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故事.臺北EP6】是否還記得「孤女的願望」?

臺灣吧 2016-04-21
收藏

「……人塊講繁華都市臺北對叼去 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

自細漢著來離開父母的身邊 雖然無人替阮安排將來代誌

阮想要來去都市做著女工渡日子 也通來安慰自己心內的稀微……」

 

1960 年代這首《孤女的願望》伴隨著同名連續劇響遍臺灣大街小巷,道出了那個時代的心聲。但我們今天對於這些女工的記憶似乎愈來愈模糊了……


「食、衣、住、行」人除了吃飯外,最著要的事情莫過於穿衣服。所以臺灣戰後想要擺脫小窮神努力發展工業時,就想到了紡織業。臺灣的「經濟奇蹟」很大一部份就仰賴紡織產業的蓬勃發展,它成了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重要功臣,也為農村人口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


1960 年代,政府陸續設置加工出口區,以外銷出口免稅的方式,吸引大量公司投資設廠。紡織業正是其中的主力,一枝獨秀地撈了好多外匯。我們今天仍然記得許多顯赫企業,像是臺灣吧在【故事.臺北】影片中提到的臺南幫、新光集團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伴隨而來的驚人經濟成就似乎成了我們對這段歷史的唯一認識,搜尋跟加工出口區有關的資訊,一大堆都是經濟成長的數據,不斷告訴我們「政府好棒棒!」



但仔細想想好像有點奇怪啊!這些產業不都是勞力密集的嗎?怎麼我們記住了政府、記住了企業家,對於那些奉獻工作的人的印象竟是這麼地模糊!


這些勞動者到底是誰呢?


在紡織工廠裡的工作需要很厲害的手眼協調能力和細心的特質,這在傳統性別特質的影響下,女性就成為這些工廠的首選。而農村女孩也在農業走向機械化生產後成了閒散的人力,可以投向工廠的懷抱。以高雄加工出口區為例,在成立第二年,園區內總共有 11 萬名勞工,其中女性竟高達 10 萬人!臺灣的經濟成長根本就是靠這些女工建立的啊!


高雄加工出口區台灣三美電器工廠女工 (李偉,1968)
高雄加工出口區台灣三美電器工廠女工(李偉,1968)

當年能進入加工出口區工作就是年輕女孩未來的希望,留在家裡也只能眼巴巴看著哥哥弟弟快樂上學去,自己只能幫忙父母做做家事和家庭代工,也太苦悶。再說,比起家裡的毫無報酬的勞務付出,工廠再怎麼樣男女同工不同酬也提供了相對優渥的金錢待遇啊!


「去城市做工」就這樣成了許多農村女孩在離開學校後最嚮往的目標,他們有些人為了分擔家計,放棄了升學,來到陌生的海港城市,以自己的青春血淚換取對美好未來的一個希望。


這樣的犧牲為臺灣經濟發展帶來了奇蹟,卻無法為他們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因為一旦走入婚姻,工廠就不再願意雇用他們了,而和男性同工不同酬的情形及各種歧視更不斷剝削他們的勞動成果。


這些灰暗的過去我們現在只能從藝術作品中稍稍一窺究竟:有「工人筆俠」之稱的楊青矗長期創作工人小說,也關心女工議題,《工廠女兒圈》就是代表作品。而鳳飛飛的歌曲更有「女工音樂」之稱,七〇年代席捲全臺灣,道出女工階層的悠悠心聲。


帽子天后─鳳飛飛(wikipedia)
帽子天后─鳳飛飛(wikipedia)

到了今天,加工出口區隨著產業轉型,早已不再以女性為主體了,而過去這些女工的集體記憶也在一點一滴地消逝。如果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只剩下漂亮的經濟數字,那我們將永遠忽略「奇蹟」背後的代價與不公不義。


p.s. 近年來,許多網拍品牌和國際知名平價服飾品牌紛紛崛起,像是優衣褲拉之類的,不用我舉例大家腦袋也已經冒出許多品牌名字。但這樣的快速時尚也帶來許多的問題,當我們在追求平價的同時,忽略的卻是層出不窮的工廠危安事件、生產工人極低的薪資水平和衣服垃圾量大增等等問題。這樣的我們不也正在壓榨地球另一端的女工嗎?

參考資料
  1. 兵可貞,《遺忘之後,記憶之前-加工區女工的生命再現》

 

文章資訊
作者 臺灣吧
刊登日期 2016-04-21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