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在東亞文化圈當中,武術是其中一種百花齊放的文化,不論是中國、日本、韓國,以至琉球,均有當地孕育出來的武術特質和文化。
儘管東亞的武術種類繁多,但起源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因應軍事戰爭所需而鑽研,二為民間私鬥累積的攻防經驗或傳統舞蹈動作演化而成。東亞地區的武術孕育達千年之久,但百花齊放的盛況,還是與近代歷史息息相關。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門派琳瑯滿目,像是太極、八極、形意、詠春、洪拳……。自先秦至晚清,中文史料甚少有系統地記載中國武術發展[1],而武術作為次文化的重要元素,它卻經常隱約地出現在不同的史料,晚清至民國時期更被重視起來。
自中英第一次戰爭後,清政府已沒有像清初時期般嚴格執行聚眾集武政策,原因是地方官員大力支持民間團練發展 [2],讓團練協助應付歐洲國家的入侵。團練的發展無意間改變武術的傳承習慣,武術宗師以往只將武術作家傳或師徒私授,但團練的出現,讓武術宗師獲聘到軍中教習或自立武館傳授鄉里和外來弟子,武術傳承因而發揚光大起來,甚至逐漸為人所認識。
武術本質具有軍事、自衛、強身的意念,歐美帝國主義的入侵激發晚清至民國時期救國思潮的興起,武術救國的概念也應運而生。最初武術救國的概念並沒有那麼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