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匪徒、流氓還是運動人士?美國黑豹黨人與1970年代的臺灣

2019-11-27
收藏

 

這就是我開始寫作的原因,為了拯救我自己—《冰上靈魂》(埃爾德里奇.柯利佛,1968)

1968 年,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遭到暗殺,重挫了黑人民權運動。自 1965 年起,運動陣營已接連失去瑪律科姆.X(Malcolm X)與金恩博士兩位領頭人,而黑人在美國社會面臨的諸般困境,仍未獲太大程度的改善。


儘管政府已於 68 年簽署「民權法案」,以法令限制加諸黑人身上的暴行,但也同時賦予政府為平息「騷亂」、「內亂」而踰越法律責任之行為的正當性。顯然,自 60 年代初期,以「非暴力」、「不分種族」為口號展開的行動(如「大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儘管爭取到政府給予的白紙黑字和象徵性的投票權,仍無法扭轉黑人在美國社會遭致的歧視。於是,運動的口號逐漸從「非暴力」轉為「黑人權力」,它昂揚了黑人的種族和獨立意識,也激化了這場民權運動的力量–暴力–呼籲黑人以己身之力量,保衛與爭取權力和自由。[1]


就在金恩博士被暗殺的這年,一位曾經身陷囹圄的黑人,出版了一本書,《冰上靈魂》(Soul on Ice)。作者是埃爾德里奇.柯利佛(Eldridge Cleaver),當時他才 33 歲,已在牢獄度過十餘年頭。《冰上靈魂》是柯利佛的獄中憶述和雜記。他從自己犯罪和坐牢的經驗寫起,穿過這段回憶而開展出的觀察,則是環繞著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性別關係問題,乃至資本主義構築的社會階層和全球經濟、權力結構。


柯利佛的憶述與反省,赤裸裸表露出埋藏在他心裡,對於種族歧視的痛苦與憤怒。那恨,扭曲了柯利佛的心,讓他曾採取以「強暴白人女性」,來挑戰、顛覆白人的法律,進而報復那段白人亦曾此般對待黑人女性的歷史。然而,當他因這些罪行入獄後,對自己的暴行,柯利佛感到迷惘。他反省自己,是迷失於人性,而非白人的法律;他無法以任何理由合理化強暴的行為,因為這摧毀了他的尊嚴和脆弱的道德。柯利佛自陳,他開始寫作這一系列的文字,是為了拯救迷失的自己。此其後,他的文字便不再猶疑,轉而更堅定地書寫黑人遭遇的困境。


沒有大談殖民、性別和社會主義等理論思想,而是用非常直白、平實的文字,柯利佛深刻描寫了身處白人社會的黑人,在歧視與各種不平等的對待下,其心靈是受到怎樣的壓迫。這些壓力,是層疊交織在一起的。柯利佛在書中時常寫道「社會」、「系統」、「權力結構」(power structure),其反映的就是白人建築之政治、資本主義經濟架構,籠罩美國,甚至橫跨國境,將黑人框陷在一個僵固的殖民體制內,永難翻身。[2]


《冰上靈魂》寫出黑人生活在殖民體制裡的蒼白與無力,也呈現了黑人如何在這重層壓迫的世界中,建立己身之認同感,認識自己究竟是誰(who I am)。這兩個主題,應就是這場運動中最為人關心的議題。《冰上靈魂》甫一出版,便引起廣泛的注意,更成為黑人民權運動中的經典名著。2013 年《紐約時報》的書評專欄,就將之評為 1968 年「傑出且饒富啓發性」的一本書。[3]


