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四十八號:螃蟹船與臺灣之間的意外關連

收藏

大家如果曾去過東南亞或是大洋洲島國這些地方,或許都曾經有機會看到像下圖中這種類型的船,而這就是我們俗稱的螃蟹船Bangca / outrigger)。


螃蟹船一般的船體細長約 1-3 公尺,是在獨木舟的一側或兩側,加裝與獨木舟同向的小型舟艇或舟型浮材,分別成為一大一小的單邊架艇獨木舟,或者一大兩小的雙邊架艇獨木舟。邊架艇的一側或兩側附加小艇結構,既克服了單體獨木舟在風浪中容易橫向搖曳,甚至翻覆的不穩定性,又具備獨木舟輕便、構造整體性的優越。


螢幕快照 2015-07-19 下午11.55.13
螃蟹船(吐司碟攝於馬達加斯加)

這是一種已經在東南亞以及大洋洲使用歷史相當悠久的船型。


考古學家斷定,史前人類就是憑著它遷徙到紐澳以及大洋洲的各個島嶼上(這麼小一艘也可以從臺灣一路向東遷徙到復活節島、向西抵達馬達加斯加,史前人類太強大惹!)。


也因為此船的特性能夠幫助人們抵禦無情大海的波濤,所以雖然多半已經被動力船給取代,卻仍然可以在當代社會看到一些人使用螃蟹船來捕魚或是載運乘客。


螢幕快照 2015-07-19 下午11.46.47
現代被改良用於載送觀光客的螃蟹船(吐司碟攝於馬達加斯加)

你以為今天的冷知識就只有這樣嗎?這就太小看每日一冷的能耐了。


大家再仔細想一下,Bangca 這個字,是不是有點耳熟呢?


沒錯!它其實跟艋舺的發音是有些相似的。萬華的古地名「艋舺」發音是 Banka,這兩者之間絕對不是巧合,那是因為艋舺的語源是以前平埔族小船和所謂邊架艇獨木舟的聚集地,才會因此得名。


換言之,南島語族在人類史上最後一次的大遷徙後,就這樣被保留在現代的語言之中了,是不是很奇妙呢?


螢幕快照 2015-07-19 下午11.48.54
對於仰賴海洋維生的人們,海洋便像是藍色大地一般。他們可以自在地直接在海上這樣行走於船隻之間。(吐司碟攝於馬達加斯加)

在這邊再補個有趣的新聞,近年來大洋洲許多國家都想要重新復振這個文化遺產的技術,所以一直都有人在學習建造船隻,並利用它航行各個島嶼之間。


比如 2013 年 9 月在庫克群島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原先的計劃就是讓各國領袖從自己的國家搭乘螃蟹船去開會(是想逼死誰!),只是最後因為天候考量而作罷。但後續這兩年也還是不斷有類似的出航計畫,不少大洋洲國家元首便真的搭著螃蟹船出海拚外交。可以從這裡看出,大洋洲諸國對於推行文化復振運動是真的下了很大的決心呢! 


而看完今天的冷知識週刊之後,大家有沒有一股衝動想要在下次去東南亞或是大洋洲玩的時候搭乘螃蟹船呢?(被毆) 我們下週再見囉!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6-06-2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