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紅樓夢》的〈劉姥姥進大觀園〉,大概就不難想像中國古代園林的樣貌。但是,大觀園再怎麼華麗,我想還是比不上任何一座皇帝的花園,更何況是這座歷經清代六任皇帝修建、經營的圓明園。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Marie Hugo)曾稱讚圓明園是「集結各種東方幻想的巨大典範」。但令他惋惜的是,這個「典範」在 1860 年卻遭到「兩名強盜」的洗劫、縱火,此後光芒便逐漸暗淡,直到今日。
在鼎盛時期,佔地面積逾 16 萬平方公尺的圓明園,繼承了中國自商、周以來的造園傳統,不僅擁有宮殿建築的華麗壯觀,又同時具有江南園林的優雅寧靜。雖然絕大部分是中式園景,但在附園之一的長春園中,卻有一群帶有強烈西式風格的建築及造景。這些光想像就覺得突兀的景區,究竟為何會建造在圓明園東北角?它的功能是什麼?有何特殊之處?而圓明園的多元風格又是如何形成?
圓明園是康熙賜給第四個兒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原本規模很小,但皇帝即位後擴建為長期住所。很多人會以為清帝只住在紫禁城,至少現代的清宮劇常給觀眾這種印象。但這其實是誤解啊!每年的 5 到 8 月,皇帝會在承德避暑山莊度假,而紫禁城是舉辦各種祭典及儀式之處。至於圓明園,顛覆了一般人的想像,居然是最常居住的地方!雍正在進行修建時,仿照紫禁城的格局,在此設置宮殿及給文武百官辦公的朝署。依照這皇帝勤奮的性格,他就是想把「家」也作為行政之所。
乾隆大概是清代最愛居住在圓明園的皇帝了,他在一年之中,待在這兒的時間最長。偶爾外出狩獵時,還會「想家」,留下思念園子的詩作。也因此,真正在圓明園大興土木的是乾隆,此時還完成兩座副園,使得這皇家花園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園之園」。
這位喜愛風雅,熱愛遊山玩水的皇帝,光是下江南,有官方紀錄的就玩了六次!雖然名義上是為了視察民情,但有證據顯示,其實是為了勘景。為了滿足熱愛南方、蠢蠢欲動的心,他命工匠把太湖的假山奇石整個搬到了北京,在園裡複製出江南風光。欽點其中最美的四十個景,取個優雅的名字,並指示宮廷畫家沈源、唐岱用畫筆記錄下來。
可惜這套貼近早期圓明園樣貌的畫作,在英法聯軍時被法國人搶走了。幸好法國曾送給中國一套原圖彩色照片的底片,2004 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據照片做出複製畫。從現存的圖像可知,這一系列畫作是遵循中國園林題材的繪畫傳統,旁邊配上一首御製詩文。
然而,對有雄心壯志的乾隆來說,完成四十景無法就此滿足。於是在即位 14 年後,他又動工興建佔地 60 多公頃的長春園,外加一群被稱為「中國凡爾賽」的西洋樓建築,打算將這兒作為登基滿 60 年後退位的「養老之地」。雖然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學習西方建築,但乾隆卻是第一位把洋樓搬進帝王宮苑的皇帝!
