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大歷史中的小人物:一位朝鮮愛國者眼中的壬辰之戰

吳政緯 2015-09-20
收藏

誰是戰爭的贏家?


或許歷史學家可以客觀地分析,告訴你哪個國家贏了,他們獲得什麼;警醒你戰敗國的痛苦,他們失去什麼。


但是如果我們走得離戰場更近一點,不論哪一方,都是徹底的輸家。他們都離開了原本寧靜的生活,勝敗雙方都必須承受戰爭的結果。


朝鮮官方在倭亂後,出版了《續三綱行實圖》,算是一種倫理道德的指導手冊。書中提及一位朝鮮女性「崔氏」的故事,她在戰前與一位韓先生訂婚。1592 年,戰爭開打時他們尚未成婚,於是他們許下諾言,等韓先生從戰場回來,就結為夫妻。老梗的開頭有老梗的結尾,最終韓先生戰死沙場,崔小姐守節終身不再嫁人。這是戰爭的小故事,同時也是貫徹崔小姐一輩子的生命故事。戰爭是多麼龐大,身處其中的人們顯得格外渺小。


2015-09-13_204247
《續三綱行實圖》,〈崔氏守節〉

除了前文提及的明朝軍隊外,直接身受其害的當然是朝鮮人。像韓先生那樣離開家庭,捲入戰爭的朝鮮人不可勝數,他們都是被時代犧牲掉的人,雖然那換來和平。今天的主角出於幸或不幸,他在戰爭過程中有離奇的遭遇,然而與他的同胞一樣,他們都希望回家。
 

1597 年,歲在丁酉,那年魯認(1566-1622)31 歲,這是他投入戰爭的第五年。五年前,豐臣秀吉起兵攻打朝鮮,他聽從父親的安排,跟隨朝鮮名將權慄(1537-1599),一路上出謀劃策,頗有成績。1597 年雖然是開打以來第五年,戰況卻沒有穩定下來的趨勢,這一年豐臣秀吉(1537-1598)大量增援從釜山上岸,沒有人知道這一切何時會結束。


魯認聽說李如松(1549-1598)的副將楊元(?-1598)在全羅道的南原城被日軍包圍,於是隻身一人騎著馬想過去偵探敵情。從事後的資料來判斷,這是極為愚蠢的行為,因為包圍的日軍有 56000 人,但城內的明朝、朝鮮聯軍只有 4000 人,而且當他出發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了。然而,又有誰能知道:前面有甚麼等著我們。


果不其然,魯認很快在南原城附近遭遇日軍,他們剛打下南原城不久。雙方一遭遇,話說魯認五年來也不是吃素的,在一陣纏鬥後,他被打下馬來、刺傷,接著是不省人事的昏迷。當他睜開眼時,隱約記得自己被帶上船,後來被安置在一個房間。就這樣,他成為日軍的俘虜,離開了朝鮮戰場,現在的他在「薩摩」(今天的九州)。


他回憶自己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只記得屍橫遍野,無數朝鮮人被關在薩摩,當真是人間煉獄。


積屍如山,流血成川,慘焉不忍見。至則我國年少男女被俘者,皆良家士族,而不知幾千萬計於是


魯認被關在俘虜營的初期,每天都期盼日軍給他來個痛快,畢竟他不懂日文,又身處交戰國,估計沒有半件好事。不過好歹他在朝鮮讀過書(進士及第),會寫漢字、賦詩在日本可是很被人看得起的,因此他漸漸有較多的自由,也結識了一些愛好中華文化的日本人。


魯認透過寫詩、與日本人交流中國學術,慢慢賺到一些小錢。他以這些資本招攬了幾個日本人(主要是會韓文的日本人,稱為「舌倭」),請這些人調查日本的各種情報,還以此為基礎畫了一張地圖,日日夜夜期盼復仇雪恥。


img022
這是魯認畫的日本地圖,出自《錦溪先生文集》

一個有準備的人,等的是機會來敲門。魯認在薩摩待了 18 個月,雖然薩摩的老闆島津義弘(1535-1619)對他挺不錯的,也有不少日本貴人向他求詩,但他從來就沒準備要待這裡。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回家。


島津義弘像
島津義弘像

機會來了。有一天,他聽說明朝派來了幾個官員,魯認趁著沒人的時候靠近明朝使臣的居所。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很幸運地見到幾位官員,他們的名字是陳屏山、李源登。魯認一見到明朝人就好像自己人一樣,表明自己想要「逃跑」的想法,懇求他們帶自己回中國,然後他再回朝鮮。


