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爭奪戰】(五)黃金詔令的誕生

Sade 2015-11-25

將近 20 年的大空位時代終於在魯道夫哈布斯堡的上任下告終,但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爭奪戰卻還沒有結束。不過在此之前先來岔題一下,談談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源於瑞士 Aargau , Habsburg 標示著該家族起源的城堡 Habichtsburg 。


據說早在十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就已經存在,到了魯道夫的時代已經是一支有著悠久歷史與強大實力的貴族,只是不屬於諸侯(高階貴族)之列。因此,魯道夫雖然並不真的像一些誇大的說法是窮光蛋伯爵,或是默默無名的鄉下貴族突然麻雀變鳳凰,但也算是相當破格的一位國王候選人了。


然而,奧地利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緣分,卻是從魯道夫當上國王之後才開始的。在此之前,奧地利是屬於巴本貝格家族(Babenberger),原本是帝國東邊的邊境領地(德文 Österreich 與拉丁文 Austrie 都有帝國之東的意思)。 1156 年,菲特烈巴巴羅薩頒布 Privilegium Minus ,將奧地利升級為公爵領地。然而, 1246 年巴本貝格家族絕祠,奧地利的領地繼承權被各家爭奪,其中以哈布斯堡家的魯道夫與波西米亞國王奧特加的衝突最為激烈。 1278 年魯道夫透過戰爭擊敗奧特加,從此一槌定江山,讓奧地利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所有物。


1282 年魯道夫將奧地利、史泰爾馬克(Steiermark)、卡尼奧拉(Krain)、溫帝詩馬克(Windische Mark)作為共用領地封給兒子們,並將統治重心轉移至奧地利。自此,哈布斯堡家族正式擠身諸侯之列。


Habsburger_Pfau_1555
哈布斯堡孔雀

魯道夫統治到 1291 年去世,其間沒有被加冕為皇帝。雖然他有機會也有計畫,最後卻總是功虧一簣。儘管他生前致力於讓他的兒子阿爾柏希特(Albrecht) 被預選為下任國王,但最終沒有成功,殺出了一個程咬金,拿掃的阿道夫(Adolf von Nassau)在 1292 選上國王。比起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是真正的小貴族,是諸侯為了削弱哈布斯堡的勢力才推出來的。阿道夫想效法魯道夫讓自己晉升高階貴族,卻因此惹怒諸侯,使他們與阿爾柏希特結盟對抗自己。


1298 年 7 月 2 日在格爾海姆(Göllheim)的戰場上阿道夫戰死,成為德國歷史上少數在戰場上被殺死的國王之一。同年同月 27 日,阿爾柏希特在法蘭克福被選為國王,此時他已經 40 歲了,在他任內沒有被加冕為皇帝,跟他自己的命運一樣,他兒子或任何家族成員也沒能像斯陶芬以前的王朝那樣被預選為國王。 1308 年他被親侄子謀殺。


Absetzung_Adolfs_und_Wahl_Albrechts_I
阿道夫的下台與阿爾柏希特封王

接下來同年的國王選舉,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積極幫他的弟弟瓦魯斯的卡爾(Karl von Valois)拉票,阿爾伯希特的兒子美男子菲特烈(Friedrich der Schöne)也是候選人之一 ,但最後被選上國王的是盧森堡的亨里希七世。盧森堡在此時還是伯爵領地,雖然不像哈布斯堡伯爵顯赫,但也不是小貴族。亨里希的政權受到教宗認可, 1312 年 6 月他在羅馬拉塔妮亞教堂(Laterankirche)接受皇帝加冕。雖然不是傳統的聖彼得教堂,但卻是神聖羅馬帝國近一世紀以來,終於再度在羅馬加冕的皇帝。


上一個被加冕為皇帝的國王還有人記得嗎?那就是上一章提到的菲特烈二世!!


亨里希七世在位還作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讓兒子約翰與波西米亞國王文策三世(Wenzel III)的姊妹伊莉莎白成婚。透過這個婚姻,約翰在 1311 年於布拉格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讓波西米亞成為盧森堡家族的產業。


Henry_VII_Holy_Roman_Emperor
亨里希七世

上一章最後提到,在中世紀後期輪流當國王的三大家族中只剩下最後一個還沒出現,那就是接續亨里希七世,出自巴伐利亞魏騰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的路德維希四世(Ludwig der Bayer)。他的王位之路也是相當曲折。在 1313 亨里希七世去逝之後,隔年的選舉又發生了一件以前也發生過的事,那就是雙重選舉與對立國王。他的對手是哈布斯堡的美男子菲特烈。這次的雙重選舉可說是重現了 1198 的王位爭奪戰。


1314 年 10 月 19 日,菲特烈在薩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獲選,他的選舉人有科隆大主教、萊茵王宮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凱騰公爵亨里希(Heinrich von Kärnten,以波希米亞國王的名義。他也是波希米亞先王文策二世的女婿理論上也有繼承權,只是約翰搶先加冕了)。


