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說書】家在海峽的那一頭──《一九四六.被遺忘的臺籍青年》

2014-11-10

二次大戰後,中國內部再陷內戰。
 
國共內戰、國民黨敗退的結局已過一甲子,至今依然影響現今臺灣的政治與社會。
 
回首歷史轉折的時刻,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群被遺忘的青年菁英。
 
《一九四六.被遺忘的臺籍青年》,描述一群成長於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戰後初期透過公費生考選前往大陸升學。然而隨著時局快速變化,1949 年底兩岸分治後,數十位學生便滯留大陸無法返臺。
 
如同近來頗受關注的「灣生」(日治時期臺灣本地出生的日本人)遣返故事,幾乎在同個時空下,上演另一段同樣被忽略、同樣因戰爭造成人們分離與苦難的悲劇。
 
透過本書作者鐘明宏的實際訪查,我們得以追尋這群年逾耄耋的公費生們被遺忘的故事。書中的每一頁,都流著真實的血與淚。
 
雖然本書不是學術性的歷史著作,撰寫方式與用字遣詞或許不那麼嚴謹,也帶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觀意識,但瑕不掩瑜的是作者還原歷史的努力。
 
書中每一位主人翁的故事,都看得出作者的真誠與用心,使得這本書帶給我們不曾注意的戰後臺灣史,更促使我們從不同層面的視角關懷與反思那段歷史。
 
臺灣從戰後到國民黨政府退守僅四年餘,人世間許多的悲歡離合快速地在這個歷史場域上演。赴大陸就讀的青年學子,原由國民政府資助,起初懷抱著「祖國」的夢與報效國家的理想,卻在大陸看透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真實面貌。
 
他們不僅參與戰後中國接連發生的學潮,並且隔岸聽聞臺灣二二八事件的消息,複雜的情感與認同湧上心頭,對國民黨的失望到了極限,不少人最終選擇加入反政府運動。
 
1949 年以後,因學業繼續滯留大陸的臺灣青年,有人繼續參與政治活動擔任黨政高官,也有人終生奉獻給「新中國」,但更多的人帶著矛盾的身分,或低調過日、或被莫名其妙打上特定的政治標籤:右派、走資、黑五類、國民黨特務等。
 
這群被歷史遺忘的臺灣人從未忘記自己的根,隨著 1980 年代中國改革開放,臺灣也在解嚴後開放兩岸探親,他們也想回家。然而,敏感的身份以及被抹去的紀錄,有些人甚至被國民黨的海外特務盯上,這條回家的路更加困難重重。歲月不饒人,歷經數十年的分離,他們大多無法見到在臺灣父母親的最後一面,自己本身也逐漸凋零、人生謝幕……
 
同樣在 1949「大江大海」的歷史洪流之中,透過本書的描述與紀錄,我們看到每一位戰後臺灣公費生背後,緊扣著同一個大歷史,卻各自述說著扣人心弦的故事,以及一樣的心碎與哀愁。縱然歷經六十餘年的風雨歲月,或許他們的意識形態與國家認同和你我不盡相同,但他們是臺灣人、他們不應該被歷史遺忘。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

 

 

《一九四六.被遺忘的臺籍青年》
在那個動亂時代,許多人從中國來到台灣,但是,卻有另一群人是從台灣出發前往中國,從此與親人故土別離一甲子……
他們是一九四六年台灣最優秀的一群青年,滿懷著理想與使命,肩負著建設新台灣的美好願景,往神州大地的名校就讀。原本想要衣錦還鄉,然而,等在他們眼前的,卻是和他們一心所繫的親人與故鄉,從此別離……而這些,都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永遠無法體會的流亡,與漂泊。
他們是大時代悲劇的見證者,本書將為您娓娓道來這些見證者的傳奇人生。

文章資訊
作者 陳令杰
刊登日期 2014-11-1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