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 7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大篇幅報導長榮中學奪得全島中等蹴球大會冠軍,也因而獲得第 22 回全國中等學校選手權大會的參賽權,得以臺灣代表之姿前往日本參賽,這是唯一一次有臺灣人參與全國大會。
足球甲子園的興起
1910 年代,日本的紙本媒體逐漸興盛,各家報紙無所不用其極的想透過新穎獨特的題材來吸引讀者目光,提升銷量,因而時常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當時,日本受到歐美文化的影響,新穎的運動成為文明開化的象徵,因此舉辦運動賽事成為媒體熱衷的活動之一。
1915 年,朝日新聞社首度在大阪舉辦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俗稱的甲子園),兩年後,做為競爭對手的每日新聞社也不甘示弱,隨之舉行「日本フートボール優勝大會」。在最初的幾裡年,該大會同時包含協會足球與英式橄欖球,大學與中等學校也沒有分級,因此在 1926 年第 9 回大會時,每日新聞社將賽事更名為「全国中等学校蹴球選手権大会」,正式將大會定義為中學校參賽的足球賽事,同時,也首度將殖民地的朝鮮納入賽會,賽事開始固定於南甲子園運動場舉辦。
雖然全國足球大會年年的賽事都相當熱烈,但遠在南方的臺灣一開始並沒有受到這股風潮影響。這是因為臺灣體育協會並沒有加入新成立的日本足球協會,自然也沒有參賽的權利。
取而代之的是,1930 年開始,臺灣陸續舉行的全島蹴球大會、建功神社奉納大會、南部與北部春秋兩季的州下蹴球大會,在那個年代,臺灣蹴球就已經具有球季的概念(以北部為例,大致為 1 月全島大會、3 月春季聯賽、4-5 月建功神社奉納大會、9 月秋季聯賽)。
1938 年,臺灣體育協會正式加入日本足球協會,將蹴球部獨立出球技部,並調整了第 10 回全島蹴球大會賽事,將成年組和中學組比賽分別獨立為兩個大會辦理,如此一來,臺灣與日本的中等學校蹴球大會就可以在賽制上順利接軌,至此,臺灣才具備參與全國大會的資格。
也因此,1938 年的全臺灣中等學校蹴球選手權大會意義非凡,是臺灣各中學爭取榮譽的戰場。而在一番激烈競爭後,當年的臺北第一師範成為第一支代表臺灣前往甲子園參賽的學校。
長榮中學的甲子園之路
事實上,長榮中學並不常參與全島蹴球大會,因為長榮中學的地點在臺南,與臺灣體育協會所在的臺北距離甚遠,加上宗教因素影響,在禮拜日不參與運動競技,長榮中學大多是由長榮畢業的校友參與全島大會,在該項賽事開辦以來的 10 年內,長榮中學就已奪下 6 座冠軍,是名副其實的常勝軍。
在校友們的出色戰績激勵之下,長榮中學的學生自然對於代表臺灣參賽有十足的信心,然而沒想到,長榮中學在 1938 年的首輪比賽就被淘汰,隔年又因為長榮中學正值學校立案的關鍵時刻,未報名參賽,直到 1940 年才再度挑戰前往甲子園的門票。
為了準備這次大會,長榮中學先邀請曾留學日本的校友,在賽前協助學生密集訓練,風雨無阻的鍛鍊體能、球技,隨後才踏上前往臺北的征途。校內的師生也在校隊出發前為選手應援,吟唱足球隊專屬的啦啦隊歌,在球隊出發後更進一步組織啦啦隊北上支援,成為支持球隊最堅實的後盾。
最終,長榮中學也不負眾望的在三場比賽連戰皆捷,先以 6:0 擊敗臺北高校尋常科、2:1 險勝臺北第一師範,在決賽中更火力全開,以 8:1 輾壓前一年代表臺灣的臺北一中,毫無懸念的踏上前往日本的旅途。
8 月 16 日,長榮中學足球隊於臺南火車站整裝待發,搭乘 9 點 10 分發車的火車前往臺北,在臺北夜宿一晚後,球隊就從基隆搭乘高千穗丸前往日本,三天後經歷 3 天的航程後,球隊抵達大阪,入宿道頓堀的三國飯店,開始為即將到來的大會抓緊時間緊鑼密鼓的訓練。
到了全國大會開始當天,比賽前的開幕儀式由前一年的冠軍廣島一中手執優勝旗進場,隨後從最北邊的北海道代表函館師範學校開始,16 支代表隊由北而南依序手執各地的優勝旗進場,最後壓軸的是國境之南的臺灣代表長榮中學。這個儀式不僅象徵了當時日本領土的空間秩序,也是透過優勝旗上歷代優勝學校的名條將時間秩序整合其中,使得每屆大會更具神聖性與獨特性。
