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回到1904:一個日本士兵的臺南日記(三)

2015-03-25
臺南市文化協會今年初出版《回到一九〇四》之後,筆者在臺南都會報寫過兩篇文章介紹及評論,第一篇主題是灣生故事,第二篇則以書中「帝國漢文」的文字體例探討近代臺語文的演變,並說明其中隱藏的當時社會發展的文化密碼。此次本篇將說明書中摘錄之各種廣告,希望藉此提引一些想像,讓讀者探索當年臺灣社會的情境。

日治時期的女性美妝聖品,新竹白粉。(圖片來源

《回到一九〇四》書中摘錄的報紙廣告題材可說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有煙、酒、藥品、 食品、日常用品、機械器具、寫真器材、自轉車……等等,內容豐富足以顯現當時社會生活的樣貌。例如香煙多為進口貨、酒則是日本製啤酒、清酒,一般生活用品有和洋雜貨、罐頭製品、各種藥品、滋養品,其中許多商品至今仍在市面流通,例如花王石鹼、中將湯等物在臺灣也有百年以上歷史。


當時廣告中用詞及行銷方式也常以季節、時事的因素製作內容。例如札幌啤酒廣告,即配合當年日俄戰爭連續而至的捷報,以軍事行動的圖案宣傳商品,還有時計商也會製作戰捷祝賀紀念錶、菓子店也製作捷菓來促銷,風氣所致,在戰爭期間只要有捷報傳來,那幾天報紙總有各行各業祝捷促銷的廣告出現。


這本書的樂趣除了文字必須以臺語文閱讀,令人讀來倍覺親切熟悉以外,翻閱這些廣告亦令讀者有時空旅遊之感;這些百年前的廣告,許多還出現在今天的生活之中,如前述的札幌啤酒、白鹿清酒、資生堂藥品、龍角散等,至今仍是我們常用的酒品、藥品,但廣告地點卻寫著當時臺灣各地路名或商店名,這些前人父祖輩所經歷過的社會情境,似乎透過這些廣告提供了想像浮現在讀者腦海之中。所以看完這本書之後多數人表示會有一種溫馨的感覺,因為發現書中這些百年前的資訊,竟與現在自身的生活有所連結。


現世代臺灣人太需要這種與歷史連結的感覺,因為社會急遽發展,政治體制一直處在不穩定的狀態,國家機器掌握的歷史詮釋權與社會脫節,國民史觀因族群分立亦有許多分歧現象,使很多人並不理解臺灣歷史的進程。事實上理解歷史對多數人來講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人類歷史像是一條不斷流動的長河,而我們都置身在其中漩渦裡,難以掌握周圍事件的本質與全貌。


《回到一九〇四》這本書以「事實敘述」手法,剪輯了當年報紙史料,提供當時的社會資訊,且不做任何評論與解釋,不同於一般「被解釋的過去」的歷史書籍,反而令人易於拼湊出當時歷史人文的真實面貌。


這本書在編輯廣告內容時,有收錄兩則刊登臺北市榮町辻利茶舖的廣告,細查茶舖店東三好德三郎生平,乃日本時代臺北政治界的名人,近代日本學界有稱其為「民間總督」。[1]


三好氏從明治三十二年(1899)渡臺開店,至昭和十四年(1939)病逝於臺北,在臺生活共四十一年,因與臺灣歷任總督關係良好,從事商業活動之餘也極積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郵局區長、臺北州協議會會員、臺灣總督府評議會會員、臨時產業調查會委員等,屢次受頒獎章,通曉臺灣當時各項政治措施的發展,也經歷許多重要歷史事件,例如討伐土匪慰勞會、審判簡大獅、生蕃討伐凱旋祝賀大會、建造臺北鐵橋、首部汽車進入臺灣、首次飛機臨空……等等。


最重要的是三好德三郎在南港地區種植茶園,提供臺灣烏龍茶參展數十次國內外各項博覽會及共進會等活動,並且成為日本宮內省及臺灣總督府的御用茶,從當時辻利茶舖的廣告可得知當時消費者已可電話訂購,或以郵購小包裝快速送達。三好德三郎可說是日本時代臺灣茶重要的推廣者。


日治時期的臺北榮町(圖片來源

1945 年日本戰敗之後,在臺北具有五十年歷史的「辻利茶舖」結束了包括房屋在內的所有資產,三好德三郎留下約有三千件的遺物,包括掛軸、屏風、古董等都無法帶回日本,其後代家族只能帶著隨身的衣物離開臺灣,所幸其子三好正雄將其父手寫記載當代宇治茶史事,以及臺灣政治、經濟發展的手稿〈茶苦來山人逸話〉四冊夾藏於行李,帶回了日本,成為三好家族最重要的資產,後來家族亦在京都宇治地區重振家業。


三好德三郎,日本實業家,以茶樹栽培與茶葉製造販賣為本業。

三好的手稿記載了許多日本時代臺灣發展的史事,後來出版成書,是研究臺灣重要的史料,在本文後摘錄書中「渡臺初期社會情況」一段文字,提供讀者瞭解百年前臺灣當時的情況:
 

