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六十一號:「孝女白瓊」的烏克蘭血統

關於夏天的歌很多,這首你一定有聽過。(應該吧 XD)
 

然而對部分的長輩而言,這首樂曲最成功的翻唱版本,大概是 1970 年黃俊雄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當中,孝女白瓊的奔喪名曲〈噢!媽媽
 

當時《雲州大儒俠》風靡一時,臺灣觀眾也間接認識了這首爵士名曲。但因為劇中角色深植人心,孝女白瓊這名號後來演變成民俗陣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喪葬禮俗「孝女白琴」,而〈夏日時光〉也在這一輩的臺灣人心中,成了哭喪女的代表曲目。


夏日名曲成了追思名曲,也許你會覺得有些許不吉利。那麼,在作曲者蓋希文George Gershwin)創作這首歌曲的時候,又是怎麼想的呢?


當音樂學者探究〈夏日時光〉如此成功的原因,發現蓋希文在這首歌曲裡面運用了兩種音樂元素:黑人靈歌Negro spiritual) 和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


黑人靈歌源自黑奴的聖歌,是藍調音樂的前身。儘管蓋希文宣稱整齣《波吉與貝斯》皆是自己的創作,沒有引用過去其他音樂;但我們知道,身為一個在美國出生的俄羅斯、烏克蘭猶太後裔,想要以爵士樂為創作重心,甚至是寫出以黑人為主角的歌劇,的確可能在潛意識中,以某首過去聽過的黑人靈歌作為譜曲的範本。


而上面的靈歌〈沒娘的孩子〉(Sometimes 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就是〈夏日時光〉的可能範本之一。這首曲子,曾經在 1927 年百老匯版的《波吉 》(Porgy)一劇作為最後一曲。八年後,蓋希文才以相同劇本推出歌劇《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懷疑:蓋希文〈夏日時光〉中,其實引用了〈沒娘的孩子〉。只是,聽聽歌詞中要表達的含意,竟和中文版孝女白瓊的版本有些許雷同。


和蓋希文一樣用有烏克蘭血統的加拿大籍民謠歌手 Alexis Kochan 指出,〈夏日時光〉和烏克蘭的一首搖籃曲〈窗邊的夢〉(Oi Khodyt Son Kolo Vikon)十分相像。據她的說法,烏克蘭國家合唱團 (Ukrainian National Chorus) 曾經在合唱指揮庫謝茲Alexander Koshetz) 的帶領下,於 1929 年(也有 1926 年的說法)前往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巡演。當時,據說蓋希文就在現場,並且對合唱團演唱的〈窗邊的夢〉留下深刻印象。


在新移民社區出生的蓋希文,是否藉由這首搖籃曲感受到血液中的烏克蘭精神,進而把他寫成詠歎調,我們並不得而知。但〈夏日時光〉略帶哀愁的旋律中,卻可能同時包含黑人與新住民的共同苦衷:失根


孝女白瓊,說不定只是把話講得更白罷了。


[Mr. Friday]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6-10-15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