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吧EP6】白色恐怖下的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

臺灣吧 2015-04-05
收藏
 

今天要帶大家認識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的呂赫若,他的一生可以說既是光彩奪目,又是撲朔迷離啊~


本名「呂石堆」的呂赫若,1914 年在台中出生,父親是個小地主,家庭算是富裕。1934年,廿一歲的呂赫若自台中師範學校畢業,開始在公學校任職。咦?看似平平凡凡的一個老師如何能背負這個「臺灣第一才子」的名號呢?


當然啦~要當個才子只會教書的話是不夠的,還要有點才氣才行。


1935 年,他的日文小說作品〈牛車〉,以筆名「呂赫若」發表在《文學評論》上。此作一出,立刻震驚全世界,網路瘋傳,不對不對,是震驚文壇,聲名大噪。此後陸續有小說作品問世。呂赫若的小說作品,主要描繪下層人們的生活,探討階級、性別等問題,具有濃烈的人道關懷。


不過,能寫小說頂多算個作家,日治時期有一大票頗有文采的青年,也從沒聽到哪個人被稱作「才子」的,所以要當才子還不能只有一種才而已,一定要多才多藝才行。


除了文學上的成就外,呂赫若在音樂、戲劇方面也都有優秀異常的表現。而且還會說日、英、法語等多國語言,這樣的聰明才智實在很嚇人。


1940 年,熱愛音樂的呂赫若辭去教職,到日本東京學習音樂,在東京的他一邊念書還一邊在劇場工作甚至參與演出。1942 年,呂赫若回臺後積極參與文藝活動並加入「厚生演劇研究會」,對舞台劇的編寫與演出非常熱衷。他也舉辦過個人演唱會,成為當時臺灣第一男高音。


厚生
厚生演劇研究會第一回發表會

但你以為多才多藝就可以當才子嗎?這可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要能成為「才子」還有個更要命的嚴苛條件,而這完全不是你努力就能辦得到的。那就是帥。


沒錯!你沒有聽錯!


就是要「長得帥」!


大家一定會說沒圖沒真相,就讓我們先來看看呂赫若有多帥。


呂赫若
呂赫若帥照,wikipedia

天哪~看完我都驚呆了,帥成這樣,即使是男兒身的我都不禁倒退三步,只差沒有神魂顛倒,實在太犯規惹~


當時只要有呂赫若表演的場子,台下總是有滿坑滿谷的女生專程為了他而來,大家用所謂的追星族來想像一點都不誇張。


家裡有錢,腦裡有才,長的又帥,你要我如何相信上天是公平的呢!


但這麼樣一個人生勝利組,歷史卻跟他開了個大玩笑。


1950 年代初,呂赫若莫名從人間蒸發了!


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呢?


1945年,臺灣被新的政權接管,許多的期待在頭兩年的治理失敗中轉為憤怒,最後爆發了臺灣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場悲劇「二二八事件」。事件發生後,本來就對底層弱勢深具同情的呂赫若開始投身抵抗活動,除了在學校教書外,還擔任《光明報》主編,宣傳社會主義思想。


1949 年,《光明報》被國民黨政府宣布為共產黨的地下報紙,國防部保密局開始搜捕相關人員,擔任負責人的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因此被槍決,而當時擔任北一女中音樂教師的呂赫若,也因負責編輯工作,開始過著逃亡生活。


1950 年某天夜裡,呂赫若在返回某藏身住所時,遭到埋伏的便衣拘捕,而他這個「呂赫若」的筆名在這個危急的時刻拯救了他,因為他的證件上是本名「呂石堆」,但沒有人認得這個名字,保密局人員只知道呂赫若而已。他就這樣逃過一劫,爾後據說來到「鹿窟基地」躲藏。


「鹿窟基地」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根據官方資料聲稱,中國共產黨分子在鹿窟山上(今新北市石碇區)建立了避難所與武裝基地,意圖顛覆政府。


1952 年底,國民黨政府決定清剿這個「鹿窟基地」,派遣武裝軍警封鎖各方道路,並大肆進行搜捕行動,許多鄰近地區的居民受到牽連。整起事件中,軍警共逮捕兩百多人,成為白色恐怖時期規模最大的單一事件,我們稱作「鹿窟事件」。


2000 年 12 月 29 日,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在「鹿窟事件」現場設立紀念碑,其碑文如此闡述此事件:


「1952 年 12 月 29 日凌晨,軍警包圍鹿窟山區,逮捕被疑為中共支持的武裝基地成員之村民,至3月3日為止。其間因案波及, 於 2 月 26 日至瑞芳圍捕,3 月 26 日又至石碇玉桂嶺抓人。前後近四個月,牽連者二百多人。經判決死刑者35人, 有期徒刑者百人,是 1950 年代最大的政治事件,史稱鹿窟事件。


鹿窟村民被捕之後,多移送鹿窟菜廟(今光明寺)。未經對覽查證,即以刑求逼供所得自白或他人供詞,加以定罪, 造成無數冤獄折磨,以致家破人亡,傷痛欲絕。」


除了紀念碑外,今日在當年囚禁、刑求村民的「菜廟」下方,也建有紀念公園。


鹿窟事件紀念碑

那這個地方當年真的是共產黨的「武裝基地」嗎?


其實今日我們對當時鹿窟山上的情形所知仍十分有限,但從官方資料顯示,軍警在此事件的搜捕中查獲到一支手槍和兩發子彈和一些土造炸彈……


嗯……好吧~火力蠻強大的……


但如果硬要說算是個「武裝基地」的話……,可能當時的政府對「武裝基地」的認知和一般人不太一樣吧。


無辜的人受害、國家暴力不對等的「濫用」,這些正是白色恐怖時期最重要的特徵。


咦?那呂赫若結果到底怎麼了?


在鹿窟事件整個搜捕行動中並未見到呂赫若的身影,六十多年下來,依然生死成謎。


他有可能在躲過光明報事件順利偷渡到日本,但多數證據支持呂赫若應該是前往鹿窟基地。


若在鹿窟山上,為何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呢?


有人說是被鹿窟組織內部的人殺害,也有說法認為他是在山區被毒蛇咬死,總之就是找不著屍體。


關於1950年以後的呂赫若,所有的一切至今仍撲朔迷離,就跟鹿窟事件及其他白色恐怖的諸多案件一樣,我們很有可能永遠無法得知真相。


但正如鹿窟事件紀念碑文最後說的:


「今日立碑,除追悼冤魂,緬懷往事,更要記取當時任意逮捕判刑,蹂躝人權的教訓,共同攜手為建設台灣成為民主法治, 公平正義的社會而努力。」


我們在六十多年後的今日去追憶過去,圖的,就是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附註:呂赫若這個「臺灣第一才子」的美稱是林至潔女士在其所翻譯、彙編的《呂赫若小說全集》中給予的。

文章資訊
作者 臺灣吧
作者 蕭宇辰
刊登日期 2015-04-05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