是避不了;諸葛亮死後,蜀漢大赦就多達十二次,那執法嚴格還有屁用啊!關沒幾年就放出來了,所以「自亮沒後,茲制漸虧」,蜀漢的國運就慢慢地往下走。
三國之中,在諸葛亮的擘劃之下,蜀漢吏治最為清明、軍隊素質最高、社會治安最好。雖然蜀漢是三國之中國力最弱、國祚最短,這是先天不足、非戰之罪。
若我們改用垂直的觀點來看,中國歷朝所有在蜀地割據的政權,蜀漢維持最久,長達四十二年,若從劉備入蜀開始算起,那更是將近五十年。
雖然時空不同,但是諸葛亮的執法理念,用既嚴謹又寬容的態度去看待死刑,值得我們思考。「千古一相」的美譽,諸葛亮當之無愧。
超越傳統史學格局,融合電玩動漫戲劇時事鄉民哏,
上萬粉絲狂敲鍵盤催促,終於等到──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超高人氣專欄
《三國蜘蛛網》首度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