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伊斯蘭墓地與華人油紙傘──墳墓裡的東南亞故事之馬來西亞篇

2015-01-28

馬來西亞是一個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家,在國內政治的族群思維範疇裡,凡是馬來族 (Malays)就必然是穆斯林,也只有穆斯林才有資格被接納為享有憲法特權保障的土著(Bumiputras)。但這並不是說,只要是信仰伊斯蘭的國民就自動轉換身份為土著,更重要的條件是必須與馬來族通婚,下一代才能順理成章,生為一名具備土著身份的馬來穆斯林。


當代政治的語境將「伊斯蘭」和「馬來族」進行了提煉和再詮釋,但這樣的國族建構過程,實際上簡化了這個政治定義裡的「馬來族」。其實,「馬來族」包含了文化和人種都各異的「爪哇人」(Javanese)、「武吉斯人」(Bugis)、「米南加保人」 (Minangkabaus)等等。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經歷過「前伊斯蘭時期」(Pre-Islamic Era),為這裡留下多元文化交匯的痕跡。


但多元文化的交流,真的僅止於所謂的「前伊斯蘭時代」?族群政治話語下的信仰與民俗,是否真的是相互隔絕的鐵屋?


前陣子到峇株吧轄 (Batu Pahat,馬來西亞柔佛州的中部縣市)找朋友,結果因為一句「你對馬來古墓有沒有興趣」,被活生生「誘拐」到市郊的一座小山丘。登上丘頂,果然見到不少看似年代久遠的墓石(Batu Nisan)散布在荒草叢間。 Batu Nisan 是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的文化舶來品,但在古時石材昂貴,除了貴族或富人外,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這些雕琢過的墓石的。


P1090150

除了這些四散的墓石外,山頂上還有一座用灰磚砌成的小屋,朋友說,他最好奇的東西就在裡面……


P1090163

原來在小磚屋裡,是一座呈現穆斯林樣式的墳墓;墓石蓋上黃布,說明墓主至少被打理墓地的人視為王公貴族。


P1090158

剛好山丘上就有一戶馬來人家可以登門拜訪,年逾 50 的女主人告訴我們,這座山丘名叫 Bukit Juragan ,他們家世居此處已有幾代人歲月。


所謂 Bukit ,即山丘;而 Juragan ,則有船長、船主、商人,甚至地方頭人之意;至於屋旁的這座墳墓,則是他們的祖先( A'tok ,即 Datuk ,祖父或男性祖先之意)—— Juragan Budiman ——長眠之處。


Budiman (智者)一詞,其實如同許多馬來詞彙一樣,源於印度,詞根 Budi 即 Bhoddhi ,菩提是也。


問到是誰蓋起這座小磚屋的,女主人說那是數年前一位印度人向 A'tok 許願後,如願以償,出資還願的結果。說起 A'tok 的靈驗,女主人興致勃勃,表示雖然 A'tok 是他們當地人的祖先和守護者,但外來人也可以向其許願。而她本身也會向 A’tok 祈求小孩子健康聽話。


聽到這裡,我才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非常在地的聖跡信仰(Datuk Keramat Worship)的故事。 Juragan Budiman 崇拜的背後,可能是前伊斯蘭時期的祖先崇拜,可能是伊斯蘭蘇菲教派(Sufism)的聖賢崇拜,可能是古代移民歷史記憶的片段,最後,也可能是上述三者的綜合產物。


回歸地方傳說:一種說法認為這座山丘本來是島嶼(Pulau),由來自滿者伯夷 ( Majapahit,以東爪哇為中心的十四世紀東南亞強國)的有力人士——即 Juragan Budiman ——管轄,是當時一個重要的商業據點。在山丘上發現的銅幣、珠寶首飾、刀劍殘片等,被視為佐證,甚至還謠傳在山丘底下有藏寶洞!(文章出處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這一帶原本隸屬島嶼酋長(Penghulu Pulau)的轄地,有一天,一艘商船在峇株吧轄河邊停泊,結果被酋長的兒子們砸沉(==),悲劇發生後不久,船主 (Juragan)也一命嗚呼。酋長將船主安葬在河灘邊的一座山丘上,即今天的 Bukit Juragan。(文章出處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馬來西亞華人崇拜拿督公:一種漢化的 Datuk Keramat 信仰?(圖像出處

好吧!如果說 Juragan Budiman 也不過、或許、可能、似乎、好像反映了非伊斯蘭文化和前伊斯蘭時期在地方歷史敘事中的兼容現象……


那以下這張圖片又要怎麼解釋呢?


DSC_0185

人在新山( Johor Bahru ,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首府)一處穆斯林墓地目睹此景,以我對穆斯林喪葬禮俗的淺薄認知和成見,唐傘(油紙傘)在穆斯林墓地裡,無論如何都是唐突的存在。


碰巧墓旁坐著一對馬來夫妻在念經,我既想下車借問,又唯恐冒犯,駕著車子兜了三圈,才鼓起勇氣,碰巧夫妻誦經也差不多結束了,我立刻硬著頭皮...


