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製糖機器動得厲害:從傳統到新式製糖,臺灣糖業的關鍵十年

2020-02-07

蔗糖是臺灣古老、且歷時最久遠的出口商品。從荷蘭統治時期以降,臺灣糖的足跡就遍及波斯、日本和中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開放港口通商,臺灣糖的銷路更是遍及日本、澳洲、英國、美國、加拿大、紐西蘭、香港等地。


1870 年以後,日本一枝獨秀,成為臺灣糖最重要的國外市場。


日本是個砂糖消費國,特別是自明治維新以後,用糖需求量即一年比一年增加。日本是中高緯度國家,適合發展甘蔗糖業的地方不多,一度想在北海道發展甜菜糖業,但以失敗收場,以至於在十九世紀末佔領臺灣前夕,有七至八成的糖必須仰賴國外供給,造成大量國帑外流。


至 1895 年日本治臺前,臺灣糖有九成賣往日本。豐富的糖產,為治臺之前日本垂涎臺灣的重要因素。


日治前的傳統製糖法:糖廍裡的牛與石磨

臺灣的傳統製糖場所稱為「糖廍」,裡頭大致有「搾汁間」和「煮糖間」。搾汁間是由茅草搭建的,裡頭擺放石磨,蔗農或工人將甘蔗插入石磨中後,牛拉動石磨,搾擠出糖汁;榨出的糖汁送往磚造或土造的煮糖間,由專業的煮糖師熬煮成糖,成品稱為「粗糖」或是「紅糖」。如要再進一步精製,則可將糖送到「糖間」,精製出來的糖稱為「再製糖」或「白下糖」。


臺灣傳統的製糖場所「糖廍」

較早期的糖廍多是由蔗農合股經營,股份以牛隻計算,也稱為「牛犇廍」;後期出現由糖商或地主開設的糖廍,如果是獨資經營稱為「頭家廍」,合資經營稱為「公司廍」。如果不是股東,把甘蔗送交糖廍製糖,會以「分糖法」來分潤,甘蔗品質越好,蔗農能分到糖的比例就越高。


以日治初期屏東海豐鄭家經營的糖廍為例,百株以內的甘蔗能搾出一桶蔗汁的高品質者,糖廍僅分四成的糖;隨著搾出一桶蔗汁所需要的甘蔗越多,糖廍分糖的比例就越高,最高到 200 株以上的甘蔗才能榨出一桶蔗汁者,糖廍要分七成的糖。


這一套傳統製糖模式,至少持續了一、兩百年。十九世紀中葉,臺灣開始出現火車、電燈、機器採煤等近代化設施,左宗棠奏請朝廷試辦鐵器製糖,而府城製糖業者沈鴻傑打算購置德製機器製糖,臺灣的糖業近代化,曾有機會首開緒端,但隨著上奏石沉大海及購置機器「因事而止」,終究未能在清末趕上腳步。

 

尚未精製的粗糖(Source: Giridhar Appaji Nag Y via Flickr)

1895 年日本取得臺灣,一方面,對得到一個重要的糖產地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也對臺灣製糖方式落後感到可惜。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莊天賜
刊登日期 2020-02-07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二月關鍵字:糖,甜蜜成癮
砂糖,這個甜蜜結晶,創造帝國的繁榮,成就國家的驕傲,也帶來殖民的哀愁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