願與同舟而得到中華父母之國,以圖弊邦雪復之便


陳李二人馬上一口答應,畢竟有這麼一個熟悉日本情況的朝鮮人,情報都可以揀現成的,這趟刺探敵情看來已經成功達陣了。於是,多虧魯認的不放棄,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加上時運亨通,搭上順風車,看來回去是沒問題。


M04013432_big-500x500
重點是書名

如果你覺得故事這麼簡單,那就低估了編劇的能力。(誤)魯認、陳李二人的主意是想得很輕鬆,實行起來很困難。陳李計畫讓魯認上船,然後一起回去,但是薩摩藩管理船隻往來非常謹慎,一律「團進團出」。在港口,島津家的士兵有數百人拿著鳥銃、武士刀巡邏,每艘船都會「驗明正身」才能離開。就像陳屏山說的:「我們還是丟包你好了。」(倭必搜船,勢難同渡)


方法是人想的,再嚴密的監獄,都有辦法越獄。


魯認突圍的辦法很簡單,他找了三位同為俘虜的同胞,使出金錢攻勢,希望他們能夠划船載他偷渡出海,然後在海上等「通過檢查」踏上歸途的明船。不得不說,這招還蠻高的,不過島津家只會防守港口,其他出海口都不管也真是大意。在約定好的那一天,魯認與三位夥伴一行划著小船,船上準備了不少乾糧、三桶清水,一副長期抗戰的樣子,就這麼偷偷出海,飄在海上等著明船的到來。


1393061940-1111169082_m

等待的時間特別長,1599年3月15日的深夜,魯認在海上漂阿漂,然後他看到一艘大船緩緩開來,我想他有流下眼淚。


魯認安然抵達福建後,在當地引起不小的騷動。對於明朝官方來說,他們期待魯認在日本蒐集的情報;對明朝的讀書人來說,這不只是一個外國人,而且是曾經親歷戰場的勇士,魯認象徵著明朝援助朝鮮的功績。每天都有很多明朝士人登門拜訪,請求他賦詩和韻,明朝官員甚至直接塞了白銀給他,頗有「恭喜你越獄成功」的味道。


但這些都不是魯認要的,就好像崔溥整天抱怨,沒有回家就全身不舒服一樣。魯認的期盼很簡單,他想回家,回到屬於他的地方。


08

尤其是戰爭正持續著,雖然 1599 年戰爭已步入尾聲。他將所有關於日本的資訊都如實報告,在武夷書院短暫停留後,一路北上,進京面聖。魯認像是戰爭的英雄,他是歷劫歸來的朝鮮人、明朝的盟友,他代表著這個戰爭屬於「明帝國‧朝鮮」兩國的合作。沿路的贈賞與肯定都有其歷史意義,但對於當事人而言,卻又可能像是過眼雲煙。


img015
武夷書院圖

魯認在北京光榮地接受萬曆皇帝的詔書,表彰他傑出的事蹟。萬曆皇帝甚至賞賜了他一批馬,令他速速回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騎著馬回家的心情想必又緊張又快樂,畢竟他奉明朝皇帝諭令返家,極其光榮。但是,當他走到家門時,才發現雙親已逝,沒有甚麼比這個更令人哀痛。當英雄返鄉,如果沒有人分享榮耀,終究是時代的悲劇。


魯先生的故事當然沒有終結,之後他帶兵攻打唐浦的日軍,戰功不小,不過這已無法彌補他生命的裂痕。有時候人生像是禍福相依,萬曆皇帝送給他的寶馬固然值得驕傲,卻也可能是引禍上身的麻煩。一位朝鮮高官想要買那批馬,可想而知魯認拒絕了,因為馬不是馬,是他的回憶。於是他在朝廷上受到攻擊,即使他在戰爭時期成績很好,但現實是殘酷的,他接受調職處分,人生的最後老死於家鄉。


img019
御賜戰勝圖

壬辰之戰濃縮了無數人的生命故事,但小人物的故事不是戰爭的全部,有時候我們著眼於沙場上的名將,看著遠離戰場的謀臣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忘了戰場上的人們,每個人都背負著自己與家庭的命運。人在絕境也要努力求生,即使再大的成功也可能換來空虛。這都不是人的錯,是戰爭的錯,是時代的錯,我想這個故事最大的意義,是我們都應努力避免再次犯錯,即使這看來多麼簡單。


img020
螢幕快照 2015-09-18 下午7.19.16
本文由「壬辰之戰」製作公司贊助。臺灣製造的三國爭霸桌遊,熱烈募資中!

※本文所有的內容都出自魯認的日記,如果你/妳對此感到興趣,請參閱:魯認,《錦溪先生文集》,首爾:景仁文化社,1997。

文章資訊
作者 吳政緯
刊登專欄 東亞擺渡人
刊登日期 2015-09-20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