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枝萬(1923-2018)
臺灣民俗學學者,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臺灣民間信仰論集》、《中國民間信仰論集》、《臺灣中部碑文集成》,有臺灣民俗學奠基之父美稱。
「前人做過的事,後人若想接續,即表示前人的努力有了回應。」──劉枝萬、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合著,《劉枝萬先生訪談論:學海悠遊》(臺北:國史館,2008)。
二、林繼文(1964-2018)
臺灣政治學者,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前所長。合著《政治學的回顧與前瞻》、《權力在哪裡?從多個角度看半總統制》,長期關心臺灣選舉制度對政治之影響。
「學術工作是馬拉松賽跑,需要耐力和信心,而且大部分時間是一個人在跑。但我們很難向年輕學者說:『跑慢一點,以後路還很長。』」──林繼文(2010),〈學者之路〉,《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臺北:科技部,2010),第 11 卷第 4 期:頁 21-26。
三、蔣永敬(1922-2018)
民國與中國近現代史學者,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著有《胡漢民先生年譜稿》、《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國民黨興衰史》,《多難興邦》等書。
「這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複雜的時代。故國變客地,一切我無有。江山雖美好,可惜非我留。」──蔣永敬,《九五獨白:一位民國史學者的自述》(臺北:新銳文創,2017)。
四、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1916-2018)
英裔美籍猶太歷史學者、中東史權威,普林斯頓大學近東研究基金會榮譽教授。著有《中東:自基督教興起至二十世紀末》、《現代土耳其的興起》。
五、韋政通(1927-2018)
思想史學者。「澄社」發發起人,著有《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辭典》。
「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不只是徒具民主的政治形式,最重要的,它必須從全民的民主性格中反映,這些性格包括思想與行動的自主、獨立和自由,而且習慣於尊重個性、容忍異見。」──韋政通,《異端的勇氣:韋政通的一生》,臺北:水牛書店,2018。
六、沈君山(1932-2018)
物理學家,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著有《天文新語》、《天文漫說》。
「莫因身在最高層,遂叫浮雲遮望眼」──沈君山(2001)。
七、胡佛(1932-2018)
政治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澄社」發起人,民主四君子,台灣民主化重要推手。
「愛國的自由主義大師」──胡佛院士紀念網站
八、張俊彥(1937-2018)
半導體學者。交通大學前校長,首位臺灣臺灣本土工學博士。促成新竹的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National Nano Device Laboratories,簡稱 NDL)之成立。
「探討宇宙真理、發掘人生真諦、歸納與演繹並重的思維、知識紮根、育重於教、以學生為本,發展創新、開放、自由的全人教育。」──張俊彥。
九、方聞(1930-2018)
中國藝術史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
十、林瑞明(1950-2018)
臺灣文學館首任館長,成大歷史系退休教授。編有《賴和全集》、著有《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
「表裡如一的真學者真詩人」──廖振富曾這樣稱讚林瑞明。
十一、胡家瑜
曾任臺大人類系主任。著有《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 》、《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 》。
「這批蒐藏品將近八十多年的時間,一直都是在人類學系的師生,共同努力分擔這個責任,一起分享這個驕傲。我們盡力地做好收藏、研究、維護、保存,跟展示應用的這個工作。從日本時代一直到陳奇祿老師、宋文薰老師,一直到我們這一代,其實我們大概都在這個接力賽跑裡面,跑了屬於我們自己的這一棒。」──胡家瑜老師於臺大人類學博物館開幕之致詞。
十二、下村脩(1928-2018)
海洋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發現水母發光的物質——綠色螢光蛋白與水母素。
「身為一個研究者,我常被別人說很擅長做實驗。甚至也有「擁有神之手的研究者」這類將我神格化的描述。但事實上,我實在是笨手笨腳,並不那麼擅長做實驗的呢,而且還很常失敗。不過,我並不會輕易放棄。」——下村脩(2009)
十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2018)
物理學家,劍橋大學理論宇宙學中心,作家。著有《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果殼中的宇宙》、霍金宇宙論,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徹底瞭解宇宙,為什麼它是現在這樣,以及宇宙到底為什麼存在。」──霍金,摘自博斯洛《霍金的宇宙新論》(美國:牛頓,1985)
十四、饒宗頤(1917-2018)
國(華)學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暨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著有《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甲骨文通檢》、、《敦煌白畫》、《敦煌書法叢刊》、《老子想爾注》、《梵學集》、《詞籍考》、《楚帛書》等。漢學儒蓮獎得主。與季羨林合稱「南饒北季」、與錢鍾書合稱「南饒北錢」。
「做學術的人,應養成一種孤獨感,因為不孤獨的話,時間便不夠用,無法集中精力做事。我一定要孤獨,若心不能安靜,如何唸書?」──饒宗頤。
十五、海登·懷特(Hayden White)(1928-2018)
歷史哲學思想家,聖塔克魯茲加利福尼亞大學意識歷史學系榮譽教授。著有《歷史的負擔》(The Burden of History)、《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等書。
「歷史是一門科學,當研究者開始敘事,它成爲藝術。」──海登.懷特
十六、謝和耐(Jacques Gernet)(1921-2018)
漢學家,歷史學家。法蘭西學院名學院名譽教授。著有《中國社會史》、《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中國與基督敎: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
「我的觀點是社會組織、政治體系、思想、行為、傳統,尤其是作為這一整體的主要要素的宗教形式,所有這一切構成一體,所有這些方面應該予以考慮。」──謝和耐
十七、楊國樞(1932-2018)
華人本土心理學一代宗師,中研院前副院長,臺大心理系退休教授。「澄社」創社社長、1993 年創立《本土心理學研究》;著有《臺灣的社會問題》、《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華人本土心理學與華人本土契合性》上、下。
「假如我們全盤接受西方心理學的思維,等於失去判斷力與自信心,因此「反省」與「創新」非常重要!所謂本土心理學,中國人的也好、華人的也好,在名稱上並不重要,要發展本土心理學,就要找到自己的特點。」──楊國樞,《臺大心理季報》(臺北:臺大心理系,2012)。
十八、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1932-2018)
法國文化理論家。著有《速度與政治》、《戰爭與電影》,專注於競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