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罪犯、受害者、聖人:古代歐洲死刑史

收藏
原文書名:VERBRECHER, OPFER, HEILIGE: Eine Geschichte des Tötens
作者:Peter Schuster
出版年月:2016年1月11日

《罪犯、受害者、聖人》一書研究中古全盛到近代早期(約十三到十七世紀結束)的死刑。作者彼德舒斯特教授檢視市政紀錄、劊子手日記、旁人的回憶錄等史料,發現當時殺人其實並不一定會被處死,大多數死刑犯是偷竊或搶劫,這種多半因貧而起的犯罪,反映了十五與十六世紀許多城鄉開始限制乞討、但並未落實貧困照護的社會現象。到了中古世紀晚期(1300-1499),社會風氣受到天主教會的廣泛勢力影響,只要口出褻瀆之語、行褻瀆之事(巫術、同性性交、非婚姻性交或質疑教會)都可能受到重罰。十六世紀以降,因未婚懷孕而殺嬰,或是與主人階級苟且皆屬死罪,十七世紀之後死刑犯人數漸漸遞減,女性受刑比例卻增加了。


death-penalty-188x300

另外有意思的是:基督教文化不只影響律法制定與實施方式,也關注死刑犯的待遇,更間接影響了各時代審判者的思維。舉凡何謂判刑的標準(審判人應具備「求情、慈悲與從寬處置=符合基督宗教的三美德」)、死刑犯的供餐(頻率╱飲食內容)、懺悔、受刑過程陪同,到所謂「若奇蹟生還,則其罪可免」的思維,直到當代還影響著許多國家的刑罰制度與社會觀感。


本書可視為文化史的重要篇章,具體而微呈現生命價值在一個社會中的變化及相關思索。

文章資訊
作者 Peter Schuster
刊登日期 2016-06-20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