但令人好奇的是,乾隆為什麼有興趣建造西式園林?從 1793 年英國使者馬加爾尼(George Macartney)帶著望遠鏡、鐘錶、玻璃掛燈等禮物來向乾隆祝壽,卻驚嘆宮中的收藏不輸給他帶來的禮物時,就可知道皇帝原本就對奇巧的西洋玩意兒相當感興趣。所以當他看見耶穌會傳教士獻上的西洋繪畫中的歐式噴泉時,便要求畫家郎世寧、神父蔣友仁如法炮製。
在 1751 年率先完成第一階段工程時,皇帝把這最早出現的西洋樓稱為「諧奇趣」。往西建造了專門飼養外國珍禽的「養雀籠」,往北則設計出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園林必備的大迷宮「黃花陣」。後來又陸續增建了「海晏堂」、「蓄水樓」、「大水法」等建築。
從當時繪製的銅版畫可以推測,「諧奇趣」的主樓是棟三層建築,建於大理石高台上。南面有弧形的石階,左右兩側延伸出半圓形的長廊,分別連接著兩座八角形的五彩亭樓。熱愛藝術的乾隆可以在兩邊任何一棟建築物裡,聽著樂工演奏蒙、回等異域情調的音樂,同時欣賞位於中央的巨大噴泉。
這座歐式噴泉看起來已經夠奇巧別緻了,但長春園裡最華麗壯觀的,是這名為「大水法」的噴泉。水池中央有隻銅鹿做奔跑狀,東西兩面各有銅狗五隻,狗的嘴巴會噴水射向銅鹿,鹿角也會向外射出八道水柱。而當兩側錐體型的高塔同時噴出六呎高的水柱時,就會形成鹿被獵犬追捕的奇趣效果。乾隆為了在最好的位置同時欣賞噴泉景象,還特別打造了大理石寶座與石雕屏風,取名為「觀水法」。
雖然西洋樓群是以巴洛克風格為主,但中國的建築特色並未消失,如淺紅色磚牆、鮮豔琉璃瓦、太湖石及竹亭等被點綴在其中。還有先前在台灣故宮南院引起軒然大波的十二青銅獸首本尊,原本就是被放置在海晏堂前,十二生肖會輪流噴水的大型水力鐘。
很明顯的長春園的設計目的,是做為休閒的「遊樂園」。所以乾隆常在此舉辦宴席,還搭配各式各樣玩樂的花招。最好玩的莫過於在新年期間,太監扮成掌櫃、茶樓老闆及各種攤販,將北京城街道熱鬧的景象給賣力「表演」出來。遇到元宵節時,不僅園裡每一處門廊都會掛上燈籠,天空放起璀璨的煙火,皇帝還要宮女們提著花燈在迷宮中行走,比賽看誰率先抵達中心。這些餘興節目不僅可比擬迪士尼樂園的慶典,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國力的鼎盛。
在這之後,清朝的國勢開始走下坡,雖然嘉慶、道光、咸豐,以及慈禧、同治這對母子都還居住在園裡,也將其維持成一個美麗的皇家花園。但經過英法聯軍的大劫與焚毀後,皇帝就再也無法回到這座園林生活了。對他們來說,圓明園不僅是一座樂園,也是常居的「家」,更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也因此同治、光緒朝即便是「缺錢」,還是願意大費周章重修。但不幸的是,原來修復的成果經歷八國聯軍、民初軍閥的劫掠後,又被破壞殆盡,此時西洋樓也隨著歲月凋零而成為廢墟了。
今日的圓明園雖被中國規劃為重點文物保存單位,並在原址上重建了幾座新建築。但古代建築技術已日漸失傳,這修出來的成品真的夠貼近原始樣貌嗎?從這張 2016 年拍攝的諧奇趣「殘骸」可以發現,如今的西洋樓群不僅原貌盡失,連建築的鑲嵌裝飾細節都毫無保留。已經很難將這裡與書上說的「十八世紀融合中西藝術的璀璨結晶」聯想在一起了。那麼,圓明園的往日風光難道真的只能從歷史記憶中去追尋?
2016 年由新創策展團隊「大亦睿有限公司」策劃的「東方凡爾賽祕境體驗大展」,與多位專業動畫師與歷史文獻研究員聯手,以著名「諧奇趣」建築為主體,打造 16 米寬、 4 米高的「華麗 3D 光雕立體投影劇場」,重現當年西洋樓群建築細節,並規劃「VR360 實境重現廢墟圓明園」,見證圓明園古今對照的歷史軌跡。這場展覽也是首次展出《長春園西洋樓群二十景》的原尺寸珂羅版畫,我想透過科技與歷史文物雙軌齊下,感受身歷其境的震撼,或許較能幫助觀眾從中窺見圓明園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