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禍福相倚的「荷蘭病」:高福利國家背後的陰影

2025-06-30
(Source:pexels

近幾年,時不時會看到中央銀行、主計處或經濟部的官員回應民間質疑,表示臺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並未呈現「荷蘭病」現象,也沒有罹患「荷蘭病」的疑慮。收看新聞報導的當下,你是否曾疑惑:欸,這個「荷蘭病」是什麼?為什麼以荷蘭為名呢?

查閱資料以後,我發現坊間已有不少解釋「荷蘭病」定義與由來的文章。不過,卻很少有人能告訴我們,得了此病的荷蘭,是如何痊癒的。這篇文章首先將分享荷蘭自 20 世紀以來,究竟如何得到「荷蘭病」,以及包含哪些症狀。接著,我會討論當時的荷蘭政府開出哪些藥方,民間又如何配合,才逐漸擺脫「荷蘭病」的問題,甚至達成21世紀前後的「荷蘭奇蹟」。
 

荷蘭病的背景之一:邁向福利國家之路而種下的病因

在二戰以前,荷蘭還稱不上所謂的「福利國家」。直到 1947 年,由社會福利部部長威廉.德雷斯(Willem Drees)推行給 65 歲以上國民的國家養老津貼,被視為荷蘭朝向現代福利國家的第一步。往後有好一段時間,民眾都還稱呼這位老部長為「老爹德雷斯」(Vadertje Drees),以感念他的貢獻。

踏出邁向福利國家的第一步後,荷蘭持續在隨後幾年通過相關立法。例如:1949 年規劃失業救助保險制度,1956 年的《老人年金法》(Old-age Pension Act, AOW),1959 年的《寡婦與孤兒法》(Widows and Orphans Law),1962 年,正式將提供給雇員的孩童補貼合法化,1964 年引進就業人士強制的醫療保險制度,以及 1967 年,確立主要的醫療保險制度;1976 年,更正式通過立法,將提供給身心障礙人士的基本方案納入體制(且所謂身心障礙或失能的定義,不只涵蓋生理,也包括因工作壓力產生的心理疾病等等)。這項舉措被視為荷蘭作為福利國家的最後一塊拼圖,且提供的津貼額度為上一份工資的 80%,可說相當優渥。

同時,為了解決戰後以來高失業率的問題,荷蘭政府藉由工資的導引政策,技性地壓低勞工薪資的漲幅,以使雇主能雇用更多人。這個政策不僅大幅降低失業率,對 1950 至 1960 年代荷蘭戰後經濟的復甦貢獻極大。一批從土耳其與摩洛哥等國家前來的勞動人口,則被以「外籍勞工」之名義雇用,從事許多社會底層的工作,可見此時期的經濟成長需求相當高。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納粹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占領,荷蘭婦女並不像美國或英國的女性一樣,會待在工廠支持戰時生產。影響所及,荷蘭戰後的婦女就業率,幾乎是歐洲國家中最低的。甚者,婚姻也常意味著工作合約的終止。直到 1973 年,荷蘭才通過一項立法案,禁止雇主以婚姻或懷孕之理由解雇婦女。於是,不過 20 年光景,荷蘭的社會福利體系,就從原先不起眼的小國,擠進「福利國家」大國之列。像是在 1953 年,荷蘭社會保險支付只占國民淨收入(net national income, NNI)的 5%。而 1960 到 70 年代採行相關政策以來,社會保險支付持續增加,在 1970 年已占了國民淨收入的 15%,更在 1983 年來到 24%的高峰。

不過,前述荷蘭社福體系的政策方案,都是在經濟成長,以及就業率不低的年代中逐步引進的。因此,社會上僅有相對較少數的人需要請領保險金或津貼。然而,全世界在 1973 年經歷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荷蘭國內經濟成長趨緩,失業率逐漸增加,越來越多民眾需要仰賴相關社福體系支持,飛漲的津貼申請人數和支付金額,衝擊到建置不久的社福體系。尷尬的是,雖然荷蘭政府需要越來越多稅收,來提供他們原先承諾給予民眾的津貼,但直到 1970 年代以前,荷蘭的稅收制度,並未實質跟隨社會保險費用的利率而改變,也種下往後荷蘭病的因子。
 


荷蘭病的背景之二:大量出口天然氣導致國內產業退化、產品出口量下跌

1959 年,北海豐富蘊藏的天然氣被探勘小組發現後,荷蘭政府開始大力推展天然氣相關事業。這些從北海開採出來的天然氣不僅投入能源部門,也大幅出口。往後幾年間,特別是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不久,荷蘭藉由輸出大量天然氣,配合高漲的能源價格,在國際貿易出現順差(即荷蘭的出口貨物與金額總量,大於進口的貨物與金額總量),荷盾(Dutch Guilder)匯率上升,所得提高帶動社福體系的建置更完善,國內經濟也一片看好。

然而,當荷蘭將焦點放在如日中天的天然氣事業時,其他部門的發展,特別是原先荷蘭立足的農業與工業,便受到嚴重排擠。由於勞動者薪資增加,使得生產成品升高,導致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滑。

短短數年間,荷蘭就面臨通貨膨脹、製成品出口量暴跌、失業率上升、政府社福與財政負擔加重等問題。如此困境,讓荷蘭耗費好一番功夫,才使產業結構回到常軌,並讓經濟表現復甦。

1977 年 11 月 26 日出刊《經濟學人》(Economist),首度將荷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稱為「荷蘭病」(Dutch Disease)。兩位經濟學家 W. Max Corden 和 J. Peter Neary,也在 1982 年提出「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經濟學模型,用以稱呼一個國家因出口自然資源,隨後導致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
 

