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的,一年將近了,在哀悼完逝去的青春後,大家擦擦眼淚擤擤鼻涕還是要來熱熱鬧鬧、急急忙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農曆新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吃大喝後再接著大吃大喝。為了因應這麼龐大且為期十數天的戰線需求,當然要在年前就完成各項補給。那到底要到哪裡去,才能一次購物全部滿足呢?想必各位聰明的朋友已經有答案囉~沒錯!就是「年貨大街」!
雖然現在全臺各地都有「年貨大街」,但這些形形色色眼花撩亂的年貨大街還是動搖不了「年貨大街」的鼻祖──「迪化街」的龍頭地位,究~竟~迪化街是如何開創出年貨們的凱旋大道呢?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迪化街悠久的歷史風貌是別人很難尬得贏的地方,若你天真的以為迪化街只有賣年貨那實在太小看它惹,這可是一條見證臺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傳奇一街,許多臺灣的老字號商行和知名企業都從這條街發跡。
當然迪化街的繁榮跟整個大稻埕地區的發展息息相關,早在十九世紀後期,隨著茶葉貿易的開展,大稻埕就已經躍升為全臺灣商業活動最興盛的地方,除了茶葉外,南北貨、布匹、中藥材也順勢搭著這股繁榮一一進駐其中,各據山頭。而富有的商家們也闊氣地砸大錢美化店面,慢慢地,西式洋樓、巴洛克式立面、現代主義式建築紛紛出籠,漸漸形成今日迪化街的面貌。
而人多錢多,就是文化活動最好的溫柔鄉。
日治時期臺灣掀起的新文化運動,就這樣在大稻埕茁壯,從政治運動的健將蔣渭水,到文藝創作的李臨秋、鄧雨賢、郭雪湖等都曾在大稻埕大紅大紫。「永樂座」每天上演著最新的戲劇、電影,影響整個臺北藝術文化的發展。這是多麼令人讚嘆的黃金年代啊~迪化街這些風華建築就這樣溫存了過往的城市記憶。
除此之外,迪化街還有一個的亮點喔,就是「狹小的街道」(這樣也算亮點!),那狹窄的道路讓龐大的人潮何止是摩肩擦踵啊,根本是沉浸在一種集體擁抱的幸福感,這種人與人之間緊密的結合還能去哪裡找,來迪化街就對了。但其實迪化街本來不應該一直長成這幅窄窄的模樣,而是會進化成寬敞的林蔭大道。
什麼?有這種事!
沒錯,風水是會轉動的,隨著一卡車的理由,迪化街開始走向沒落,商家們急得跳腳,到底要如何回復昔日風華呢?
最直接的想法就是,車潮帶來人潮,人潮帶來商機,所以只要把馬路拓寬,人就會愈來愈多。1977 年,「變更迪化街寬度案」在部分商家與屋主的引頸期盼下終於出籠,要把這條從清領時期就定型的七點八公尺窄小街道,劃設成二十公尺寬的康莊大道。
這計畫大家只要簡單在腦袋中模擬一下執行過程,就可以知道有多可怕,剛才講的百年歷史,風華建築,通通都會在怪手左三圈,右三圈後消失在地球表面!
面對這麼徹底的歷史抹除計畫,反對的聲浪開始出現,但當時的臺灣並沒有任何關於古蹟保護的法案,「拓寬好棒棒派」就要求政府快快且硬硬地拆掉這些「危樓」。逼得樂山文教基金會、臺大城鄉所與一些在地居民為主的「古蹟物萬萬歲派」,發起了「我愛迪化街」的活動,積極抗爭迪化街古蹟的拆除計畫。
兩股對立的民間勢力就這樣吵吵鬧鬧十多年後,到了 1995 年,拆除計畫終止了,幾十棟的歷史建築,沒有自燃現象發生,而被保存了下來。真是可喜可賀啊~
等一下,不太對,迪化街的沒落還是沒有解決啊!
在各方絞盡腦汁後,突然發現,現有的商家中很多賣南北貨、食品、中藥材等等,這些似乎都是人們過年會採購的東西呀,那咱們就來賣「年貨」吧!
1996 年,一個以在地市民意見為主的「年貨大街」計畫正式出爐惹,在農曆春節前半個月,各個商家搖身一變成為叫賣的門市,販賣各種過年的禮品、食物。獨特的年節裝飾、叫賣文化和新穎的宣傳手法,讓「年貨大街」一推出就大受歡迎,人潮洶湧,各地爭相模仿。迪化街成為了全臺灣最有年味的老街,而「年貨大街」的概念就這樣結合著歷史風貌、傳統節慶、商業活動,成為了全新的文化符號。
除了年貨大街外外,最近也愈來愈多年輕人在 URS 計畫之下進駐大稻埕,帶來許多新的創意與文化,慕名而來的外國觀光客也在 up,整個大稻埕似乎回到了那個昔日的璀璨風華。
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在經濟發展與古蹟、環境保護上面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但在迪化街,我們看到過去與現實需要的巧妙結合,反倒創造了新的文化意象。
迪化街的歷史遺存造就了年貨大街的成功,而年貨大街的成功也反過來凝聚了地方對歷史街區保留的共識。歷史古蹟的存在不應該成為都市發展的阻礙,而是邁向未來的墊腳石。唯有奠基在過去,我們才可累積自己,創造未來。
今年 2015 年,臺北年貨大街就要邁入二十年囉,我們邀請你一起來到迪化街,除了採買年貨外,也感受那股帶著懷舊與創新水乳交融的年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