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北京歷史散步:三眼井胡同、大學夾道與吉安所左巷

黃偉雯 2015-12-26
收藏
三眼井胡同

三眼井胡同源於乾隆年間,因這裡有一口三眼井而得名。這條胡同多有叉路,東起嵩祝院西巷,西至景山東街,南與大學夾道相通,北與吉安所左巷、橫柵欄胡同相通。這一帶是古時皇城區的範圍,在清末到民初的年代,屬皇城六區的管轄。


由於這裡離紫禁城不遠,所以遊畢紫禁城從神武門走出來後,可以參加三輪車遊胡同的行程,告訴車伕想到這裡參觀,應該都是樂意的。以我自己的經驗,行程大概是 40 分鐘到 1 小時不等。一車兩人大概是 240 人民幣左右。


DSCF1831

隨著三輪車伕緩緩的前進,眼前的景色就從方才的高牆大院,轉而成為一條條灰色基調的胡同。首先來到的這一條大學夾道,曾經是清光緒 24 年(1898)「戊戌變法」時,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所在地,也就是今日北京大學的前身。


在民國初年,當年的光復會革命領袖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是民初「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發源地。而當時深受西方馬克思主義影響,日後是中國共產黨創黨元老之一的李大釗,還曾經在北大擔任過圖書館主任,毛澤東則擔任圖書館助理,經常在圖書館裡研究俄國 1917 年革命的資料。


至於離三眼井胡同與大學夾道不遠的吉安所左巷,早年稱作吉祥所,是殮葬宮女的地方。原來這一區四周是厚實的红牆,現在紅牆則不復見。吉安所左巷 8 號曾經是毛澤東舊居。是他在擔任北大圖書館助理時,與其它人合租的地點,現在已經是私人產業,但已經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附近已被許多高幹及名人相中,其中不乏臺灣來的。畢竟這年頭,能在胡同裡買下一座宅院,才算是真正的行家呀!


DSCF1857

◎ 京師大學堂的歷史背景補充


清末的鴉片戰爭戰敗後,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開啟了一路受帝國主義侵略的悲劇。自詡為「天朝」的中國,面對這樣的情況,在英法聯軍戰敗後,開始了以器物革新為重點的「自強運動」。不過,雖有新式學堂的出現,以及派學生到海外留學,但沒有皇帝的支持,三十幾年的「自強運動」在甲午戰爭中,輸給了「明治維新」的日本。當時就開始出現效仿日本改為君主立憲制度的呼聲出現,並且認為中國的革新不能只在器物層面上,而要從制度上著手,所以由立憲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加上光緒皇帝領導的「戊戌變法」出現了,但沒有慈禧太后的守舊勢力支持,變法只維持了 103 天,不過很幸運的留下了新式教育的重要學校──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


義和團殺洋毛子的舉動,得到清廷的默許,卻也惹惱了列強。八國聯軍在光緒 26 年大舉入侵,攻破北京城,慈禧及光緒倉皇逃走,最後以天文數字的賠款──辛丑和約結束了戰爭。這次事件以後,慈禧開始實行「庚子後新政」,建立北洋新式陸軍,廢掉 1300 多年的科舉制度,這個時候受新式教育的人開始更蓬勃的社會各階層流動與發展。


一場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沙皇輸給了天皇,立憲的聲浪更加激烈,清末展開最後一場變法-「立憲運動」,卻在成立了被大家視為沒有誠意的「皇族內閣」之後,立憲派失望透頂的轉而支持由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距離 1911 年的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更加靠近。


綜觀上述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出新知識份子的崛起,與之息息相關,中國一路從器物面的革新,到制度上的革新,最後昇華為思想上的革新。而民初以後,「新文化運動」代表的就是思想上的革新,這段由胡適、陳獨秀、魯迅、李大釗等主要人物帶領的新文化運動,真正在中國的社會中起了漣漪,帶動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本文部分內容摘錄於華成出版《遊戲北京:穿越清宮步步行》


文章資訊
作者 黃偉雯
刊登專欄 黃偉雯的世界視角
刊登日期 2015-12-26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