60 年代的世界,是年輕人躁動的世界。美國的黑人,正透過場場社會運動,探尋、形塑己身之認同;臺灣的年輕人,亦正熱切地認識世界上究竟發生了哪些事情,要改變自己深愛的故鄉。可惜的是,在政治、文化禁錮的鐵幕下,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管道,始終是受限,甚至變調的。《冰上靈魂》曾經有機會讓臺灣人認識太平洋彼端發生的種族歧視、殖民壓迫,或許還可促進臺人反思認同問題。可惜的是,「皇家出版社」雖於 1971 年翻譯出版了此書,最終仍逃不過黨國的查禁。理由僅為「混淆視聽,足以影響民心士氣」。[4]


然而,在這本禁書外,還有更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牽動著臺灣認識黑人民權運動的視野。70年代,國民黨政府注意到一個美國的左傾黑人運動團體,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6、70 年代之交,黑豹黨人已取代金恩博士,成為黑人社群的新英雄,他們一手拿槍捍衛自己的權力,一手則在黑人社區做些社會服務,意圖重建黑人社區。他們信奉社會主義,甚至閱讀登載毛語錄的「小紅書」,意欲串聯黑人和被剝削階級,共同反抗資本主義體系。他們象徵了黑人民權運動的另一階段,和「非暴力」口號分道揚鑣,呼喊屬於自己族群的「黑人權力」。重獲自由的柯利佛,就曾為黑豹黨的重要領袖之一。


1969 年 12 月的《中國時報》,登載一則美國僑界新聞「紅衛兵與黑豹黨合流.搗亂華僑社會.舊金山有黃仁俊領導.粉碎共匪陰謀」。事情發生在春節時分,舊金山的中國城,突然出現了一座毛澤東像、「汚腥旗」(五星旗)以及紅衛兵標語。這位黃仁俊先生,是中華商會的總會長,亦為國民黨的國大代表。當地僑胞以「老黃忠」此一稱號,形容他的「愛國」和「勇武」。面對共匪和黑豹黨等「殺人越貨」、「無惡不作」的「流氓組織」的合作,「老黃忠」當仁不讓,率領一眾愛國僑胞,拉倒毛匪像,撕毀了「汚腥旗」。[5]


當時,華僑活動地區,就是臺灣與中國「爭正統」的兵家必爭之地。為防範共匪滲透,海外的「對匪鬥爭工作」就特別重要。6、70 年代之交,美國出現一個「亞裔美人政治聯盟」(Asian-American-Political-Alliance, AAPA),這個以「亞裔、黃種人」為基礎,欲抵制白人勢力的政治活動團體。因該團體的部分政治主張,如解放第三世界、反越戰,與其所辦刊物《團結》曾登載黑豹黨黨綱之全文,臺灣外交部就懷疑其與共產黨、黑豹黨人有政治運動上的聯繫關係。


國民黨政府,無視黑豹黨人的膚色和種族問題,在其看來,黑豹黨人就是與共產黨等「毛匪」沆瀣一氣的同路人。那麼,從中共的角度來看,這批高唱社會主義、閱讀毛語錄的黑人,就是勇於對抗「美國反動統治集團的法西斯專政」的左傾青年。自 1970 年代起,中國的《人民日報》就時常刊出關於黑人民權運動的新聞。報導敘述的角度,不外乎以「革命」、「抗暴」來描述運動,再將美國形容為「美帝」、「法西斯」、「反動政權」。[6]質言之,這場美國國內的人權運動,就是中國「反美陣線」的盟友。


1971 年 10 月,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中國政府廣邀各地「好友」來訪,黑豹黨的三位領袖也應邀參加,停留幾日後便返國。隔年,黑豹黨應「中共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再度訪問中國。這兩次訪中,《人民日報》的報導,集中在中國與各國友人的「革命友誼」。當然,這層關係大多是建立在「反美」的情緒上。 [7]


台灣方面,《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與中央社的消息,亦側重於共匪與黑豹黨之間的「友誼」,只是,敘述方式為臆測共匪可能暗中支持此種激進抗爭,並藉機在美國進行顛覆活動。誠如當時駐美大使沈劍虹所言,他懷疑中國邀請黑豹黨訪問,就是要分化美國政府與民眾,以便進行統戰。[8]這種語氣其實並不突兀,當時的臺灣報紙,就將黑豹黨人描寫為「好勇鬥狠的黑人男女青年」,他們反抗種族歧視的主張,則被視作為「結束他們所謂黑人間因三百年來各種不平等遭遇所引起的自怨自艾」。[9]


