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深夜食堂】唇齒間的鄉愁與幸福──紐約法拉盛的味道地圖

KuoChung-hao 2015-02-28
收藏

羊年的年夜飯已經吃過,張燈結彩的元宵節即將到來,我先向各位讀者拜個晚年!今天的「深夜食堂」要分享一個充滿中菜醬油味道的故事—紐約法拉盛。


reprocessed

去過紐約的人,莫不驚艷於曼哈頓高樓聳立的天空線(Skyline)以及多元色彩的城市風格。下城有中國城與小義大利;往北有紐約大學與華盛頓廣場,雅痞酒吧與風格餐館比比皆是;中城有小韓國與中央公園,當然還有觀光客熟悉的第五大道名牌街。然而,曼哈頓的風情萬種只是大蘋果多元文化的一部分,紐約的其他行政區還包括布朗士、布魯克林、史坦頓島以及我居住過且十分喜愛的皇后區。


充滿炒鍋與醬油味道的法拉盛(Flushing)就處於皇后區與長島(Long island)的交界處,這裡也是大蘋果地鐵七號線的終點站。如果從曼哈頓的時代廣場搭上七號線,地鐵先穿過東河,然後在皇后區緩緩爬出地面,以高架方式穿過大小社區,最後再穿過美網 Billie Jean King 國家網球中心以及紐約大都會棒球的主場 Citi Field 之後,七號線地鐵又緩緩駛入地底下。此時你左看右瞧,怎麼乘客儘是華人面孔。不錯,這裡就是美東(甚至可能是美國)最大的中國城—紐約法拉盛!


七號線終點站法發盛位處緬街(Main Street)與羅斯福大道(Roosevelt Ave)交叉處,從這裡的十字路口延伸,你會看見滿坑滿谷的華人男女老少,說著大江南北的不同口音。兩側商家儘是中文招牌,舉凡大宴小酌、美容美髮、醫療保險,應有盡有!當中最吸引我的莫過從華人餐館飄出的濃濃香味!


Flushing Main Street

法拉盛的歷史其實與寶島臺灣頗為類似。故事得從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說起,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繞過好望角與麻六甲,來到今天的臺南。至於荷蘭的西印度公司則來到今天紐約曼哈頓的哈德遜河附近,將當地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一直到十八世紀英國人取代荷蘭人,才以「紐約」(New York)稱呼該地,延續至今。


當年荷蘭的西印度公司也來到今天的法拉盛,之後英國移民陸續前來,建立貴格會組織 (Quaker Meeting House)以及法拉盛市政廳(Flushing Town Hall)。古色古香的市政廳現為舉辦藝文活動之用,筆者在紐約大學攻讀博士時,曾多次前往市政廳,聆聽臺灣僑胞演奏蕭泰然先生的名曲!


十七、十八世紀的法拉盛還未飄出濃濃的醬油味,臺灣的前輩們在 1980 年代左右落腳於法拉盛之後,就在今天羅斯福大道與緬街附近,胼手胝足地開設幾家餐館。從那時開始,臺灣菜餚便逐漸在法拉盛開展!時光芢苒,有些臺菜餐館早已歇業,人去樓空,有些則深根該地,繁盛發展,例如:「故鄉」與「66 海之味」堪稱甚具代表性的臺灣餐館。當你走進餐館翻開菜單,裡面盡是熟悉的台菜,撫慰了許多臺灣遊子的胃袋!(或許味道不若臺灣道地,特別是美國豬肉通常帶有一股味道,但經過廚子妙手回春,口味已經八九不離十。)


在臺菜餐館之後,粵菜館與江浙餐館也陸續在法拉盛開業,這些餐館的老闆與臺灣多少有些淵源,可能是跟隨國民黨部隊來到臺灣,再輾轉前來紐約的華僑。這些粵菜館與江浙餐館離臺菜餐館只有幾街之隔,例如「南翔小籠包」、「敦城飲茶」與「富記粵菜酒家」都頗富盛名。江浙菜餚深獲老外青睞,他們對於熱煙裊裊,形狀可愛的小籠包特別感興趣。粵菜中的飲茶在華人飲食圈歷久不衰,不受「正餐」的時間限制,熱騰騰的點心推車加上香片烏龍,讓人話匣子一開就無法收拾。


臭豆腐

中國在 1980 年代歷經改革開放,1990 年後移民北美的中國人逐漸增多,到了西元 2000 年,法拉盛的飲食地圖已經有所變化。臺灣移民逐漸減少,中國移民大量增加。法拉盛逐漸出現大江南北各式菜餚,因應中國各地移民的胃口。這些餐館沿著緬街兩側向外延伸,除了傳統的臺菜、粵菜與江浙菜,出現了川菜、湘菜、福州菜、魯菜,還有穆斯林飲食的清真餐館。