荷蘭病症狀:失業人口與社福支出大幅增加+過度仰賴出口天然氣所得+政府大幅舉債

若要列舉荷蘭病的病癥,我會歸納為:失業人口與社福支出大幅增加,過度仰賴出口天然氣所得,以及政府大幅舉債。首先,從 1970 年代初期開始,荷蘭失業人口已略微上升,1970 年代末期,大約 30 萬人失業,到 1984 年前後的高峰時,失業人口已超過 80 萬人,失業率已超過 10%。如此高失業率,也嚴重影響到政府從就業人口獲得之社福保險收益,以及支付給失業人口之保險金之間的平衡。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初期,荷蘭政府總支出遽增,且增加的支出中,有相當高的比率,流向超出預期許多的社會保險支出。在扣除政府稅收和保費等收入以後,政府還必須透過其他非稅收的管道,才能弭平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距。

其中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販賣荷蘭北方發現的天然氣。政府也將這些出口天然氣所得,挹注在社會福利方面的基金。然而,此舉雖然能在短期間填補社福支出的缺口,但由於未能實際投入經濟建設的改善,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更何況,自然資源也將有枯竭的一天。

荷蘭政府第二個主要收入的來源是舉債。因為政府各類收入,包括販賣天然氣所得,不見得總是能與支出打平,政府因而被迫去借錢。

不過十年之間,荷蘭國家貸款從 1982 年的 6,800 億左右,飆升到 1991 年的 1 兆 5,400 億。這個數據占國家收入的比率,也從原先的 43.8%來到 71.0%。同一時期,用以支付債務利息的錢,從荷蘭國民生產總值(GDP)的 2%上升到將近 6%。這個數據遠高於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 EC)中,前五大國家的平均。

於是,為了社會福利支出而負債太多的現象,成為當時荷蘭政治的焦點。畢竟,政府總不能永無止境地借錢,來填補會持續的社會福利支出。這個現象也成為「荷蘭病」的重要病癥。

另一個延伸的問題,是當荷蘭私部門為了負擔勞工保險的成本,得增加約 45%支出時,企業只好提高出口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來因應,但如此也使得荷蘭企業較難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公司競爭。

荷蘭在二戰以後,只花了約 20 年光陰,便將整個福利國家體系建造起來。但在那之後的 20 年,政府與社福體系的負擔不斷加重,又缺乏足夠收入來彌補。即便短期內可以靠出口自然資源(天然氣)和舉債來增加財政收入,卻不是個長遠之計。從 1970 年代開始,眾多內外因素導致的問題,開始困擾著荷蘭全國。1982 年 11 月起擔任荷蘭首相的魯德.魯伯斯(Ruud Lubbers),更曾在奈梅亨大學(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的一場演講中,表示「荷蘭生病了」。
 

本文摘錄自《荷以永續:荷蘭的創新之路》(前衛出版),標題由故事Storystudio編輯部調整。
荷以永續:荷蘭的創新之路
|This is so Dutch|
  ■創立於2011年的荷蘭冬天,現今臺灣介紹、討論荷蘭最重要的平臺【荷事生非】,全新作品
  ■專注在「轉型」、「社會」、「環境永續」三大面向
  ■陳欣新.Ying C. 陳穎.Olivia 董芸安-專文推薦

  荷蘭,和你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跟著荷事生非,穿梭低地國的過去,來到現在,迎向未來,
  讓我們看他們的歷經的變遷和轉型,如何創新.怎樣永續!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很常以一雙充滿美好想像的眼睛,看到世界(特別是歐美)各國令人讚賞的一面。不過,除了自由、寬容與商業創新等一眾美好詞彙,荷蘭更深層的社會面貌究竟是如何呢?

  從近千篇文章精選,最核心關鍵的22篇好文。
  分別就轉型.社會.環境永續三個面向,討論荷蘭的光明與陰暗,荷蘭的職場、對待多元性別或許沒有比較平等,對待職業婦女也有自己的問題。打醒你對「荷蘭的月亮比較圓」的美好憧憬後,本書收錄一個較少被媒體報導的話題──荷蘭人深入骨子裡的運動文化。如果你好奇荷蘭人除了騎自行車還擅長什麼運動、他們瘋哪些運動賽事,以及在哪些運動賽場上表現亮眼,請看書中詳細的整理。

  在荷蘭,環境永續理念已深植於社會各個層面,成為國家政策和日常生活的核心思維。我們將從多角度探索荷蘭如何體現永續發展,包含循環經濟的推動、與自然共存的空間型態,以及因應氣候變遷的能源轉型策略。

  首先,荷蘭是全球最早將循環經濟納入政策規劃與實踐的國家之一,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完全的循環經濟。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荷蘭政府發布了2023~2030年的國家循環經濟計畫。我們也將看到荷蘭與自然共存的傳統與創新:自古以來創造許多獨特的空間型態,像是風車和水上住宅。早在15世紀,荷蘭人就利用風車調節水位,擴大土地面積以進行農業活動和定居;荷蘭風車不僅是排水工具,更是輔助農業和工業生產的重要設施。

  在能源轉型方面,荷蘭政府於2017至2018年間啟動了大規模的能源改革,並且訂定至2030年的離岸風電路徑規劃。荷蘭的能源政策變革不僅是出於氣候目標的考量,還考慮到經濟效益和長期投資的穩定性。期待讀者們閱讀後,對永續發展的實踐能獲得更多新的思路與啟發!

  本書描繪了荷蘭人與荷蘭社會如何順應自然環境變化,以及歷經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層面的變遷。荷蘭不僅從過去到現在充滿了轉型和改變,從現在到未來也持續在轉變。在轉型過程中,荷蘭人如何展現社會與環境永續的創新。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25-06-30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