幾天之後,路德維希透過美茵茲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布蘭登堡邊境伯爵、波希米亞國王約翰被選為國王。


這一次,可是真正的四對四,就算把兩邊的波希米亞國王去掉還是三對三。更刺激的還在後頭,兩人是在同一天加冕的。 1314 年 11 月 25 日,菲特烈在波恩加冕,用的是真的皇冠與信物。路德維希在正確的地點亞琛加冕,只是沒有真正的皇冠。而且這次兩邊都有大主教,可說是難分難捨。最慘的是,這時候教宗才剛去逝,新的也還沒選出來,不知道該由誰來作主。


法蘭克福倒是早早承認了路德維希,只因為他有在法蘭克福完成必要的程序(法蘭克福是傳統的選舉地點,但這時還沒有硬性規定)。這次的王位爭奪戰延燒了7年,最後是用武力分勝負。


1322 年 9 月,路德維希終於抓到了菲特烈。然而內憂解決了,卻又出了個外患,新教宗約翰二十二世(Johannes XXII)成了他最大的敵人。從 1324 起,路德維希就被開除教籍,到死都沒有解除。兩方感情不好到路德維希自己弄了個對立教宗尼可拉斯五世(Nikolaus V)出來。這招其實也不新了,關於中世紀的對立教宗,就真的是另外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了。總之路德維希任期之內可說是風風雨雨,尤其在晚期又出了另一個對立國王,而且這位對立國王最後還扶正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就是盧森堡的卡爾四世(Karl IV Von Luxemburg),也是本系列會提及的最後一個皇帝。究竟為什麼他這麼重要呢?


Karl_IV_HRR
位於布拉格的查理四世像

卡爾四世出生於 1316 年的布拉格,受洗名為文策。他是前面提到的亨里希七世的孫子,母親是波希米亞公主伊莉莎白。他從小就被送到法國宮廷中學習, 7 歲時他與同年的法國公主布蘭卡(Blanca Von Valois)結締童婚,並改名為卡爾(跟他的教父,法國國王同名)。他在法國還有一位重要的導師──修道院長彼得羅傑(Peter Roger von Fécamp),他後來成為教宗克萊蒙六世(Clemens VI)。


14 歲時,卡爾被召喚回盧森堡為家族效力,接著伴隨他父親出征義大利。回到波希米亞後, 1334 年他首先被封為摩拉維亞邊境伯爵(Markgarf von Mähren)。 1346 年,因為路德維希一直處於被開除教籍的狀態,卡爾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對立國王,得到教宗克萊蒙六世認可並在波恩加冕。 1347 年他在布拉格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兩位國王還沒有正式決戰,同年 10 月路德維希在慕尼黑附近打獵時就突然腦中風去世了。


卡爾就此算是正式國王了,不過他還是在 1349 年 6 月 17 日,再度到正確的選舉地點法蘭克福被選舉一次, 7 月 25 日再到正確的地點亞琛進行加冕。 1355 年卡爾又在羅馬聖彼得教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一生加冕過六次,除了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國王(兩次)與皇帝,他還是義大利國王跟勃根地國王。


政治上來說,卡爾四世應該可以算是一位長袖善舞的國王,在外交事務上表現相當傑出,與教宗關係也相當良好。而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 1356 年頒布了「黃金詔令」(Goldene Bulle)。其中明文規定了神聖羅馬帝國國王選舉的資格與流程:

 

美茵茲大主教是選舉的主席,要邀請六位選帝侯到選舉地法蘭克福大教堂,並主持儀式。

 

七位選帝侯分別是:

 

三大主教──科隆、美茵茲、特里爾;

 

四位諸侯:萊茵王宮伯爵、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邊境伯爵、波希米亞國王。

 

七位選帝侯最多 30 天內要做出決定,多數決即可。

有了這樣明文規定之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王選舉應該就可以比較少爭議……了吧?


goldene_bulle_c_Wikimedia_Commons
「黃金詔令」

然而王位人人想要,明文規定也只是在爭議時有個參考標準。無論如何,選舉制度到此時算是發展到一段落了,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爭奪戰故事也進入尾聲。


卡爾四世成功的讓兒子文策透過預選成為繼任國王文策一世(1378-1400在位),只是文策卻沒能保住它,接下來王位又落入魏騰斯巴赫家族的羅佩里希手中(Ruprecht I von Wittelsbach,1400-1410在位),接著又是盧森堡的賈布斯摩拉維亞(Jobst von Mähren,1410-1411在位)和西格斯蒙德(Sigismund Von Luxemburg,1410-1437在位)。哈布斯堡家族在中世紀的最後期才再度掌權,阿爾貝希特二世 1438 年當上國王,從此哈布斯堡家族壟斷王位幾乎直到 1806 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但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文章資訊
作者 Sade
刊登日期 2015-11-25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