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的首都哈瓦那,也許是全世界平均面積樂師歌手密度最高的地方。
白天看起來是靜悄悄被遺忘的廢墟殘骸,暮色一降,城市便復活起來,五〇年代古董計程車到處亂竄接送乘客,小街歌聲此起彼落,每個酒吧餐館都有樂師駐唱,人們在街道上忍不住隨著熱帶節拍搖擺起舞。
哈瓦那的主教大街(Calle Obispo) 是最適合壓馬路聽音樂的地方。
各種音樂,爵士、古巴莎莎、北非拉丁混合音樂 Son(古巴發展出的一種音樂形式),從黑影幢幢的暗巷裡傳出來,接著爆發聽眾驚人的鼓掌喝采叫好聲,讓人忍不住在每個小酒館探頭駐足。偶爾傳出讓人驚豔的男女高音唱著散塔露琪亞(Santa Lucia)讓人以為「難道卡列拉斯也來訪哈瓦那嗎?」東張西望尋找一番,原來是下個街角某飯館的不知名歌手駐唱。這真是聲樂家與樂師們臥虎藏龍的地方啊。
哈瓦那在 1930 至 50 年代,其實是資本主義美國的熱帶樂園,有如今日的墨西哥坎昆度(Cancun)度假海灘與美國拉斯維加斯賭城合為一身,繁華至極,充滿各式各樣娛樂,套一句當時哈瓦那黑手黨頭子 Santo Trafficante 的說法:
「這是個娛樂的地方,要賭博有賭博,要音樂有音樂,要情色就給你情色。」
這時候的哈瓦那,有如加勒比海上一顆閃閃發亮的珍珠,號稱「加勒比海的巴黎」,度假飯店有如雨後春筍林立,歌舞表演興盛,各大歌手如 Frank Sinatra 與 Nat King Cole ,爭先恐後前來表演。
1930 年代由哈瓦那機場魚貫進入古巴的旅客,比當時巴黎與紐約機場的乘客還多。知名作家海明威就是這裡的常客。舞廳夜生活盛行,白天在海灘享受陽光的旅客,夜晚湧進舞廳,隨著非洲與拉丁情調音樂起舞,也發展了新的舞蹈。
今日的恰恰與曼波等拉丁舞步,就是來自 1930 年代的哈瓦那。
因為受到西班牙殖民影響,古巴音樂融入來自西班牙的拉丁文化,與非洲移民的打擊樂,樂器包括西班牙吉他(tres) 、搖起來沙沙作響的沙鎚(maracas), 葫蘆表面刮出聲響的刮瓜(guiro)、與拍打讓人熱情燃起忍不住跟著搖擺的邦高鼓(bongos),以及吉他與貝斯。
西非的傳統舞蹈充滿情誘與神秘刺激,象徵著對性的追求與征服,半裸的黝黑皮膚女人隨著節奏瘋狂地搖擺臀部,上半身保持不動,隨著快速節奏漸漸進入舞蹈的高潮。受到西非舞蹈影響的古巴舞,例如恰恰或曼波,也著重臀部的搖動節拍,難怪有人說拉丁舞是「以垂直方式表現水平的欲望」。
古巴的音樂融入了非洲與拉丁的因素,熱情奔放。酒館裡的歌手們以充滿感情的聲音訴說愛情與人生的悲苦或狂喜。也許唱著西班牙老歌,或是古巴老歌手們的懷舊樂團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歌曲。Buena Vista Social Club 是間著名的歌舞俱樂部,它的歷史,後來被拍成同名紀錄片(中文翻作《樂士浮生錄》),片中並邀請了許多當年的老樂師們演出。
一直到今日,哈瓦那街頭還是傳唱著俱樂部樂團老歌手們的不朽歌曲。
但要找出最能代表昔日哈瓦那的繁華,就非 Tropicana 歌舞團莫屬了。
這個在哈瓦那近郊的歌舞團,成立於 1939 年,白天是茂密充滿垂吊綠意的熱帶花園,夜晚一變充滿了衣香鬢影貴客與美好身段歌舞女郎,是當時最熱鬧的歌舞廳。與 Tropicana 競爭的另一大歌舞團是國家大飯店賭場(Hotel Nacional de Cuba)的歌舞團,飯店白天供客人賭博,夜晚笙歌不斷。
Tropicana 的歌舞團當時屬於黑手黨 Trafficante 旗下,世界馳名,不可一世。
然而在極度奢華娛樂背後,掩蓋的是政府的極度腐敗,與市井小民的極度貧困。在 1959 年的社會革命之前,Tropicana 就被共產游擊隊的炸彈攻擊,在卡斯楚掌管古巴之後,昔日呼風喚雨的黑手黨們紛紛下獄死亡。
歷史的舞台上,政治人物如同過客來來去去。
古巴的舞蹈,卻一直留下來了。
昔日繁華的 Tropicana 持續經營到現在,在 1990 年代古巴經濟危機之後重新開放觀光,歌舞廳更是充滿了世界各國慕名而來的觀眾們。在星光與茂密熱帶枝葉下的舞廳,頭頂著繁複裝飾的非洲舞孃們,以傳統熱舞節奏瘋狂搖擺臀部,或隨著拉丁音樂踩著輕快舞步,身著閃閃發亮晚禮服的歌手們,則以渾厚歌聲唱著熱情歌曲,讓人不禁遙想昔日古巴的繁華時光。
曲終人散,在日出之前,哈瓦那又逐漸恢復寧靜。古董計程車的車燈熄滅,熱舞汗溼的旅人們也回到旅館的香甜夢鄉。
然而這時,哈瓦那海邊(Malecón)仍有許多當地人在隄防上漫步,情侶在夜色中懷抱著對方,彷彿捨不得在日出時跟著死寂的哈瓦那一起睡去。
太陽就快要出來了,昔日繁華的哈瓦那即將睡去,回到共產統治死氣沈沈的頹圮破敗城市。
什麼時候,這個城市才能真正醒過來呢?
在晨光出現前急馳的車子裡,我不禁這樣想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