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柘榴君創作集】異人街頭快照

柘榴君 2015-05-14
收藏
編按:「異人」在日語中是「異國之人」的意思,原先是指19世紀時前往日本經商的
歐美人。在本篇中,來台的日本人也被列於異人之列,是藝術創作的需要。實際上在日治時
代,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來台日人被稱為內地人,並不是異人。

 

異人1.3
異人1.1
異人1.2

西元一八九五年,清廷自甲午戰爭中戰敗,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開啟長達約五十年左右的日治時代。當時的臺灣尚有許多反日人士,日本政府為了消弭 動亂,派任至臺灣的前七任總督均是軍人出身;直到西元一八九八年,曾任陸軍中將的兒玉源太郎成為第四任臺灣總督,並由原任內務省衛生局長的後藤新平出任臺 灣民政長官來輔佐軍務繁忙的兒玉後,政風才為之一變。

 

後藤新平曾經提出「治台三策」:一、臺灣人貪生怕死,得用高壓手段威脅。二、臺灣人貪財愛錢,可用利 益誘惑。三、臺灣人非常愛面子,可用虛名攏絡。他在推行政策之前必定先行調查並加以計劃,這都是源自於他所提出的「生物學原則」──尊重臺灣固有風俗,不 要殺雞取卵。希望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使臺灣恢復當地原有的自治習慣,就連當時非常風行的鴉片,也是採行「漸禁」政策:一方面將鴉片納入國家專賣制度管理;另一方面則開放「有條件的吸食」,使吸鴉片的人逐漸減少。

 

後藤不但全面改善臺灣的衛生系統,還實施人口調查、土地調查、風俗舊慣調查等了解民情,再以警力協助執行。臺灣的現代化基礎可說是從後藤新平手中奠定的。

異人2.3.
異人2.1
異人2.2

乘著滿載著日本陸軍的運輸艦,在日本接收臺灣的西元一八九五年來到基隆,身形瘦弱卻擁有一雙探險家眼神的森丑之助,時年十八歲。原本是陸軍通譯,也只有高中一年級肄業的學歷,卻因著從小就嚮往冒險生活而投入臺灣番族調查研究。


他進入山林從來不帶武器,冒著被番人馘首的危險,以赤誠的心入境隨俗來得到原住民的信任,短短一年間就熟習各族語言,還出了五部番語集。五年後, 森開始擔任鳥居龍藏的嚮導兼通譯,歷時九個月。鳥居將森譽為「番界調查第一人」,其後,森更受到總督府殖產局的囑託,在從事原住民調查之餘,同時採集植物 標本、進行植物研究;以森冠名的臺灣高山植物便有二十多種之多。


唯一讓森丑之助對他的原住民朋友們深感抱歉的一次,是某天在訪查鄒族的集會所後,森偷走了 神壇上的五個骷髏;忐忑的他在十一年後寫了一篇「偷竊骷髏懺悔錄」來追悔這件事。西元一九一五年大分事件過後,由於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一直採用鎮壓的方式來 對待原住民,森便對總督府提出了「番人樂園」的構想,主張要成立番人自治區,和他們一起共生。


即使多方奔走,此番見解也未得到青睞;西元一九二三年關東大地震的一場大火,更帶走了森絕大部分的研究手稿。一再受挫的森丑之助,健康也日益惡化,終於在西元一九二六年搭乘某班日臺定期航船時投海自殺,得年四十九歲。


異人3.1
異人3.2

憑著自小對昆蟲的熱愛,甫自中學畢業的鹿野忠雄在升高中時選擇了首次招生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就讀。臺灣,這個在他心中充滿未知物種的南島,就這樣成為他一生壯麗的舞台。在就學的閒暇時間,鹿野踏遍臺灣北部各個山嶺,沈醉在多樣性昆蟲研究。


在採集昆蟲之餘,他也開始和臺灣原住民交流,並對臺灣的地理 地質產生興趣。每次上山就得花上十天半個月,漸漸地,鹿野開始不去上課,出席時數無法達到校方標準;多虧他持續在各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並由校長三澤糾作保,才好不容易畢業。