DSC_0189

其實根本就不需要硬什麼頭皮,因為大叔和大嬸都非常和藹可親,他們遵循本地穆斯林的習俗:齋戒月到墓地給自己的親人(母親)誦經,類似於華人的清明掃墓。我問他們關於這座唐傘墳墓的事情,頭戴哈芝帽(去過麥加朝聖的男穆斯林穿戴特征)的大叔曰:

 

他並不認識這座墳墓的主人,但顯然這是一座新下葬的墳墓,墓主是一名女性(因為那一區是女性專區),傘(馬來語: Payung )插在墓首(即亡者的頭側),據他所知,是女性穆斯林下葬才有的作法(他也指出,墓上撒了很多花瓣,也是女性墓的特徵。)而插傘的用意是避免亡者遭受陽光暴晒之苦,也可以通過種植其他闊葉植物來代替。
照片後方還有一把殘破的唐傘掛在樹上,可見我所觀察到的並非孤例。

關於哈芝的說法,我回家翻查手上寥寥無幾的參考資料,發現類似的說法其實有出現在伊斯蘭聖訓(Hadith)裡:

 

據伊本.阿巴斯傳述,先知經過兩座墳墓時說:「他倆確實正在受罰,但並非因犯大罪;其中一人隨地小便,另一人成天搬弄是非。」於是先知索取了一枝椰棗的綠葉,折成兩半後,在兩座墳墓上各插半枝,人們問:「先知,您為何要這麼做?」先知說:「希望他們倆所受的罪罰之苦,可在這兩根枝葉乾枯前稍有減緩。」
—— Hadith No.215, Vol.1 ; Sahih al-Bukhari , 218. 

因此,在伊斯蘭教義中,確實有「墓前插樹枝減輕亡者罪苦」的描述,問題是在比較崇尚「正統教義」的伊斯蘭社群中,墓葬儀式裡是不允許有唐傘這類「非伊斯蘭」陪葬品或裝飾物的,其中甚至有明文禁止擺放雨傘,如一段在馬來文網絡廣為流傳的經注曰:

 

“Berkata Imam al-Baghawi rahimahullah: Dilarang (diharamkan) dari
meletak payung di atas kubur, kerana Umar radhiallahu anhu setelah
melihat payung di atas kubur maka beliau menyuruh agar dibuang
payung tersebut dan berkata: Biarkanlah amalnya yangmemayungkannya.”
(大意為:伊瑪目巴哈維曰:禁止在墳墓上擺放傘物,因為哈里發奧馬爾在看到墳墓上的傘具,命將之摘去,并曰:任憑奢望,終不得償。)

但值得注意是,伊瑪目巴哈維(Imam al-Baghawi)本身是公元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初波斯的伊斯蘭法理學家,屬於遜尼(Sunni)派的沙非儀(Shafi'i)教法學派,而在馬來西亞,此學派即被官方奉為正朔。


payung
固定在穆斯林新墳前的雨傘(圖像出處

既如前面說的聖跡崇拜一樣,馬來西亞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不少「非伊斯蘭」的特徵。在墳墓擺上雨傘的做法,既體現了某種「非伊斯蘭」信仰的遺留(例如馬來半島一些原住民族群,就相信亡靈會受乾渴之苦,因此要在墓地上灑水或獻供清水),一定程度上又符合伊斯蘭聖訓裡所述先知「折枝遮墓」的邏輯。


富麗堂皇、美輪美奐有加蓋的柔佛蘇丹陵墓(Makam Mahmoodiah, ca 1910, 圖像出處

但是,即便墓傘或許是某一派伊斯蘭教義的作法,但為什麼在傘具方面,竟會選擇「唐傘」呢?要知道,在今天的馬來西亞,日常生活中已經幾乎不再看到油紙傘的蹤影,唯一的用途就是傳統殯葬儀式的儀式道具。李永球先生在其田野筆記中,就收錄了雨傘(唐傘)在華人傳統喪禮里的“防雷”用途:
 

防雷之說,乃北馬華人喪俗在人死後,會撐一把雨傘遮蓋尸體,以避免下雨打雷時,尸體被雷打到而腹肚破裂。即使入殮後,也得在棺材上撐傘遮蓋尸體。無獨有偶,北馬的馬來同胞也有此俗,說法與華人一樣。到底是誰吸收誰的習俗?尚有待更多的證據來考證。個人的推測,應該是由福建人傳播給馬來同胞。
 ——李永球,《驚貓與防雷》,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 16/7/2006 。(文章出處

李氏的推論或許仍屬言之過早,但是,作為華人喪禮道具的唐傘,確實被一些馬來穆斯林用作遮墓的 Payung。在「哪一種傘具適用於墳墓」的問題上,雖然帆布洋傘和闊葉植物也無不可以,但華人葬儀裡的唐傘,作為某種可兼容的文化符號,被借用到了一些馬來穆斯林的葬儀里,說明跨族群與族群內的文化交流,並非僅止於遙遠的歷史話語權爭鬥中;在人煙罕至的墓地里,在最嚴肅的死亡儀式中,反而能見到這片季風交匯的土地上,歷史敘事與民俗信仰源遠流長,且持續不斷的多元融合魅力。


==============================


2015 年 2 月 24 日更正:

1. 感謝讀者指正,本文裡「只有穆斯林才有資格被接納為享有憲法特權保障的土著」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無論在西馬和東馬,原住民(Orang Asli / Indigenious Native)都享有土著身份而無需改信伊斯蘭教;此外,馬六甲土生葡人(Melaccan Portugese)和馬來半島北部的土生暹裔(Malaysian Siamese)等族群,在法律上也被視為土著。


2. 一般而言,穆斯林對墓石(Batu Nisan)的觀點,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深淺而定,有些拒絕為亡者豎立耐久的墳墓標記,有些則恰恰相反。例如影響馬來半島穆斯林墓葬文化深遠的「亞齊石」(Batu Acheh),就是雕刻繽紛美麗的穆斯林墓石,歷史上深受馬來王室貴族的喜愛。


文章資訊
作者 Tapir
刊登日期 2015-01-28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