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描述桃竹苗地區客家人的居住型態,總會描述為居住於山城,山與客家人似乎有著緊密的關係。然而在南臺灣與東臺灣客家庄,實際上則是另一種型態,我們會稱之為平原客家以及後山客庄。
南臺灣的客庄,主要指稱居住於「六堆」一帶的客家人,分佈於荖濃溪、番仔寮溪、隘寮溪、東港溪、萬巒溪、林邊溪的沖積平原上,也是臺灣較早形成客庄聚落的地方;至於東臺灣的客家聚落,雖然與晚清開山撫番政策有所關係,但主要還是會從日本時代講起。
因應著不同環境的影響,深根於客庄的客家餐廳們所炒製出來的客家小炒,多少帶有些他們獨自的特色。這些特色讓客家小炒變成是哪種樣態的美味呢?從中又能傳達出哪些客家精神呢?就讓我們從客庄歷史開始說起,進一步走訪有著各式風味的在地客家小炒。
六堆客家庄與後山客庄的成形
所謂六堆,是座落於跨越高雄、屏東的客家聚落群,由北至南則分別為美濃一帶的右堆、長治與麟洛一帶的前堆、內埔一帶的後堆、萬巒與四溝水、五溝水等地的先鋒堆、竹田一帶的中堆、以及佳冬與新埤一帶的左堆。六堆的各個聚落,主要都分布於溪流的沖積平原上,也造就這裡從早年至今,仍是以農作為主要產業。
所謂濫濫庄,即是現在萬丹鄉與竹田鄉西勢之間的濫庄,以此為中心,移民們逐漸向如今六堆各庄遷徙開墾,而形成了我們所知的六堆各客家庄的雛形。1683 年清朝施琅將軍平台之後,1688 年清軍續遣部隊中,有一部分蕉嶺及梅縣出身的士兵,由安平登陸,不久屯田於台南東門,後來轉到阿公店(岡山),1692 年解隊後,被政府安置於萬丹鄉濫濫庄從事墾荒。⋯⋯全係客家人,後來又回去原鄉邀集墾民,大家在此住了六、七年,才分別到現在的六堆各地。
—《六堆客家鄉土誌》
1721 年(康熙 60 年),先是杜君英等人不滿地方官府起事,接著朱一貴等人則在內門啟示,雙方最終合作,勢力遍及內門、田寮、岡山一帶,甚至打下鳳山縣城、打入臺南府城,朱一貴更於台南大天后宮登基,被擁立為中興王,中部方面亦有人響應,打下諸羅縣治,霎時間清代臺灣重要據點皆為朱一貴等人勢力所佔據。
此時,朱一貴勢力威脅著濫濫庄,濫濫庄派人前往六堆各庄呼救,同時間朱一貴勢力也威脅六堆各庄,在不願同流也不願直接抵抗勢頭正旺的朱一貴勢力,左右兩難的情況下,各庄代表會商於內埔媽祖宮,在官軍已無力抵禦朱一貴勢力之下,各庄組織義勇民團,形成自我保衛之勢,除推舉各營的正副統領外,更推舉竹田鄉的李直三擔任六堆的大總理,並且安排巡查各營的部隊、看守糧倉運送糧餉的部隊,當各部隊安排就定,更驅逐了朱一貴勢力的威脅,李直三更豎起「協助政府」的大旗,與前來平定事件的清軍合作,將朱一貴勢力逐步掃除。
如此,經過朱一貴事件,透過各庄自組義勇的凝聚力與各庄之間的互助連結,形成了六堆的雛形。雖然朱一貴事件之後,仍有部分小型事件,但要說起六堆的正式成形,則非林爽文事件莫屬。
1787 年(乾隆 52 年),林爽文糾眾攻下彰化縣,同時北路響應者打下竹塹、南路則有鳳山縣的莊大田響應,一時間諸羅受到包圍,除了臺灣府、鹿港之外,全臺皆成為林爽文勢力的範圍。此時,南部莊大田派人要脅六堆各庄,刺激六堆各庄循朱一貴事件前例,組織義民軍,援助清軍圍剿林爽文勢力。事件之後,六堆(中、左、右、前、後、前敵)之名則正式列入官方文獻之中,也形成日後的文化交流、婚姻關係的共同體,具有強烈的地方認同意識。
