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備課漢筆記】西洋花盆內的秘密:與其煩惱選校還選系,不如想想進大學的目的

陳恒安 2016-03-13
收藏

有次以與談人身分出席座談,是一場以生物學史為創造元素的藝術展開幕。藝術創作者由電生理學發想,以「電」與電能轉化作為創作素材,探索心目中的科學、技術、生命與生活,作品隱隱撩動、顛覆我們對生/死、精緻/生猛、主動/控制的習以為常,甚至不加思索。


座談進行時,兩位創作者期待兩位與談人能多聊聊跨領域與創意之間的可能關係。因為,兩位與談人都擁有與制度規範不同的知識成長軌跡。我是環科—生物—歷史:另一位則是化工—社會—藝術。


對談中,我感覺「領域」似乎成了許多聽眾(年輕學生)心中的枷鎖。我承認,跨領域很重要。但是,許多人似乎把跨領域僅當成「修讀別系所的課」。這點令我有些難以釋懷。因為,這樣對待跨領域,只會使跨領域的活力僵化。


跨領域可不是沒什麼就補什麼。若要從根本思考跨領域,可以先想想為什麼知識會如此分類?系所幹麻這樣安排?這樣分類背後的邏輯或歷史因素究竟是什麼?我想沒有人會認真以為,真實世界的問題會以學科分類方式展現。知識領域與系所分類,對我們來說應該是基礎、是接榫、是跳板,不應該是圍牆。


稻香_08
Photo credit: ThalesEGO@ flickr

這些討論不禁讓我聯想起一些經驗。日前搭高鐵幾次巧遇系上同學與系友。每次我都「大面神」的請求學生與我聊天(感謝大家給面子)。幾次下來,我覺得畢業同學想法似乎與老師的想法相當接近。我們都認為,大學生活無論如何,就是精彩、就是值得。


其實剛開始我也很驚訝,系友談起所謂系所與職業「學用合一」的問題,態度竟出乎意外的成熟與誠懇。他們深知歷史系並非職業導向的系所,但還是喜歡歷史系,也清楚大學並非職訓局,更不想大學變成職訓局。他們完全認知大學生活首重各種能力培養,當然也懷念這四五年自由的探索經歷。


彙整學生意見,我覺得大家心裡其實認同,進大學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如何學習,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以及讓自己接受文化的薰陶。更重要的就是進一步認識自己,並意識到自己可以為自己的將來而努力。


至於,記不記得住法國大革命造成什麼影響,女真人幹了什麼事,日本人的六三法規定了什麼,反而不是第一優先之事。(其實很多人都以為歷史系的人會記住所有的歷史掌故,那是他人的誤解,犯不著為自己的「沒學完整」感到難過。別忘了,連百科全書都得經常更新內容呢!記得一位中文背景的同學說得好,中文系不是字典系!)


如果大學畢業生能在工作幾年後立刻掌握大學教育的核心,那麼我倒覺得大學教育也還沒如媒體說得那麼脫離現實。反而是媒體主導的提問方式,誤導了我們思考與想像大學與社會的關係。譬如我們經常看到,選校、選系、輔系、雙主修、轉系這些討論。其實,這些討論背後預設了一個大家不知道是不曉得,還是不想碰的根本問題。那就是:到大學來要做什麼?


如果你知道進大學是要學習如何學習,學習活用知識,學習開拓眼界,學習認識精采的師長與同學,學習以自身領域連接多元世界。那麼你應該有意識的在大學生活中主動培養這些能力,而不是只想要求學校教你一種職業,甚至職務的對應知識技能。我認為,對大學得有這種認知,才能再進一步談選校、選系、輔系等問題。否則,不管是進台大選成大,讀電機唸哲學,結果應該都差不多,因為你只會等別人安排。


更殘酷的情況是,要是你讀名校,畢業後學校很可能不再是你的資產,而是擺脫不了的負債。譬如,歷史系的同學,我想無論願不願意,社會大眾都會以為我們的文字與資料彙整能力不錯。


做個思想實驗吧,假想有位成大歷史系畢業生去找工作,丟出去的履歷文字不通,更別說有什麼見地。那麼,身為負責篩選新進人力的你,會怎麼評估這個同學。你會先懷疑成大這幾年辦學出問題嗎?還是會懷疑這兩年是否系主任「帶塞」?還是直接懷疑這位成大畢業生的實力沒有成大這個品牌的感覺?我的經驗是,排名後面學校表現的八十分,會比排名前面學校的九十分還來得令人驚艷!


到大學真的可以做很多事。不要自己唸緊箍咒,讓領域與系所限制自己。至於,這篇題目提到西洋花盆底下的秘密,其實只是比喻。我只是要說,大學生就像插西洋花時使用的那種綠色吸水海綿。但是可千萬別忘掉,吸水海綿吸水不是為了秤重量,是要滋養自己創作的那盤花。


所以,別再問我接下來要玩什麼花樣,倒不如先靜下來,想想自己想要插一盤怎樣的盆花?


20120803000822915
文章資訊
作者 陳恒安
刊登日期 2016-03-13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