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六十六號:沒說你不知道的清朝年號

各位讀者好,又到了冷知識週刊的時間。相信對清朝歷史有些熟悉或你是愛看穿越劇的讀者,應該對清朝的年號與順序都不會太陌生。


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以天命為年號開始算起,共經歷十二個皇帝,十三個年號,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十三個年號分別是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一共經歷了 296 年;但若是以順治入關入主中原才算起,則有 268 年的時間。不過,在這讀者們習以為常又倒背如流的十三個年號之外,還有你可能沒聽說過的第十四個年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就請讀者們一起繼續往下看吧!


咸豐皇帝(圖片來源)
咸豐皇帝(圖片來源

1860 年 9 月時,由於英法聯軍戰爭爆發,咸豐皇帝碰巧又巡(ㄊㄠˊ)狩(ㄨㄤˊ)承德避暑山莊,留下了同父異母的兄弟──恭親王奕訢於北京和聯軍媾和。隨著咸豐皇帝長駐熱河,大清帝國的中央政府也分成了兩半,以肅順為首的一群臣子跟著咸豐去了熱河,而政府機構的重臣則留在北京辦(ㄉㄥˇ)公(ㄙˇ)。留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和聯軍代表完成了《天津條約》的換約,也簽訂了作為補充的《北京條約》。隔年,北京的戰亂告一段落後,咸豐原本宣布三月就要回鑾北京,但因為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而使計畫推遲了;也因為如此,回鑾計畫最終未能成行。


同年 8 月 22 日,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內。


臨終前,他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並將政務交由以肅順為首的八位大臣襄贊(協助管理),其他七位大臣分別是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他們又被稱為「顧命八大臣」。在咸豐皇帝設計的制度當中,由八大臣行使皇權,代閱奏摺,代擬聖旨,咸豐並分別給了載淳嫡母慈安太后「御賞」印章,載淳生母慈禧太后「同道堂」印章。凡是由襄贊大臣所擬的聖旨,還要在其首尾蓋上這兩個章;也就是讓兩位太后監督襄贊政務大臣,以達到政治平衡。八位襄贊政務大臣經過討論,決定將新皇帝載淳的年號定為祺祥。祺祥的典故出自《宋史‧樂志》:「不涸不童,誕降祺祥。」


然而,咸豐皇帝這樣的安排,引起了被排除於權力之外的重臣──恭親王奕訢的不滿。


肅順(圖片來源)
肅順(圖片來源
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圖片來源

肅順知道被排除於襄贊政務大臣之外的奕訢會感到不滿,為了避免麻煩,於是肅順以小皇帝的名義下諭旨,明令他留在北京,不必前往熱河。在北京的奕訢收到諭旨後,為了避免抗命,也只好乖乖留在北京。然而,沒多久他也接到了兩位皇太后的密使,囑咐他前往熱河商議大計。於是,奕訢再次上奏請求奔喪。隔幾天後,他便收到了獲准的諭旨。


奕訢以奔喪為名趕到了熱河,並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閉門會面,三人商談後,決定在奕訢的勢力範圍北京發動政變。於是,他便回到北京展開聯絡的工作。身為《北京條約》的簽訂人以及推動洋務運動的要角,恭親王在外國使節面前有著善意、開化、願意合作的形象,外國公使普遍覺得保證恭親王掌權和各國利益相符合。爭取到了外國力量的支持,奕訢在朝廷內也積極運作,拉攏朝廷中反對肅順及其朋黨專權的大臣,並順利得到握有兵權的僧格林沁及兵部侍郎勝保支持。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圖片來源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圖片來源

10 月 26 日,咸豐皇帝的靈柩從熱河承德運回北京,兩位太后和小皇帝先出發,護送靈柩的肅順則在後頭押隊。


11 月 2 日,率先抵達北京的兩宮太后入宮以後,便迅速召見了恭親王奕訢及幾位重臣,並拿出諭旨,將還在後頭尚未入京的肅順載垣端華等人革職治罪。三人連北京城都還沒進去,便被在城門久候的恭親王的侍衛給拘拿了。


11 月 3 日,兩宮太后又以皇帝名義下詔:授奕訢為議政王,並奉旨成立新的軍機處,確立了日後兩宮垂簾聽政,恭親王輔政的政治體制。政變成功以後,原先掌握權勢的八位襄贊大臣瞬間從天堂掉到地獄,八人非死即貶,下場都不好過。這次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及恭親王奕訢聯手策劃的政變因為適逢辛酉年,遂稱「辛酉政變」,又稱作「祺祥政變」。


11 月 11 日,載淳正式即位,原先八大臣所擬的年號「祺祥」遭到廢除,改元為「同治」,並以翌年為同治元年。


雖然「祺祥」年號出現的時間甚短,但還是有痕跡留下。嘉義長天宮的大門上有「祺祥元年壬戌置」橫匾,正好為曇花一現的「祺祥」年號留下了見證。


除了匾額以外,當時為了祝賀新君登基,鑄造了以祺祥為年號的銅錢:祺祥通寶跟祺祥重寶。只是還來不及流通到市面上,「祺祥」年號就被廢除了。


祺祥通寶
祺祥通寶(圖片來源

據說它們現在可是價值連城的古錢幣,哪天各位讀者要是不小心發現了以祺祥為年號的銅錢,可要好好收藏,別輕易的丟掉喔!


[Mr.Yesterday]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6-11-24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