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逐漸轉涼,大家會因此不想要讀冷冷的冷知識週刊呢?:.゚٩(๑˘ω˘๑)۶:.。
事不宜遲,趕快跟著我們一起進入本週冷知識週刊吧!HERE WE GO~~~~
冷冷的早晨,來杯暖暖的咖啡好像是現代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
學過日文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咖啡在日文中叫做コーヒー(KōHii),雖然咖啡在日文中是外來語,但因為傳入日本的時間較早,也有專門指 Coffee 的当て字,也就是無視原字義或字音直接使用漢字來標示發音或詞意。
像是大部分讀者應該都耳熟能詳十分熟悉的「亞米利加(美國)」「英吉利(英國)」「加奈多(加拿大)」等都是当て字的用法;說到這裡,機靈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在台灣也有不少分店的上島珈琲館使用的漢字正是「珈琲」而不是我們習慣的「咖啡」,珈琲兩字發音甚至是ㄐㄧㄚㄅㄟˋ(jia1 bei2)而不是我們習慣的ㄎㄚㄈㄟ(ka1 fei1)。
那麼,咖啡跟珈琲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說來話長,但我們會長話短說,在咖啡初從荷蘭傳入日本時,koffie 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当て字出現,就跟清末有伯禮璽天德(President 總統)一樣,咖啡在這段時間被稱作過「可否」、「架非」、「加非」、「哥非乙」、「骨喜」,現在也還有名為「可否茶館」的咖啡廳在日本國內開設著。
(可否茶館感覺讓人進去以後會猶豫很久要點什麼啊)
而根據考證,幕末時期一位愛好咖啡的蘭學家宇田川榕菴(1798 - 1846),他 19歲時就曾經撰寫過一篇名為「哥非乙説」的論文在介紹這種嶄新的飲料;後來則在其出版的蘭和對照辭典(宇田川榕菴自筆蘭和対訳辞書),將「珈琲」的用法正式確立寫在辭典中。他認為咖啡豆和樹枝形狀像極了當時女性流行的髮簪,「珈」是髮簪上的花,而「琲」則是連接著髮簪美麗玉石的繩子或鈕扣;而荷蘭語的 koffie 又跟這兩字的日文發音十分雷同,「珈琲」也就這麼流傳開來,成為日本國內翻譯這種外來苦味飲料的慣用漢字囉。
那麼,為何珈琲在傳回中國後又變成口字旁的咖啡了呢?
我們查了一些說法,有可能是因為 Coffee 畢竟是用嘴巴喝的飲料而不是一種玉器,而改為口字旁的咖啡囉(不負責任推測)!
珈琲名稱美麗,而咖啡名稱感覺直白。
「我可否來杯上島珈琲的咖啡可否?」
上面這句話一共有幾杯 coffee 呢?
我們下週冷知識週刊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