「關於明治三十二年四月我渡臺當時的情況,謹此記述如下以供參考:


說到當時來往於內地與基隆之間的大船,大概就是大阪商船會社的臺南丸與臺中丸,其噸位大約是 3,500 噸左右。其他的船隻則大多是 2,500 噸或 2,000 噸上下。我當時是搭臺南丸到臺灣。想起當時基隆港內的狀況,實在有一種匪夷所思的感覺。因為港內有小島,要開進港實在是困難又危險。因此,船一般都是在當今防波堤附近的海面拋錨碇泊。乘客再從大船轉乘本島人所駕駛的戎克船(舢舨)往基隆市街內哨船頭街附近的旅館處上岸,到此時乘客才能真正安心而鬆口氣。


當時強浪高時,從大船轉乘戎克船相當危險,真的是一種冒著生命危險的事情。另外是當時的基隆,現在的火車站附近只有一個小小的舊式車站,沒有任何民家。因此當我渡臺時看到這樣的基隆,讓我想起了明治二十七年前後到北海道旅行時看到的室蘭港,這些在市街對岸處有火車站處等的景象,給我類似室蘭的感覺。


至於當時基隆與臺北之間的火車,從上午 10 點前後到下午 5 點前後,一天總共只有 3 個來回車次而已。又當時臺北市還有城牆。城內是各官衙所在與大部分的內地人居住之地。城外的大稻埕與艋舺則是本島人居住的市街。(艋舺從那時起開始出現以內地人為對象的遊廓)其他大部分地區則是水田或旱田地、墓地或竹欉等,實在是風景單調的臺北市街。


又當時的臺灣全島,有鼠疫與瘧疾的大流行,實在是人心惶惶。又當時所到之處經常有土匪暴起。加上時有所聞的生蕃暴亂滋事。而內地與臺灣之間的電報通信也不是很充分。另,速度達 1 個小時一百十一多英里的強風,加上豪雨量,實在是令人目不忍賭的慘烈暴風雨景像。


又當時,當然是哪裡也都沒有電燈等。即使是酷熱夏季華氏 90 多度的炎熱時分,店舖裡掛著許多大型煤油燈,大家就在這種煤油燈熱與氣候熱交相進逼下做生意。當時的臺灣還真不叫人喜歡。然而如果未感受過當時的這種氣氛,我想也就不能理解真正的臺灣氣氛。」[2]

在此摘錄這段文字提供讀者一些思考概念,百年前當日本人以戰爭合約取得臺灣的統治權時,臺灣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遙遠陌生的土地,許多日本移民懷抱著夢想與冒險的精神來到這座島嶼展開新生,如同最早來臺的荷蘭人,後續自唐山遷來的明人、清人,乃至於 1949 年之後來自中國各省份的漢族移民,包括近年來因婚姻來臺的外籍配偶。每一世代都有其不同的渡臺經驗,海島人民的移動與著根俱擁有各自史觀與文化認同,如何學習並理解尊重進而融入凝聚當代社會的共同記憶,以建立公民意識。


《回到一九〇四》時空旅遊,透露著這樣的訊息。

 
刊載於 2015 年 3 月《台南都會報》

(本文作者為臺南市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

 

《回到一九〇四—日本兵駐臺南日記》
一本日記,牽起一段微妙的緣分,也勾勒出一個時代的故事。
此本書的譯者,松添節也先生,是日籍灣生。他與臺南的緣分始於1970年,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偶然逛了一間二手書店,買到一本用毛筆寫的日誌。此日誌的作者,於1904年被派駐於臺南的臺灣守備兵第十一大隊所屬的一個軍曹。
因著這個的緣分,松添節也先生花了二十年時間於臺北學習臺文並翻譯此日記,之後又花了五年的時間住居臺南體驗日記中的街景風貌,並在台南市文化協會協力編纂之下,催生出這一本珍貴的臺南時代紀錄。跨越了大半世紀,又冥冥中牽起這段特別的緣分,雖作者已不可考,但卻似藉由節也先生的口,再次述說他在臺南派駐時所感受的一切。
在日記中,他隨筆紀錄了派駐臺南所見的一景一物,也記載了當時天氣變化、時令節慶、漁民風光、天災人禍等等,其中亦記載著許多臺南古街道名及古地名,提供許多珍貴的臺南歷史資料,松添節也先生在勘校路線時,也按文索驥,跟著日誌作者的腳步,走過古街古樓,遙想回到 1904 的臺南,感受著那時的繁華和景況。
販售地點:台南市神農街79號、86號
洽詢電話:06-2203866 或上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story?fref=ts




[1] 《民間總督三好德三郎與辻利茶舖》,波形昭一,平成十四年(2002)出版。


[2] 《茶苦來山人の逸話-三好德三郎的臺灣記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 273~275,2015 年 3 月出版。

文章資訊
作者 鄭道聰
刊登日期 2015-03-25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