完成在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理科的學業後,鹿野又回到了臺灣。這次他把觸角伸得更廣了,他想要去臺灣的外島探險。一九三三年夏天,在往紅頭嶼(今蘭嶼)的臺東渡船口,他遇見了托泰˙布典(陳抵帶)。托泰是阿美族青年,幼時曾被送到京都佛教花園中學唸書,流利的日文使得鹿野大為驚 艷,兩人一見如故;鹿野邀請托泰成為他的口譯、嚮導、助手,還暱稱托泰為阿美將(Amijan)。


從今而後,托泰便如影隨形地長伴鹿野攀山越嶺。西元一九 四四年二次大戰時,鹿野收到了徵召令,日本陸軍省依賴他對民族學的專長,派他前往北婆羅洲做田野調查;翌年,鹿野和他的助手金子總平,雙雙失蹤在南十字星下;究竟是遭逢事故而被游擊隊殺害,或是意外被日本憲兵狙擊?至今行蹤成謎。


鹿野的妻子靜子女士始終相信鹿野只是深入南島從事研究,因為太忘我而忘記回 家。這名半生縱橫於臺灣山林的地理學、博物學、民族學者,便再也沒有踏上他的故土。


異人4.3
異人4.1
異人4.2

遠在日治時期之前,便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異人們次第踏上臺灣。他們的目的或許是經商、或許是侵略;其中為數不少的一群,即是對臺灣現在醫學與教育貢獻良多的基督教傳教士們。出生於加拿大的馬偕在一八七一年底抵達臺灣,他先是在一八八○年得到一位底特律藉婦人的資助,她為了紀念丈夫馬偕船長,捐贈了三千元美金給馬偕牧師興建「偕醫館」(今馬偕紀念醫院)。


同年,馬偕回加拿大奔走募款,為的是在滬尾(今淡水)興辦臺灣第一間西式學校,起名牛津學堂;一 八八四年,繼續在牛津學堂東側設立首間專收女學生的淡水女學堂。每當巡迴佈教的時候,馬偕會發送可治瘧疾的奎寧,還為因牙痛而前來求助的民眾們拔牙齒;他 們先找一塊空曠的場地,唱了兩三首福音歌曲之後,馬偕便和他的學生們開始拔牙,拔出來的牙齒會還給病人,並在完成所有治療後才開始傳教。


從馬偕在日記裡的自述看來,他在臺灣至少拔了兩萬一千多顆牙齒,而且很少使用長針、鉤子,馬偕所使用的拔牙工具多是削成適當形狀硬木,後來才訂做了特製的鐵器。馬偕來臺三十餘年,足跡遍佈北臺灣和宜蘭、花蓮等地;他和臺灣的關係深厚,除了他自己娶了臺灣女孩為妻外,女兒們也都成為臺灣媳婦,馬偕父子則長眠臺灣。如今,在臺北縣淡水中學內,可以看到已列入古蹟的馬偕博士墓園。


異人5.3
異人5.1
異人5.2

在出生地蘇格蘭格拉斯哥完成神學課程後,甘為霖接受英國基督長老會的指示,前往遙遠的臺灣傳教。彼時,民眾對於基督教並不了解,宣教師們在佈道時也 遭遇許多阻礙。西元一八七五年發生了「白水溪(今嘉義白河)事件」,甘為霖所在的教堂遭當地土豪縱火焚毀;而今在嘉義白水溪教堂外,尚立有「甘為霖牧師遭難紀念碑」。


即使如此,仍澆不息甘為霖對這片土地的熱情。經過多年相處之後,甘牧師已經漸漸融入臺灣南部的風土民情,對於民眾推薦給他的食物幾乎來者不 拒,彼此的信任感油然而生。為了在臺南府城洪公祠開設盲人學校訓瞽堂,他還特地先回格拉斯哥的宣導會募款五百英鎊。在訓瞽堂中,甘為霖除了延聘臺籍教師教授四書五經之外,他也親自教導盲生聖經內容,甚至是鑿製凸字的技巧與按摩技藝。


這位盲人教育的先驅在臺服務歷時四十餘年,不但埋首於宣教事工,也留下許多 著作,如《臺灣見聞錄》、《福爾摩沙素描》等,並編纂《廈門音新字典》與俗稱「甘字典」的臺語白話字典;至今,後者仍被流傳使用。


延伸閱讀

 

本文原載於中央研究院數位中心CCC創作集4,經作者授權轉載。

 

文章資訊
作者 柘榴君
刊登日期 2015-05-14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