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認識香港歷史者,必先認識維多利亞城(Victoria City)之發展。然而,若問香港人——包括筆者——維多利亞城之位置何在,相信不少港人,即使在此城土生土長者,仍是莫衷一是。
但若翻查外國出版的地圖或旅遊指南,大多標明維多利亞城乃香港之首府及市中心(down town)。
然則維多利亞城乃何許地?(筆者記得在美國留學時,曾被問及香港有一維多利亞城時,一時無言以對,尷尬異常)
所謂「維多利亞城」者,故名思義紀念英國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其地位於香港島,範圍大約包括「四環九約」——即今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今灣仔)。該地是香港開埠初期的市區,久之成為香港的政經中心。
此外,由於該地——尤其是西環及上環地區——至今仍保留香港若干舊有特色及風貌,故此是不少香港人心目中的「老香港」。
維多利亞城之興建可源於1841年,時值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1839-1842)之際。當時的兩廣總督(兼欽差大臣)的林則徐被腐敗的滿清皇朝於1840年以挑起禍亂為由將其革除,清室以琦善代其職。琦善因懼怕英國人之「船堅砲利」,為求早日結束戰爭,遂於1841年與英國駐華商務總監——鴉片戰爭前英國駐華最高代表——義律(Charles Elliot)私下訂定《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事後中英兩國皆不滿意《穿鼻草約》的內容,二人不約而同被本國政府革職)。
英軍於同年在香港島的水坑口登陸,進行對香港的佔領。後中英兩國於1842年簽署《南京條約》,正式確認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從而開始了香港歷史的英治時代(至1997年)——亦即香港開埠的開始;而清室亦分別於1860年及1898年先後割讓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地區(包括附近235個離島)予英國,逐形成今日的香港。
英國人於1841年佔領香港後,於今日上環的水坑口登陸,並以此為起點,經營附近之地區,而漸成維多利亞城。(英國人稱水坑口為「Possession Point」,意即「領土」,含「英國佔領香港」之意,而該英文地名仍被保留至今)
1903年,當時的港英政府豎立了至少七塊維多利亞城界碑,以示維多利亞城位置。隨着香港城市發展,維多利亞城因地區分界改動,而分為中西及灣仔兩區。(隸屬中西區的中環、金鐘地區至今仍為香港的行政及經濟中心,而灣仔亦至今仍為香港最繁華的地區之一)。
「維多利亞城」一名亦因此漸不多用,而七塊維多利亞城界碑中,仍有六塊被保留至今。然而,香港若干團體如香港童軍、香港青年商會及扶輪社等組織,其在港島的分部,仍然保留維多利亞城分區此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