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嘉義火車站
嘉義市西區中山路 528 號
1935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如此形容嘉義火車站:「全島第一摩登車站」。多年來,它的外觀被後來增設的物件遮掩,2021 年臺灣設計展以光環境營造、減法設計等手法重新整理車站,讓它再現當年時尚摩登的面貌。如今夜幕低垂時,修復整理後的車站在黑夜中閃閃發亮,猶如溫暖的燈塔,指引遊子歸家。
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城市的建築、街道與生活細節中,仍留下不少「日式」線索。不僅承載過往的歷史脈絡,也映照出臺灣與日本曾共同經歷過「昭和時代」的足跡。這些痕跡早已悄悄融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本期《故事別冊》走訪臺北、嘉義與高雄,邀請三位城市帶路人,引領我們發掘屬於臺灣獨有的「昭和感性」。
昭和時代橫跨數十年,孕育了眾多豐富的文化。當中最吸引我之處,是日本文化在這段過程中,如何將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與外來元素融合,成為一種獨特且充滿魅力的「昭和美學」。和我同一世代的人,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受到昭和時代的日本流行文化影響,並對它深深著迷,例如 City Pop 音樂、City Boy 的穿搭風格──這些都是戰後日本受到美國文化衝擊,揉合自身元素誕生的「洋風和魂」混血文化。這種帶有和洋融合魅力的昭和美學,有點復古懷舊、有點時髦摩登,不只體現在流行文化上,曾被日本殖民的臺灣,也留下了直接而深刻的痕跡。
像是將類似美乃滋的「白醋」淋在寬扁涼麵上的「白醋涼麵」,相傳就是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流傳至今成為嘉義獨一無二的小吃;嘉義一些老字號餅鋪,仍會販售昭和時期的糕點與和菓子,位於噴水池附近的「新臺灣餅鋪」,前身是嘉義地區最早的日式麵包店「日向屋」,它的羊羹、日式糕餅,至今仍然是招牌品項。
從「木都」開始的昭和感性
「感性」是一種相對浪漫單純的年代與情懷,如果以此來定義,面積僅六十餘平方公里的嘉義市,是一座從街景到建築皆深具「昭和感性」的城市。隨著 1912 年阿里山鐵路通車、1914 年當時號稱「東洋第一」的嘉義製材所落成,嘉義市進入了長達半世紀的木業全盛期。城裡遍布與木業相關的空間場域、商鋪旅館,加上如今仍留存超過六千棟的木造建築,使嘉義市有了「木都」之稱。
對於嘉義人而言,質地溫潤的木頭,是家鄉獨有的生活感。家裡留存檜木製老家具,或者在街道轉角遇見一幢昭和時代的木構老屋,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但嘉義市的昭和面貌也很多元,不只是傳統日式木構老屋,也有結合西洋元素的折衷式建築,呈現出時代遞進的層次感。例如 1933 年落成的嘉義火車站,是當時全島第一座使用鋼筋混凝土打造的現代火車站;不遠處的嘉義市立美術館,前身為建於 1936 年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古典開窗、優美的外牆轉角弧型,展現了昭和時代既典雅又摩登的特色。
不只懷舊,而是尋找當代的美感
也許是從小在這座城市成長的緣故,我這一代的嘉義年輕人,身體裡都自然地浸染出一種時代感。對我們來說,這些從小到看到大的老屋,承載著獨特的時間訊息,儘管要花更多的時間修理維護,但在拆除的與保留之間,多半會選擇保留,讓它繼續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近年來嘉義市很「熱門」──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有一間風格小店在城市裡誕生。小店類型不盡相同,可能是咖啡廳、甜點店、餐館,也可能是選物店、旅宿或者工作室,但大多有一個共同點:空間由老屋改造而成。這些小店大多由在嘉義生活的青年經營,在空間布置上,他們不是單純地復刻仿舊,將其打造成為商業形式的日式懷舊風格,而是從自身生活經驗中,感受那個年代的氛圍,找尋與之美感相襯的當代材質物件,混搭出具有這座城市生活氣味的美感。
