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里,每一位商場成功人士,往往有至少一則白手起家的傳說;如果你實在是太有錢,還得額外加場,從耕地里挖到黃金,到夢裡遇到神明,類似的故事時至今日仍在不停上演,若回到 100 年前的海外華人社會,懷著淘金夢的移民,或許更需要這些傳奇故事以說服自己:「不是我的能力不如人,而是運氣沒他好!」、「只要我繼續努力,總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一樣交好運!」
而一個能引人入勝的市井傳說,必然是虛實難分,真亦假時假亦真,才有令人信服神往的魅力。
故事,還得從阿福說起。
1854 年,少年阿福從廣東台山初到南洋,在新加坡落腳,當起木匠學徒。十年後,學徒已蛻變成建築承包商,負責承建當時柔佛(Johore)的實際統治者、天猛公阿布峇卡(Temenggong Abu Bakar)在依斯干達布特里(Iskandar Putri)的大王宮(Istana Besar)。1866 年,大王宮落成,依斯干達布特里也正式易名「新柔佛」(Johor Bahru)。這個華人稱作「新山」的新商埠,成為柔佛天猛公王朝的行政中心。
此後,建築商阿福除了在新加坡繼續他的生意,也在柔佛這塊新天地站穩陣腳。他陸續承建的柔佛政府公共工程項目,包括新山監獄(1882 年)、國務大臣官邸(1883 年)以及沿岸長堤等等。與此同時,阿福也投入了當時柔佛境內最夯的胡椒甘蜜種植業。
1892 年,建築商+甘蜜園主阿福,又獲得柔佛政府授予的 99 年專營權,得以在新山的紗玉河(Sungai Segget)以東興建街屋,并享有該區域內的經營鴉片、酒類和賭場的特權。由於當時英殖民政府在新加坡實施禁賭,中外賭客都湧到對岸的新山大殺四方,瞬間就帶旺了這片原本只是沼澤地的「阿福村」(Kampung Ah Fook)。直至今日,四條以他及三位兒子(兆楠、兆焜、兆鎮)的名字命名的街道,仍縱橫在新山鬧市里,映照著這段歷史。
1903 年,建築商+甘蜜園主+娛樂城大亨阿福,聯合當時新馬一帶的粵籍富商,合資創辦了新加坡廣益銀行(Kwong Yik Bank),為新馬史上第一間華資銀行。1905 年助資創辦新加坡廣肇學堂(後來的養正學校),1910 年倡辦新加坡廣惠肇方便留醫院和碧山亭義山;在故鄉,他捐建學校和義塚,又投資潮汕鐵路(1906 年);1918 年患流感去世前,家財萬貫、子孫滿堂的阿福既領有柔佛王冠丞官勳位(Setia Mahkota Johor),也是新加坡太平局紳(Justice of Peace),捐有前清同知銜賜花翎.....
從木匠阿福到富商黃亞福(Wong Ah Fook),不傳奇才怪,但如果僅僅用「勤奮」、「聰明」、「積極」、「上進」等公民課本中心德目來解釋,又難免太平淡...
這時候,鄉民移民所期待的劇情超展開,就會不知不覺流傳于坊間,再悄悄溜進我們的歷史文獻裡...
梁紹文,廣東台山人,1920 年乘船到南洋遊歷,所見所聞寫作《南洋旅行漫記》。其中記載了一則題為《馬來嬌與黃阿福》的故事:
簡而言之:新加坡有個廣東小姐人稱「馬來嬌」,被「馬來王」納為妃;後來阿福承包柔佛政府工程,在宮中遇見馬來嬌,敘起鄉情,乾脆結拜為兄妹,從此獲得宮中奧援,搞到了 60 年專利權。之後阿福想,怎樣賺錢比較快?於是找了一班同鄉來集資蓋賭城,結果生意大好,「不數年間,已富有千萬了」...
哇塞,如此膻腥的肥皂劇情,梁紹文不止寫了出來,還非常賣座:此書 1924 年出版后,接著又在 1933 年再版,1941 三版......
1926 年,在廣東陳炯明失勢后,暫時「閑賦」的黃強將軍選擇下南洋,汽車環馬來半島 30 天,之後寫了《馬來鴻雪錄》(1928 年出版,1930 年再版),裡頭也有一章名為《柔佛王妃與粵商黃福之故事》:
比起梁版「馬來嬌」的膻腥,黃的故事就像是青少年適讀版,少了嫖賭成分,主角很明確,就是木匠黃福和王妃亞嬌,其餘故事主線大致相同...
BUT!(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 BUT!)
1929 年,溫雄飛出版了他那本日後成為東南亞華人研究學生指定參考書目的《南洋華僑通史》。據說這是他從 1926 到 28 年,在新加坡圖書館里苦耗三年的精華。想當然,這本書也為我們的阿福立了傳:
簡而言之:阿福在新加坡當木匠打工,結果老闆回國給他當上店長,之後有一天,一位廣東小姐看阿福一副好人臉,跑去問阿福:葛格偶應不應該和殿下在一起涅?而阿福回了她一個大大力的贊!結果有情人終成眷屬,阿福也從此得到宮中奧援 blablabla......
溫這擊再見全壘打,一下子就把「粵女入宮」的桃色因果鏈給打通!一下子「固稔君誠篤」,一下子又「君力贊之」,實在讓人很懷疑阿福你怎麼和阿嬌一副過從甚密的樣子!
(幸好同為台山老鄉的溫老師,在末段以「無女色之好、服玩之娛」,稍稍替阿福挽回了節操...)
BUT!(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 BUT!)
歷史上,真的有「馬來嬌」這號人物嗎?
答案可以很簡單:有。
因為她,就是與五星物語無關的法蒂瑪蘇丹后(Sultanah Fatimah)。
官方上,雖然沒有主動承認法蒂瑪蘇丹后是否是廣東女子黃亞嬌,但這種等號關係已經在近年眾多民間和半官方出版物中被默認(包括上述黃亞福孫女的祖父傳記)。
法蒂瑪是柔佛蘇丹阿布峇卡的第三位夫人,1885 年入宮,1886 年晉封蘇丹后,據說蘇丹在國策方面常常征詢她的意見;1887年將柔佛北部重鎮麻坡(Muar)改名「大妃城」(Bandar Maharani),以示對法蒂瑪的恩寵。可惜法蒂瑪紅顏薄命,竟在 1891 年香消玉殞......
慢著!阿嬌 1885 年才入宮,但阿福在那時候已經把柔佛該承包的政府工程都差不多幹完啦!怎麼還會有「阿嬌宮內奧援」的戲份叻?
再說,阿福 1892 年獲得新山市區專營權,而阿嬌 1891 年就崩駕了,又該如何去和蘇丹關說叻?
BUT!(人生最厲害就....啊你到底煩不煩?)
就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樣,你要說阿福憑自己的誠實和智慧,取得民間和宮廷的信任,進而承包各項工程和墾殖,為柔佛政府提供稅入,成功名利雙收,這樣的故事,當然說得通。
但如果換一個說法,在裡面加入一點游龍戲鳳、一點武媚娘、一點賭城風雲的元素,是不是會顯得更精彩,讓鄉民聽得更入神,讓街坊說得更投入,讓路過的文人騷客更樂意寫入遊記?
Now,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