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台語原來是這樣】米糕栫:一個快被遺忘的府城味道

粉紅色小屋 2015-11-18
收藏

身為在地台南人,說到吃總是有自己預藏的一份美食地圖。


某個週末午後,前往一間口袋名單的「點心攤」解嘴饞。所謂「點心攤」,也就是小吃攤的台語說法,「點心攤」迷人之處在於「食巧」而非「食飽」,每一份適量、恰到好處的份量,都正好可以到達口腹之慾的臨界點,食物的份量適中,反而讓人意猶未盡。


這間「點心攤」專賣米糕,米糕是用所謂「生理碗」(sing-lí-uánn)裝乘,「生理碗」的「生理」是指生意、買賣,「生理碗」也就是生意碗,是傳統作煮食生意用的瓷器飯碗,如果各位下次到傳統攤販點上一碗肉燥飯或米糕,通常店家端上來的飯碗就是「生理碗」。特色是容量小巧、無論是米飯或麵食份量都恰到好處,讓整體視覺跟飽足感都在合理的範圍內。


品嘗著這間店內招牌米糕,過一陣子,一位女士從攤位前經過,開口詢問老闆:「恁有咧賣米糕淺?我欲點一份。」


taiwanese=pinkphang=phangphang=dalang=bikotshian=food=taiwan

「米糕淺?阮是有咧賣米糕。」老闆表情疑惑,老闆娘也是一頭霧水,就連攤位內的用餐客人也都瞬間豎起耳朵。接著老闆似乎終於會意過來,然後走到攤販外指著招牌笑著說:「無啦!阮招牌是寫『米糕棧』,這字是『棧』毋是『淺』啦!」這間點心攤的招牌副標寫著「米糕棧」三個小字。


哦?原來這位女士是錯把「棧」字當成「淺」字,於是才跟老闆點了一份「米糕淺」,如果只是這種烏龍倒也罷了,結果還有下文。


「唉...我想講恁有賣米糕淺。」女士苦笑。


「米糕淺?」老闆陷入沉思,坐在旁邊的客人也都開始討論起來,結果這些叔叔阿姨竟然討論出結果,老闆娘跟老闆也回憶起來,還真的有「米糕淺」這道點心,這些在地的長輩們瞬間陷入童年回憶。


「米糕淺」一般寫作「米糕栫」(bí-ko-tshián),是府城的傳統普渡供品,這項傳統已經有百年之久。以糯米為主的「米糕栫」,蒸熟後再攪拌糖漿製作而成,過去要吃到只有中元普渡、廟宇造醮才有機會一享其滋味,或許也因如此,少在一般市面上流通,加上製作方式非常費工,以及時代變遷等因素影響,這項傳統供品美食已經越來越少見,可以說是非常稀有、成為珍貴的文化記憶。


就跟其它的傳統點心一樣,「米糕栫」的完成品看似簡單,但製作過程卻步步是工夫。糯米、糖的份量比例講究,還有裝盛糯米器具是用六角柱狀的木板組合而成,正好與「米糕栫」的「栫」字一個「木」字旁加上「存」,字意便是用木質器物存放,十具有意義。「米糕栫」的整體外觀是木造六角柱狀物,由於是普渡儀式的供品,所以尺寸通常會非常壯觀高大,象徵著步步高升,糯米灌入其中,待開模後再切片分發食用。切片過後除了份量適中外,也便於攜帶,成為過去便利食用的點心,又因為糯米容易有飽足感,加上有甜味好入口,所以這項小點心很受歡迎。


沒想到因為招牌副標的小字「米糕棧」,被那位女士誤看為「米糕淺」,而老闆及老闆娘、在場的客人們也因此產生了一連串討論,「米糕栫」瞬間從大家的記憶裡被喚回來,真是一場美麗的巧合呢!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5-11-18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