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一二四號:中式合菜餐桌上的懶惰蘇珊是誰?

各位聰明的讀者們,你知道今天冷知識的標題到底在講什麼嗎?


如果你過去高中曾使用_東版英文課本,而且沒有把太多東西還給英文老師,應該會記得 Lazy Susan 指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餐桌轉盤,通常會出現在臺菜或中式餐廳裡,放在圓形餐桌中間,用來移動食物,對於習慣吃合菜料理的臺灣人來說, Lazy Susan 可說是相當棒的發明,每個人都可以坐在自己位置上,不用起身就能夾到自己想吃的菜,十分方便。


但你知道嗎?最初餐桌轉盤的發明目的其實不是為了方便每個人夾菜才發明的喔!

 

Lazy Susan其實就是中式餐廳中常見的餐桌轉盤。圖片來源

這麼方便而又實用的轉盤,感覺上是中式餐桌上自古到今都存在的東西,但你知道嗎?在二十世紀以前的中式餐桌上都沒有這種轉盤喔!


而宣傳發明這個轉盤的人,其實不是家具設計師、更不是餐廳老闆、或是那位懶惰的 Susan ,而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公共衛生專家,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候選人——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伍連德(1879-1960 )。

 

伍連德博士,圖片來源

「法以厚圓木板一塊,其底面之中央鑲入一空圓鐵柱,尖端向上,將此板置於轉軸之上。則毫不費力,板可以隨意轉動。板上置大圓盤,羹肴陳列其中,每菜旁置公用箸匙一份,用以取菜至私用碗碟,而後入口,此法簡而合宜,甚為適用。」


說到這裡,各位聰明的讀者們心中應該有底了吧?


餐桌的轉盤會由一個公衛領域的專家來發明, 想必是跟用餐的衛生有關。


當時肺結核之猖獗,使肺結核長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但當時並不瞭解結核病,甚至也有許多研究認為這個可怕的疾病是跟傳統不衛生的飲食「惡習」與習慣有關。在那時最潮的新興的流行病學眼中,大家一起用筷子夾同一道菜餚來吃,這種「相濡以沫」的中式餐宴簡直就是疾病的溫床啊!實在有夠可怕!


因此,為了解決防疫問題,Dr. 伍連德發明的餐桌轉盤,只要在家裡放一個轉盤在桌上,每道菜餚旁邊再放上公筷母匙,讓每位要用餐的人可以自己使用公筷夾取。這種作法不僅顧及了衛生,也保持了傳統合菜的用餐習慣,而最初因應它的功用,也稱之為衛生餐檯,只是演進至今,我們比較常聽到的都是餐桌轉盤或英文 Lazy Susan 了。


當然,後來的醫學研究,也澄清了結核病的成因並不是筷子與共食。只不過雖然研究結果被推翻,但至少還留下了一件方便的家具。


類似這種的情況還有 1980 年代曾風行一時的推動免洗餐具運動,原本目標是要消滅 B 型肝炎,結果也是一個自打嘴巴的節奏,B 肝的傳染途徑,根本不是從飲食而來,而是血液傳染,但至少還是可以預防 A 型肝炎啦!只不過也創造了萬惡的免洗餐具垃圾過多的問題 Q Q


(注:以 A 型肝炎為例,其傳染的途徑的確是以飲食為主,然而 B 型肝炎和 C 型肝炎卻是經由血液傳輸、性行為或是母親垂直感染給新生兒等三種情形傳染的。因此,一般人普遍以為使用免洗餐具就可以和肝病劃清界限是一種不正確的觀念。)  


而回到我們的主題,餐桌轉盤原本在英文中也不是被稱為 Lazy Susan ,而是使用 Dumbwaiter 來稱呼,直譯就是笨笨的侍者(或啞巴侍者),但在美式英語 Lazy Susan 佔據大家的腦海之後,Dumbwaiter 也轉而拿來意指餐廳中,用來送菜或空盤上下樓的小型電梯設備了,臺灣比較常聽到的稱呼是送餐梯或送菜梯。(這感覺一樣是很懶惰的發明啊!)

 

送餐小型電梯,Dumbwaiter。圖片來源

而揪竟為何不是 Lazy Mary 或 Lazy David 呢?


其實 Lazy Susan 常被誤以為是源自一位叫做蘇珊的女僕,這位女僕不想在上菜的時候總是繞著餐桌走,因此才有了餐桌轉盤的發明(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而或許是因為美國過去的女僕普遍叫做蘇珊,就像臺灣人印象中的外籍幫傭會叫做瑪麗的類似概念。


但以上這些說法目前都沒有實質證據,在 Lazy Susan 開始廣泛使用的年代或地區裡,僕人已經相當少見了。也有另一派說法認為, Lazy Susan 這名稱其實是某家公司所想出來的商品名稱與廣告行銷手段,如果真是這樣,那可說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呢!就好像澎澎沐浴乳公司的廣告一樣,洗澎澎也早已變成洗澡的代名詞,深植人心了~


本週冷知識週刊就到這邊結束囉!我們下週見!


[Miss Monday]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伍連德
  2. 維基百科:餐桌轉盤
  3. Wikiwand:Dumbwaiter
  4. 餐桌上的轉盤與個人衛生習慣
  5. 「衛生、身體史、與身份認同─以民國時期的肺結核與衛生餐檯為例」,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6. 「使用免洗餐具真的可以預防肝病的傳染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http://liver.org.tw。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8-01-1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