我的工作室也是一幢超過八十年歷史的木構老屋,當初找工作室並沒有特意鎖定老屋,完全是機緣巧合,但這也反映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在嘉義市真的很容易遇見木構老屋。
老屋保留了完整的木構桁架與洋小屋組斜屋頂,日式構造中帶有幾分歐陸木屋的味道。當我將一九四五至七○年代的歐洲老件家具、北歐復古設計吊燈擺放在同年代的老屋中,意外發現,看似完全不相關的日式風格與歐陸設計,卻有共通的美感語彙,如同日本當年受到西方建築技術影響而誕生的和洋折衷建築,東洋與西方元素和諧交融。
這也是昭和時代最吸引我之處──和洋交匯的過程中,既保留傳統的時代韻味,又能汲取外來元素加以融合,打造出獨特又新穎的美感。如同嘉義所留存的昭和感性,是一種不刻意懷舊,卻能與時間共存的生活感。
- 昭和感性在嘉義


② 嘉義市立美術館
嘉義市西區廣寧街 101 號
原本的舊建築為昭和時期的經典折衷主義風格,當代建築師修復了原有結構,並在兩幢舊建築之間新增了三角形玻璃空間,將新舊建築連結起來。走進這座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空間裡,尤其能感受到不同年代在此交會、遞進的時代感。
嘉義市西區廣寧街 101 號
原本的舊建築為昭和時期的經典折衷主義風格,當代建築師修復了原有結構,並在兩幢舊建築之間新增了三角形玻璃空間,將新舊建築連結起來。走進這座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空間裡,尤其能感受到不同年代在此交會、遞進的時代感。

③ HERMIT & Co.
嘉義市東區成仁街 209 號
這棟擁有百年歷史的木構老屋,曾先後作為日式料理亭、印刷廠、餐廳、甜點店,如今由經營「木更 Mugeneration」咖啡廳的 Orisun 與 Rainie 承接,改造為霜淇淋專賣店。經營者不僅細心修復老屋結構,也保留其作為印刷廠時的脈絡,並與新生代空間設計團隊彡苗空間實驗與本事空間製作所合作,融合新舊元素,以當代材質與物件進行空間設計。
嘉義市東區成仁街 209 號
這棟擁有百年歷史的木構老屋,曾先後作為日式料理亭、印刷廠、餐廳、甜點店,如今由經營「木更 Mugeneration」咖啡廳的 Orisun 與 Rainie 承接,改造為霜淇淋專賣店。經營者不僅細心修復老屋結構,也保留其作為印刷廠時的脈絡,並與新生代空間設計團隊彡苗空間實驗與本事空間製作所合作,融合新舊元素,以當代材質與物件進行空間設計。
.jpg)
④ 木商珈琲
嘉義市東區蘭井街 78 號
木商珈琲所在地「蘭井街」,鄰近嘉義東市場,街道兩旁佇立著低矮的木造老屋,是嘉義市相當具有昭和風情的街道。其前身為販售庖廚柴薪的商鋪,提供柴薪給住家店鋪使用。空間廢棄閒置數十年後,如今重生為販售鬆餅的咖啡廳,它也是嘉義市政府近十年來推行「舊屋力」修復計畫,相當成功的經典案例。
嘉義市東區蘭井街 78 號
木商珈琲所在地「蘭井街」,鄰近嘉義東市場,街道兩旁佇立著低矮的木造老屋,是嘉義市相當具有昭和風情的街道。其前身為販售庖廚柴薪的商鋪,提供柴薪給住家店鋪使用。空間廢棄閒置數十年後,如今重生為販售鬆餅的咖啡廳,它也是嘉義市政府近十年來推行「舊屋力」修復計畫,相當成功的經典案例。

⑤ 中山路
嘉義市西區中山路
嘉義火車站前面的大道,日治時期名為「大通」,是通往「嘉義神社」(今嘉義公園)的參拜道路。從全島第一摩登的嘉義火車站出發,沿著這條軸線往神社前進,途經噴水池圓環、日向屋、郡役所、街役所……等商鋪與行政機關,彷彿親歷嘉義市在日治時期邁向現代化的足跡。
嘉義市西區中山路
嘉義火車站前面的大道,日治時期名為「大通」,是通往「嘉義神社」(今嘉義公園)的參拜道路。從全島第一摩登的嘉義火車站出發,沿著這條軸線往神社前進,途經噴水池圓環、日向屋、郡役所、街役所……等商鋪與行政機關,彷彿親歷嘉義市在日治時期邁向現代化的足跡。
本文摘自有理文化出版《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文章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