然而,長榮中學不幸的在第一輪就遭遇全國賽的常客-滋賀師範,[1]在身材、體能皆遠遜於對手的情況下以 1:2 飲恨落敗。長榮中學的落敗原因有其背景因素。首先,長榮中學於 1939 年才正式立案,在此之前的學歷不被日本官方承認,學生為了繼續升學往往得在三年級時轉校插班,因此留下來的高年級學生稀少。[2]
另一方面,師範學校則屬於七年制的學校,加上早期對於師範學校學生年齡規範較為寬鬆,因此學生年齡普遍較年長,雖然 1929 年與 1935 年全國大會曾兩度對師範學校做出限制,將年齡限制逐步調降為 19 歲,但整體而言,滋賀師範仍然較長榮球員年長至少 2 歲有餘,在體格趨於劣勢下,長榮中學飲恨而歸。
遭到淘汰後,長榮中學的選手在看臺上度過剩餘的賽事,也目睹同為殖民地的朝鮮代表贏得當年冠軍,全隊最小的洪南海回憶道:「冠、亞軍決賽時,神戶三中對上韓國普成中學。韓國隊以五比零大勝神戶三中隊,一半以上的觀眾是穿白衣的韓僑,韓國人好強和愛國心,令人印象深刻。」
比賽結束後,長榮中學足球隊沒有馬上回到臺灣,而是停留在日本數日,先於前往奈良逛街,參拜日本建國之地與神武天皇所在的橿原神宮,隔天再到京都市區遊玩與聖地巡禮,8 月 31 日,球隊於神戶搭乘蓬萊丸返回臺灣,並在 9 月 4 日回到臺南,結束這次的日本行。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參與全國大會的旅途也嘎然而止。
二赴日本:太平洋戰爭下的明治神宮大會
長榮中學於 1940 年臺灣高校選手權大會奪冠後,在臺灣高中足球界基本上已經沒有對手,甚至連續三年贏得冠軍,但在戰爭的陰影下,全國大會暫時中止,因此再也沒有機會參加全國大會。1942 年,以國民精神總動員為目標的明治神宮大會,卻給了長榮中學足球隊再度踏上日本的機會。
與上次前往日本的氣氛不同,日本在中途島海戰戰敗後,臺灣與日本間的航線受到美軍潛水艇的直接威脅,因此前往日本的渡輪皆不得不以之字航行迴避潛艇,使得這次海上旅程長達十數日。
球隊抵達日本後,賽會也因戰爭不得不縮短賽程,長榮中學必須先與東京青山師範舉行會外賽,爭取前往明治神宮大會的資格,可惜的是,長榮中學再度以 1:3 的比數落敗,而該年的明治神宮大會也由青山師範一舉奪下冠軍。
賽後,足球隊在東京遊覽並參拜了明治神宮,親身體驗戰時緊張卻有序的都會生活,球隊也前往 YMCA(基督教青年會)的會館與旅日的長榮校友聚會,在校友們的熱烈歡迎與祝福歌聲中,足球隊踏上回歸臺灣的旅途。至此,臺灣的運動賽事,被無情的戰火暫時畫下句點。
戰後的臺灣,長榮中學的操場再次充滿踢球的學生,校友們也持續參加全省運動會,在五屆賽會中拿下 2 冠 2 亞的好成績。長榮中學的畢業校友們隨著年歲增長,陸續回歸基層,到臺南各個國小義務教球,並帶頭舉辦「長榮杯」、「榮商杯」、「瑞文杯」等市內足球賽,培養臺南地區的足球種子。
1971 年洪南海帶領勝利國小足球隊重返日本參加邀請賽,最終爆冷奪冠,在半個甲子之後完成當年的未盡之功,不僅為其個人,也替當年一同遠征日本的隊友完成未完的故事,為大時代下運動愛好者留下一頁珍貴的紀錄。
[1]滋賀師範的足球是由落合秀保於 1909 年引進,可能是日本最早期的球隊之一,1917 年曾有校友當選為日本代表,該校於 1938 年贏得等中等學校蹴球大會亞軍。
[2]張厚基編,《長榮中學百年史》,頁 244。根據記載,當年全隊14人中五年級生 5 位,四年級生 4 位。
- 《臺灣日日新報》
- 萬代賢平主編,《長榮中學校校友會 彌榮 第二號》,臺南:長榮中學校,1941。
- 萬代賢平主編,《長榮中學校校友會誌 彌榮 第四號》,臺南:長榮中學校,1943。
- 張厚基編,《長榮中學百年史》,臺南:台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1991。
- 中華臺北足球協會編,《中華足球年鑑》,臺北:澄青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