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五十二號:市民大道的前世與今生

收藏

穿越臺北市的市民大道,是許多人通勤上下班的必經道路。這條銜接臺北市西側鄭州路一直延伸到東側南港區研究院路的「市民大道」總共有八段之多


TaipeiCivicBlvdExpressway.jpg

然而這條坐落在臺北城北方的高架道路,對於 2000 年後出生的讀者們,也許就只是臺北日常的生活景色之一,但對與作者年紀相仿的七八年級生而言,「余憶童稚時,尚無市民大道」。可是沒有這條市民大道的,也因此市民大道和臺北市內的其他條道路相比,可說是非常年輕的一條道路。


還河北,市民大道

那麼市民大道又是怎麼來的呢?


有別於改名自介壽路凱達格蘭大道是為了紀念曾居住在北盆地地區凱達格蘭族而來,莫非市民大道也是從過去某條路更名的嗎?關於這點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這箇中奧秘讓我們攤開臺北市地圖仔細看看。


2016-07-28

全長 11.1km 市民大道從一段到八段,由西到東沿路分別經過了三座臺鐵車站,分別是臺北火車站松山火車站南港火車站怎會如此?莫非這是某種魔法陣??

其實市民大道這條路的出現,正好見證了臺灣的鐵路發展史。


今天的市民大道無論是平面道路段或是高架道路段,在尖峰時間時都是條車水馬龍的道路,但末端的七段與八段幾乎杳無人煙、車流量並不大,就連道路兩側也幾無店家。其實這是因為,六段到八段是在 2011 年末方興建完成所出現的道路,而之所以市民大道上會多出這三,便是臺灣鐵路管理局的北鐵路地下化專案完成後,拆除鐵軌後地面上新多出來空間所鋪設的道路。


1074 in Songshan at 920.JPG

所以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猜到,其實整條市民大道的路面,在二、三年前原是臺鐵的鐵路軌道在臺北市內所經過的區域。而臺鐵的鐵路地下化的專案是從 1983 ,為了解決臺北市內,日漸增加車流量所導致的交通壅塞問題而開始。


也就是說在二三十年前市民大道的現址,原來有著許多的平交道,阻絕了臺北市兩端的交通,當然也可以看到火車經過,直到火車從地面鑽進地底後,也才有多餘的空間鋪設平面道路與建造高架道路,新興建的這條道路便被命名為市民大道,高架部分正式的名稱則是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


讀到這,可能敏銳一點的朋友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市民大道高架西側尾端底下的鄭州路怎麼沒有隨之一起改名呢?


這是因在市民大道建設完成後,當時鄭州路若要一同改名,就必須重新適應新的道路名稱與門牌號碼,可是當地的居民早已習慣成自然不願改名。因此就保留鄭州路的名稱直到今天,也就是為什麼市民大道高架與平面道路會有這一段名稱不同的路段


台北 / Taipei - 市民大道

伴隨著鐵路的地下化,臺北市原有的街景與地貌也因此改變,也錯開了不同世代臺北市民的生活記憶。順帶一提,這條市民大道高架,也是繼中山高速公路後,臺灣的第二條東西向高架道路,這沒說我想各位讀者大概也不知道吧!哈哈。


市民大道七段夜景 HDR

以上就是本週的冷知識週刊!本篇文章也同步收錄在每日一冷著作由尖端出版的《臺灣沒說你不知道》!


4964994_5db3mb6_l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6-07-2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