至於花蓮與臺東的客庄,則以日治時期為客家人主要移居的時期。雖早先有客家移民沈私有、陳唐、羅江利等人翻山越嶺,到達璞石閣(今日的玉里)建立客人城(今日的源城里),之後,則因應開山撫番政策,陸續有北路移民落腳花蓮市、吉安鄉與壽豐鄉,中路移民則是翻山越嶺,落腳於玉里、富源,南路則是落腳卑南(今日的臺東市)等地,但是人數仍較少。進入日本時代,在製糖、製腦的需求下,分別從桃竹苗、東勢、高雄等地招募客家移民移入,自此花蓮、臺東逐漸形成客家聚落。
前往客家庄吃香噴噴的客家小炒
六堆的分布從沿山沖積平原到佳冬一帶觸及海濱,雖然各庄皆是沿著溪水而建立,卻仍各有特色,更不用說後山客庄,除了從原鄉帶入客家料理,更逐步建立起與在地的關係。其中,從家庭飯桌常見的家常料理逐步變成餐廳圓桌宴客料理的客家小炒,則更容易看到家常料理中的彈性,與餐廳料理中追求賓主盡歡的獨特性。但始終不變的,則是透過各種方式,對「香味」的追求,來滿足受眾的味蕾。其實,客家小炒被認知為是從祭祀時的三牲,在祭祀後為了便於保存與快速供食,而由家中掌廚者循著「傳統」烹飪而成,其中五花肉、魷魚、豆乾都有可能是客家祭祀中的三牲之一,以及其他賦有祝福意涵的芹菜、蒜苗、青蔥等,在掌廚者的巧手快炒與醬油增添鹹香下,完成了一道適合下飯「油、鹹、香」的客家小炒。不過,隨著客家小炒成為餐廳菜色,符合大眾口味追求香氣而減少油膩感,成為各家客家小炒所共同面臨的課題。


有趣的是,更有位於佳冬鄉的餐廳因為老闆娘善於烹調宮保雞丁,靈機一動將花生米加入客家小炒中,大獲顧客喜愛,成為了固定的烹飪方式。除此之外,可以看到一些餐廳會選擇增加紅蘿蔔絲或米酒等,來追求客家小炒中不同的香味,於此也可見客家小炒的靈活和彈性。
除了上述對香味的追求之外,在竹田鄉間小鎮的餐廳裡,老闆說著戰後從廣東來到臺灣的阿婆也一樣擅於各種客家菜,其中客家小炒則特別傳承阿婆的手法,一定會加入薑絲,除了爆香後呈現獨特的香氣外,薑絲的辣感也讓客家小炒擁有另一種味道,成為在地人喜愛的口味。
吃「在地」食物的味道
隨著少鹽少油成為近代人飲食的追求之外,如何讓客家小炒從家常的粗糙到餐廳的精緻,也是客家餐廳們經常思考的課題。在一片醬油色、蔥綠色的食材之中,點綴著紅辣椒,讓一道客家小炒多了更多的色彩。有著較高農牧業佔比的臺灣南部、東部,更容易取得在地新鮮的食材,進而將各種不同新鮮的蔬果入菜為客家小炒增添不一樣的變化。我們在許多餐廳聽見店家們會向附近的肉品市場購買現宰的豬肉,在臺東關山會尋求關山豬肉、在花蓮使用青農種的蔬菜、在甲仙用上小農釀造的客家醬油,甚至因為在附近的市場每天採買,因此使用的配菜品項,會隨著季節不同,例如採用當季鮮嫩的芹菜、蒜苗、青蔥或韭菜花等,大致上過年前至3月掛紙期間可以吃到品質好的蒜苗、芹菜。而韮菜花、蒜苔以 4 月為盛產期,南部青葱主要產季於 6 月至 11 月,因此有些店家會因應時令,調配辛香食材,創造出不同的食趣。

.jpg)
客家小炒美食地圖手冊——《小炒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