以湘菜為例,位於北方大道「臺灣會館」旁的「湘水山莊」就吸引不少熱愛辣味的饕客。湘菜強調辛辣,從涼菜、乾鍋到湖南名菜與特色小炒,不少菜餚均掛上「辛辣」與「火爆」兩字,從廚房端出的菜餚道道火紅,有著各式大小辣椒。在舉箸與菜餚之間辣聲連連,彷彿置身洞庭湖旁的某農家菜館!


魯菜與東北菜過去較少出現在北美的中國城,不過近年來法拉盛也出現不少山東與東北餐館。讀者們多少熟悉前者,畢竟山東麵館、餃子館在臺灣非常普遍。至於東北餐館,較出名的菜餚是「東北醬骨頭」,用手戴上塑膠袋直接啃豬骨,類似臺灣羊大骨的吃法,豪邁爽快!


法拉盛還有令人驚艷的穆斯林清真餐館,數量雖然不多,但菜餚作法特別,令人流連忘返。幾家清真餐館中,我特別鍾愛「一蘭飯庄」。菜單當然少了穆斯林禁忌的豬肉,卻有回民擅長的特色牛羊肉。美國羊肉現殺現送,再經過穆斯林特殊的手藝與香料處理,味道特別迷人,幾道名菜如「波斯香酥羊排」、「尖椒燒肺」與「一蘭新疆菜」。尤其是啃完羊小排後,就像「金瓶梅」的主角西門慶與應伯爵吃完江南名貴鰣魚,連吐出來的骨頭都是香的!此外,清真餐館也擅長各式麵食餅類以及羊肉泡饃。


11025376_10204893062138604_1327791027_o

除了正宗的餐館,隨意穿進法拉盛的一條小街,就可能發現類似臺灣自助餐的「三菜一湯」食舖,烹調手法或許不若臺灣精緻,但以量取勝且價格低廉(一個便當通常四、五塊美金)的競爭策略吸引許多顧客上門。幾步之隔還會發現臺式麵包店,這裡有肉鬆麵包、波蘿麵包和西式糕點,下午五點之後還有麵包一塊美金的特價。在寒冷的冬天,一杯咖啡配上一塊點心,細看窗外匆忙的人群,幸福滋味盡在唇齒之間。


除了上述餐館之外,法拉盛還有很多特色店家,例如「北港臺菜」、「太古小廚」、「東湖海鮮酒家」、「福冕臺菜」、「美麗華海鮮城」、「聚朋園」、「魯香園」以及「人人江浙海鮮小館」。這些餐館雖然各以特色菜餚著稱(例如:江浙菜、魯菜),但在餐飲業日益激烈影響下,不少店家也改變策略,兼賣其他中菜,當中以麻辣著稱的「川菜」最受青睞,因此不少餐館的菜單上都會出現「夫妻肺片」、「水煮牛」、「麻婆豆腐」等菜餚。此外,臺灣特產「珍珠奶茶」也在法拉盛廣受好評,不少餐館另闢「珍珠奶茶」專區吸引顧客。


在紐約讀書的日子,雖然有機會在曼哈頓的餐館吃到世界各地的特殊菜餚,但每週還是必到法拉盛報到,聞聞中菜館香濃的醬油味道!通常會先到華人超市選購新鮮蔬菜果品,再選一家餐館外帶菜餚兩三樣,我尤其喜歡「特價午餐」,通常美金五六塊左右,就可嚐到中式「無錫排骨合飯」或者臺式「排骨飯」或「臺式牛肉麵」。最後再逛到港式燒臘店,從窗口欣賞油滋滋,令人垂涎欲滴的玫瑰油雞和香脆燒鴨,各帶半隻回家打打牙祭。


Food Court vendor not quite open

在美國這幾年,雖然有機會造訪美國各地的中國城,但比較之下還是覺得法拉盛的中菜,無論在烹飪方式、菜餚種類與價錢消費上均是一時之選!由於興趣使然,用餐之餘我也喜歡與廚師和服務員聊天,聽聽他們來美國的故事!離開紐約已經一段時間了,但法拉盛的味道從來沒有在我嗅覺中褪去,每當飢腸轆轆時,我總想起法拉盛!那個匯聚大江南北菜餚於一身的神奇地方!

文章資訊
作者 KuoChung-hao
刊登日期 2015-02-28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