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聖殿即肉身:被遺忘的歐洲建築史(二)

白日夢先生 2015-11-30
VATICAN http://www.churchmilitant.com/news/article/vatican-website-posts-image-of-lesbians-kissing
VATICAN
http://www.churchmilitant.com/news/article/vatican-website-posts-image-of-lesbians-kissing

 

在所有文藝復興時期重新修建或建造的建築物裡,有一項建築物集合了教廷的聖力與古典主義的精華,它落於絕美之城的中心地帶,今日我們稱為梵蒂岡的獨立主權國家。


在公元1929年簽訂的「拉特蘭條約」之前,梵蒂岡一直都是隸屬羅馬城中的一小部分,但是這個一小方寸的城區,卻是世上六分之一人口信仰的中心,也是教廷聖地、教皇所居地。自打教皇馬丁五世在公元1420年光榮回歸後,羅馬就又一次的浸泡在聖光之中,再次地向世人展現她的曠世美豔。


Saint Peter Preaching the Gospel in the Catacombs by Jan Styka
Saint Peter Preaching the Gospel in the Catacombs by Jan Styka

受難記後,那名叫彼得的信徒帶著對「祂」的信念,來到了羅馬帝國。當時的羅馬還是在「異教徒」的統治中。皇帝尼祿對跋山涉水、辛苦奔波而來的彼得沒有善意的接待,反而對他判了極可怕的死刑。尼祿下令將彼得釘在十字架上,如同彼得所跟隨的那位男人一般,但是彼得卻要求將自己的頭朝向塵土,因為自己無法與那位男人相提並論,享受同樣「上帝之子」的殊榮,頭下腳上的被釘在十字架上。


Filippino Lippi, Disputation with Simon Magus and Crucifixion of Peter, 1481-82, Brancacci Chapel, 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 Carmine in Firenze
Filippino Lippi, Disputation with Simon Magus and Crucifixion of Peter, 1481-82, Brancacci Chapel, 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 Carmine in Firenze-

彼得在尼祿統治的羅馬帝國中「殉教」。


Old St. Peter's
Old St. Peter's

在羅馬帝國沒落後,後人為了紀念彼得的壯烈犧牲,在彼得被埋葬之地,建造了聖彼得大殿。


Old St. Peter's
Old St. Peter's

但是,就算是神聖的大殿也沒逃過黑暗時期的吞噬⋯⋯


就在教廷返回羅馬後,聖彼得大殿幾乎已經被羅馬的沒落消耗的面目全非。如果聖彼得大殿代表著教廷之首,此時的聖彼得大殿只能代表著教廷的衰弱,使其顏面盡失。經過反覆深思熟慮之後,教廷終於決定以阿爾伯蒂所提倡的古典「美」,讓古老的廢墟得以煥然一新。


如果繪畫界有一位達文西,建築界就有ㄧ位多納托·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他與達文西一樣,是在文藝復興盛期富有極大影響力的大師,因為他是第一位替教廷設計「新」聖彼得大殿的建築師,同時也是羅馬改革換新的主要推手。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body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body

遵循古城遺留下來的先人遺跡與阿爾伯蒂所提倡的古典主義,伯拉孟特所設計的新聖彼得大殿不但富有平和的秩序、幾何的黃金比例,另外還將彼得的肉身建築化:大殿的穹頂恰似彼得的頭、上帝之子親手撫摸過的靈魂,殿堂本身則是彼得的肉身──他的寬闊之心包容了前來聽教的天下蒼生,而左右兩道弧形的涼廊代表著彼得的雙手,庇護著在廣場上雲集的眾生及為躲避烈日曝曬的老弱婦孺。


New St. Peter's
New St. Peter's

從教廷的角度看來,伯拉孟特設計的一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神聖中的神聖。每塊磚石,每根樑柱,不但代表了「美」的標準,教廷的回歸,更代表了彼得為傳教所犧牲的肉體。在那個沒有摩登交通工具的年代,信徒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從千萬里而來,他們因奔波而缺乏滋潤的雙手,會顫抖著觸碰著聖彼得大殿的每一寸磚石。


這些踏上朝聖之旅的信徒會因抵達教廷聖地而感動,也會因能親手觸碰到彼得的肉身而泣不成聲。他們心中的道德、價值觀、心靈的寄託、存在的價值,都被伯拉孟特的設計給具體化,使他們不再被未知的恐懼給左右。借由「新」聖彼得大殿的誕生,教廷與信徒們從此有了一項具體化的建築物可相互溝通,古典建築又有了更高層面的解釋──建築即肉身。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5-11-3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