顯見,70 年代的中國與臺灣,雙方敵對的政治語言和意識形態,是如何框限了人民認識這場民權運動的視野。甚至可以說,中共政權給予的報導,還較接近運動的部分事實些。臺灣,在黨國體制的陰影下,人民只得在單一視角、觀點與價值下閱讀和思考,致使人們失去接觸、認識、理解和思辨關於這場民權運動的內涵,以及黑豹黨人欲採取之「暴力」的脈絡性因素,更別提柯利佛在《冰上靈魂》中觸及的「社會」、「系統」、「權力結構」。這是當時臺灣人民,無法碰觸的禁區。


1998 年 5 月 1 日,柯利佛離開人世。這位曾經帶給美國黑人希望和勇氣之黑豹黨領袖的離世,開啟了後人評價其人其事的空間。5 天後,《中央日報》的「全球政治人物列傳」欄位,就專文討論了柯利佛。此文一反其黨報的文字語言,首次平實地報導柯利佛的事蹟,甚至正面肯定了柯利佛和黑豹黨在民權運動中的貢獻。然而,關於柯利佛與黑豹黨的評價,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該黨採取的「暴力方針」,與柯利佛在《冰上靈魂》自省的強暴行為,以及他極力倡導激進對抗白人的手段,一直都是一把雙面刃,不但讓 6、70 年代的美國人民難以全盤肯定,更是影響著後人的評價。[10]


是民權運動人士,還是「嘴臉猙獰」的暴徒?[11] 這個問題,到今天我們都還能反覆思索。社會運動所採取的方式、手段及其程度,均影響了旁觀者正反評價的形成。今日已非書籍、新聞資訊封閉的時代,在這開放的年代,我們就別再蒙蔽自己的眼睛與心靈,而應試著理解所謂「暴行」背後的脈絡性因素。於此,柯利佛的文字所透露之反省和觀察、勇氣和堅定,亦仍值得我們反覆閱讀,進而探尋己身的靈魂,是否也還停駐在那片薄冰上。

 


[1]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著,許先春等譯,《美國人民的歷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頁453-464。

[2]Eldridge Cleaver, Soul on Ice. 可特別參看part 1, part 2。

[3]《紐約時報》,2013年6月10日。

[4]吳乃德,《百年追求:自由的挫敗》(臺北:衛城,2013),頁212-213。筆者撰寫此文之念,就是受吳乃德此處的論述而影響。可惜的是,我尚未有時間遍查戒嚴時期的禁書目錄。有趣的是,筆者在臺大圖書館找到一本1968年出版的Soul on Ice,該書沒有英文出版項,只有「光輝出版社」的出版資訊。或許這是當年唯一在臺灣流通的首版書,很可能是盜印出版的。可惜的是,目前仍未能得知該書是否產生什麼樣的思想影響。

[5]《中國時報》,1969年12月22日,第三版。

[6]可見《人民日報》,1970年8月22日,第六版;1970年9月2日,第六版;1970年1月12日,第六版。

[7] 《人民日報》,1971年10月2日,第一版;1971年10月6日,第一版。

[8] 《聯合報》,1972年,3月17日,第二版。

[9] 《聯合報》,1971年,9月30日,第四版。

[10] Curtis Austin, Up Against the Wall: Violence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Black Panther Party (Fayettelvil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 2006).

[11] 1972年,黑豹黨人第二次訪中時,中國時報的報導便用了這樣的敘述:「猙獰嘴臉顯然居心叵測」。《中國時報》,1972年,3月9日,第四版。

 

本文原刊於極光電子報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9-11-27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