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台語原來是這樣】年末來臨,你「挲草」了嗎?

粉紅色小屋 2015-12-09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訂閱支持《故事》,一起灌溉臺灣的人文土壤!

又到年底了,大家是不是開始忙碌起來了呢?


從事餐飲業的朋友,多半一定聽過這句用來形容事情忙不過來、時間很緊迫很趕的形容詞,常以華語諧音寫作「蛇操」,使用方式為:「這下蛇操了,開始要忙了。」又或者:「差點蛇操,人意外多了起來。」


那究竟什麼是「蛇操」呢?


台語原來是這樣=搓草=粉紅色小屋=大郎頭=禾日香=台語=很忙=pinkphangphang=dalang=phangphang=taiwan

其實就是台語「挲草」(so-tsháu)的意思,字面上是搓草,那為什麼忙不過來要說「挲草」,而不是「有夠無閒」或「非常無閒」就可以了,換句話說,「挲草」可以說是台語用來形容忙碌的最高級。


「挲草」其實是從過去農田裡人工搓草的行為延伸而來,目的是為了不讓雜草籽散落增生妨礙作物的成長,所以得在插秧之後進行搓草,但又不能貿然拔除,否則秧苗會受損,所以農夫們必須在田裡,辛苦地彎腰將雜草一一壓進土裡,一方面還可以順便將這些雜草當現成肥料,這時眾人分工合作、彎腰低頭忙碌,實在是一件非常辛苦又很忙碌的人工除草工作。


至於為何到今天「挲草」會變成忙碌的最高級呢?尤其是餐飲業最常使用到,或許就是因為眾人分工、低頭忙碌的工作場景,都像是過去農事人工搓草的情景。而且從準備食材、料理、擺盤、上桌、外場送餐、點餐、收餐、整理等等,每一個環結都必須靠眾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且忙的過來,這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忙的範圍,如此忙碌,當然「挲草」可以說是用來形容忙碌的最高級了。


這句「挲草」在今天的台灣餐飲界流傳甚廣,用來形容忙碌到焦頭爛額的時刻,那不曉得過去台灣餐飲界對於忙碌又會怎樣敘述呢?說到台灣的餐飲,不得不提到日治時代的餐飲:本島人料理、日式料亭、洋食店。


日治時期的本島人料理,是指相對於日式料亭以及洋食店的台灣料理。那個時期,在台南著名的本島人料理有寶美樓、醉仙閣、招仙閣、西薈芳、廣陞樓、南華樓、松金樓等,當時台灣人稱之為酒樓或旗亭的台灣料理屋,稱之為「旗亭」是因為酒樓前會懸掛旗子做為招攬,故有此稱呼方式。當時有句台語諺語說:「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藝旦(gē-tuànn)也就是藝妓,在酒席中表演歌唱、能吟詩唱曲的表演工作者,本島人料理的酒樓若有藝旦唱曲足以證明其規模,菜色料理當然也不在話下,又有句諺語:「北有江山樓,南有寶美樓。」尤其可知寶美樓的名號在當時南台灣可謂不在話下。


日治時期三大古典詩社之一的南社詩人們、文人許丙丁、文學家葉石濤、畫家郭柏川等台南文藝人士皆為寶美樓的常客,詩人林夢梅更有古典詩〈花詞〉寫到:「天南淪落感年華,寶美樓中醉綺霞。 底事雲英還未嫁,相逢羞殺故園花。」其中提到寶美樓,更能一窺當年昭和摩登時代的酒樓故事風華。又譬如,臺南五詩社曾於醉仙閣舉辦聯吟會,1914年,府城文人林湘沅曾在醉仙樓作詩〈誕日漫成〉寫到:「高樓開雅會,選色復徵歌。良友情何重,嘉餚旨且多。忘形無爾我,將壽補蹉跎。各盡樽前樂,毋為時事磨。」當時不僅文人雅士愛齊聚於酒樓,更是名流婚宴聚會的場所好選擇。後來1918年,醉仙樓店主唐大漢過逝,本店與支店相繼易手支店後來更名為醉仙閣,在1920年之後繼續延續,值得一提的是,今日的醉仙閣仍由後代傳人轉型為洋菓子店舖,在台南持續經營著。


日式料亭則有「台南州地下決策中心」之稱的鶯(今日稱之為鶯料理)、原名「和洋卸料理柳下」的柳屋、與鶯料理齊名分別有「台南料理界的兩把刀」雙刀之稱的一筆料理、有藝妓表演的高級料亭鶯遷閣等。其中鶯料理之所以有「地下決策中心」之稱,在於當時屬高級料理亭,又位於當時台南市中心,緊鄰台南州廳(今日台灣文學館)、台南州會(今日台灣文學館旁)、合同廳舍 (今日台南市消防隊)、嘉南大圳組合(今日嘉南農田水利會)、公會堂(今日吳園藝文館)、勸業銀行(今日土地銀行),也就因此成為重要社交應酬場所。


洋食店則為滋養亭、臺灣樓、甲比丹等,都是日治時期台南著名的料理屋,滋養亭甚至還在當時的高雄設置分店,並且與臺灣樓甚至都有外送的服務,甲比丹為日文 カピタン、captain 船長的意思,不難想像象徵著洋食透過和風在台南落腳的情懷,台南當時也因為西洋料理的帶動下,開始有「牛肉炮」也就是牛排的餐飲了,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各勝擅場。


從上述不免讓人想像那個充滿各式料理風貌的情境及畫面,而這句在今天台灣普遍流傳的「挲草」,是否也曾經在那樣的摩登年代、在料亭酒席之間流通呢?


◎ 備註:本篇文章,特別感謝台南醉仙閣後代傳人,提供相關口述資料。


用行動支持《故事》,
一起灌溉臺灣的人文土壤!
  •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故事》是全臺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歷史專門新媒體,擁有超過 20 萬使用者與 50 萬社群追蹤者,在輕視人文素養的時代,仍堅持專注於人文知識的傳播。
  •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故事》懷抱著知識走進生活的使命,透過有趣的文筆和切角,讓臺灣與世界的歷史進入大眾日常,已經累積超過 5000 篇深入淺出的歷史文章!
  •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在資訊爆炸破碎的時代,《故事》集結超過 50 位作者,以歷史人文的專業,提供理解世界的脈絡、探索議題的深度,帶領讀者在眾說紛紜中慢下來好好思辨。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5-12-09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