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三十六號:在戰火下演奏,以音樂撫慰人心的大提琴家

收藏

你可能已經知道「賽拉耶佛的大提琴家(The Cellist of Sarajevo)」的故事。

 

賽拉耶佛的提琴手

西元 1992年,波士尼亞的首都賽拉耶佛,發生了現代戰爭史上歷時最久的圍城戰役。事件起因為南斯拉夫解體之後,波士尼亞內部各民族的獨立爭議。將近四年的時間,曾經人文薈萃的首都賽拉耶佛成為人間煉獄。平凡的街道巷弄之間,貼滿了「小心,狙擊手!」的標語,而連接機場與市區的主要幹道,更成為國際記者們口中的「狙擊手走廊(Sniper Alley)」。

 

槍林彈雨之下,食物嚴重短缺。在人人自危的時刻,一位穿著正式演奏服裝的男子,卻走上街頭,坐在已經成為廢墟的廣場上,開始演奏大提琴。

 

File:Evstafiev-bosnia-cello.jpg

他的名字,叫做維德蘭.斯梅洛維奇Vedran Smailović)。

 

1992 年 5 月,一群排隊等著領取救濟麵包的婦孺們,無故受到迫擊砲轟炸,導致二十二人死亡。維德蘭.斯梅洛維奇從自家窗口目睹了這一切的發生,恐懼、憤怒和無奈等情緒湧上心頭。他決定以自己的方式為這些無辜的受難者哀悼。

 

圍城之前,維德蘭.斯梅洛維奇是賽拉耶佛愛樂管弦樂團,以及國家歌劇院樂團的首席大提琴手。他原本以為這場戰爭很快就會結束,而且悲劇絕對不會在他身旁發生。但這場砲擊,使他心中的哀慟化為使命感。為了悼念這二十二位受難者,維德蘭.斯梅洛維奇來到事件發生的廣場上,坐在瓦礫間、伴隨著煙硝味,他開始演出巴洛克時期義大利作曲家阿比諾尼的《G 小調慢板》。這一演,就是二十二天。

 

你知道嗎?說到這首《G小調慢板》,其實也有一段戰火餘生的小故事。

 

義大利作曲家阿比諾尼於 1671 年出生於威尼斯,擅長創作歌劇以及器樂作品,他的協奏曲後來更影響了後來的巴哈。可惜的是,阿比諾尼的手稿以及出版品,幾乎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火中付之一炬。

 

戰後,一位名叫齊亞佐托的音樂學者,在遭到空襲的德勒斯登圖書館廢墟中,找到了這首《G小調慢板》的手稿殘骸。他拼拼湊湊,宣稱這首樂曲可能出自於阿比諾尼不曾出版的「教堂奏鳴曲」當中的一部分。1958 年,齊亞佐托將《G 小調慢板》的殘骸重新整理,補遺之後出版,並且申請版權。從此之後,《G 小調慢板》成了阿比諾尼最知名的作品,更經常出現在電影、廣告的配樂當中。

 

Giazotto00-630x315

一直一來,世人對於這首《G 小調慢板》不疑有他,包括賽拉耶佛的大提琴家,都相信這首樂曲出自阿比諾尼之手。然而,從來都沒有人真正看過齊亞佐托口中,那些阿比諾尼的手稿殘骸

 

直到 1998年,齊亞佐托離開人世,終於有人嘗試在德勒斯登圖書館內查詢這份手稿的紀錄,卻無功而返。音樂界這時才開始懷疑:《G 小調慢板》是否真的出自於阿比諾尼之手。後來,人們在齊亞佐托的私人書信中,才發現他冒用阿比諾尼之名,出版《G 小調慢板》的證據。是的,這首巴洛克風格的《G 小調慢板》,正是齊亞佐托自己寫的

 

其實,音樂家冒用前人之名出版樂曲,並不是罕見的事。小提琴家克萊斯勒最有名的《愛之喜》、《愛之悲》等,在出版時就冒用了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藍納的名字。其原因,單純地只是這位初出茅蘆的小提琴家想要試試水溫罷了。不過,以一位終生研究阿比諾尼、為阿比諾尼的作品編修目錄的音樂學者而言,眼看阿比諾尼的手稿在戰火中燃燒殆盡,他該如何讓這位作曲家依然留在世人的心中?《G 小調慢板》的旋律中,是否也隱藏著齊亞佐托的無奈?

冥冥之中,維德蘭.斯梅洛維奇選擇了誕生於焦土的《G小調慢板》,為賽拉耶佛圍城戰役的二十二位犧牲者送行。此舉感動了全世界,也象徵著廢墟中的希望。
 

儘管在幾年之後,人們才會知道這首《G小調慢板》的身世,不過,這也絲毫不影響那些在絕望中曾奮力抵抗的人們,以及其難能可貴之處。

 

[Mr. Friday]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6-03-12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