.png)
《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
4 段不同時期的昭和感性 X
40 個昭和關鍵字 X
6 位昭和感性人物 X
3 座臺灣城市的昭和感性散步路線
4 段不同時期的昭和感性 X
40 個昭和關鍵字 X
6 位昭和感性人物 X
3 座臺灣城市的昭和感性散步路線
「昭和」是日本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年號,跨越二戰時期,自 1926 年開始至 1989 年止一共 64 年,歷經日本從帝國主義到民主化,戰敗重建、經濟復興成長至高峰泡沫化的轉折時代。昭和時代所發展出的政治、社會、藝術、文學及大眾文化,形塑出當代日本的肌骨,甚至影響鄰近的臺灣、韓國與其他東亞國家,動漫、遊戲、音樂等大眾文化,更廣泛地向外輸出至全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如果昭和紀年未曾結束,今年 2025 年正好是昭和 100 年。近年來「昭和懷舊」成為流行話題,Z 世代年輕人尤為熱衷,但許多日本人所懷念的「昭和」,是指戰後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昭和遠不僅如此──它是一個橫跨戰前與戰後、現代與傳統、自由與壓抑的複雜時代,歷經了戰前摩登開放、軍國主義高漲,以及戰後的戰爭創傷修復、以大眾流行文化重建國家自信心的不同階段。正因如此,昭和不是一種單一記憶,而是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日本現代史最斑斕也最矛盾的光影與感性。
此外,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其無論在戰前或戰後,皆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臺灣各個角落風景其實蘊含了不少「昭和風情」。本刊以「昭和感性」視角切入,梳理日本昭和的歷史之外,也試圖探究昭和的痕跡如何彰顯在當代臺灣當今的建築、食物、城市街景上,使昭和感性亦成為臺灣的一部分。
本刊《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為有理文化全新 MOOK 書系「故事別冊 The Story+」創刊第一彈,以昭和 100 年為時間節點,回望昭和時代在社會、軍事、政治與大眾文化等領域的重要發展軌跡。
如果昭和紀年未曾結束,今年 2025 年正好是昭和 100 年。近年來「昭和懷舊」成為流行話題,Z 世代年輕人尤為熱衷,但許多日本人所懷念的「昭和」,是指戰後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昭和遠不僅如此──它是一個橫跨戰前與戰後、現代與傳統、自由與壓抑的複雜時代,歷經了戰前摩登開放、軍國主義高漲,以及戰後的戰爭創傷修復、以大眾流行文化重建國家自信心的不同階段。正因如此,昭和不是一種單一記憶,而是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日本現代史最斑斕也最矛盾的光影與感性。
此外,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其無論在戰前或戰後,皆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臺灣各個角落風景其實蘊含了不少「昭和風情」。本刊以「昭和感性」視角切入,梳理日本昭和的歷史之外,也試圖探究昭和的痕跡如何彰顯在當代臺灣當今的建築、食物、城市街景上,使昭和感性亦成為臺灣的一部分。
本刊《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為有理文化全新 MOOK 書系「故事別冊 The Story+」創刊第一彈,以昭和 100 年為時間節點,回望昭和時代在社會、軍事、政治與大眾文化等領域的重要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