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九十號:你也許沒聽過的「瑞典東印度公司」

2017-05-12

相信讀者們在學校讀歷史的時候,應該有讀過曾統治過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 跟統治整個印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吧?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文縮寫 VOC

但是除了西歐跟南歐(葡萄牙東印度公司)之外,中歐其實還有奧地利東印度公司,北歐也有丹麥跟瑞典東印度公司。


隨著英國跟荷蘭東印度公司跟亞洲貿易,替母國帶來大量財富之後,各國也相繼成立東印度公司,想要分享亞洲貿易的好處。


早在 17 世紀初,荷蘭商人Willem Usselincx 就曾經向瑞典國王提議,可以將西瑞典大城哥德堡 (Göteborg) 當作遠航貿易據點,比起從東瑞典出發,不但航程縮短,還不需經過丹麥松德海峽 (Øresund),不被丹麥抽關稅。


雖然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Gustav II Adolf)在 1626 年給予 Willem Usselincx 12 年的皇家特許,但同一年歐陸爆發了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捲入戰爭的瑞典除了耗費大量軍費導致國家財政陷入困難,支持貿易的古斯塔夫二世也不幸於戰爭中喪生, Willem Usselincx 的貿易藍圖也被迫胎死腹中限縮於歐陸內。


雖然國王不幸戰死,但瑞典於三十年戰爭也不是一無所獲。戰後他們獲得大片日耳曼地區的土地,儼然成為歐陸的強國之一。隨後的幾年中,許多人向瑞典國王建議新的貿易方案,其中德國商人 Erlenkamp ,建議可以走北冰洋航線先到達日本,再前往中國或是印度,這樣不用繞過非洲好望角,也可以避免與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等國因為航線上重疊而起衝突。此外,也有人向國王建議成立東印度公司,許多其實是海盜之輩,他們想要利用歐陸各國間的衝突易幟瑞典,一方面有國家保護,也能取得商業利益。


但這些提案都還沒有個結果時,瑞典又在 1700 年參加了與俄國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大北方戰爭(Great Northern War;1700-1721)。落敗的瑞典不但退出了列強之列,也失去了對外的港口,財政上更無法負擔遠航貿易的投資。反對提案的人認為瑞典不應該把國內的木材跟金屬,去亞洲交換「無助於國家復甦」的茶與瓷器。當時一位官員 Johan Arckenholtz 更直言:「使用溫暖國家的產品,會使瑞典人民失去健康、力氣跟精神」[1]


但為什麼卻在這個時候,瑞典東印度公司卻在 1731 年成立了呢?

 

瑞典東印度公司總部,現為哥德堡博物館
瑞典東印度公司總部,現為哥德堡博物館(Source:The East India House at Norra Hamngatan in Gothenburg)

因為英國跟荷蘭東印度公司均為獨佔市場的特許公司,那些無緣取得特取權的水手以及商人,也想要取得亞洲貿易的利益,所以只好四處遊說各國國王,希望可以在當地成立特許公司,由他們來負責經營。瑞典公司成立的主要推手是蘇格蘭商人 Colin Campbell ,他與德裔瑞典人 Henrik König 說服了國會,取得了特取狀。


但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的成立,也代表瑞典要開始與英國、法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競爭,而在特許權中最後一條載明的:「該公司須保密注資者和持股人的身份」,被認為是針對當時禁止國內公民投資亞洲貿易的英國而設定。歐洲各國並不樂見瑞典東印度公司的成立,甚至是對這間公司抱持著敵意,而瑞典駐英國大使甚至不敢把翻譯成英文後的特許信轉交給英國政府[2]

 

瑞典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幕後推手,蘇格蘭商人Colin Campbell
瑞典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幕後推手,蘇格蘭商人Colin Campbell (Source:Wikipedia)

瑞典東印度公司開始瑞典哥德堡至中國廣州的茶瓷貿易後,隨著 1775 年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法國、西班牙與荷蘭聯手封鎖了英國在東方的茶貿易。由於茶的需求快速減少,廣州當地茶價急速下跌,但歐洲反而因為茶的供給減少,茶價暴增。瑞典身為少數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不受影響的國家,此段時期比起 1731 到 1766 年間,多賺了 58% 的利潤 [3]


這些貨物回到歐洲之後,公司會用低於其他國家東印度公司的價格,走私到歐洲換取財富,主要的出口國則是被各國聯合貿易制裁的英國。(你壞!你真壞!


有瑞典國旗的廣州十三洋行 (Source:Wikipedia)

到了十九世紀,英國逐漸開始整頓腐敗虧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最終目標是要將公司所有的財富跟權力收回英國政府。由於將茶葉以低價走私到英國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的重要財富來源,加上亞洲貿易的利潤逐年地降低,瑞典東印度公司在取得第五次特許 (5th octroi, 1806-1821) 後,就不再申請特許,也於 1813 年 12 月 13 日股東大會後,結束東印度公司的營運。


瑞典東印度公司除了替瑞典帶來財富之外,在科學上亦有幫助,此段大量來往歐亞兩端的時期,瑞典皇家科學院也派研究員跟科學家駐船,沿路做科學紀錄以及蒐集標本。


1745 年,當時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哥德堡號(Götheborg,現在稱哥德堡一號),在從廣州回到瑞典時,於哥德堡外撞上礁石而沈船,船員幸運地全數獲救,但是帶回來的財富也就沉到海底。在研究機構跟政府的努力下,於 1993 年完成哥德堡一號的打撈。


在那之後,社會上也有希望能重造一艘哥德堡號以紀念這段輝煌過去的聲音,所以 1993 年時,瑞典再度成立了一間瑞典東印度有限公司(Svenska Ostindiska Companiet Aktiebolag),就是為了再次重建一艘哥德堡號,也就是今天的哥德堡三號(Götheborg III)。這艘船在 2003 年啟用,並於 2005 年到 2006 年間,沿著舊航道,回到了當初的貿易終點廣州,目前哥德堡三號用於研究、教育以及促進邦誼。

 

2006 年抵達廣州的哥德堡三號(Source : 瑞典“哥德堡号”将重航“海上丝绸之路”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瑞典國王Carl XVI Gustaf於哥德堡三號船艙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瑞典國王 Carl XVI Gustaf 於哥德堡三號船艙
(Source : 胡锦涛出席“哥德堡”号仿古船返航仪式

我們下週見!


[1] Kjellberg, Sven T. (1975). Svenska ostindiska compagnierna 1731–1813: kryddor, te, porslin, siden [The Swedish East India company 1731–1813: spice, tea, porcelain, silk] (in Swedish) (2 ed.). Malmö: Allhem. pp. 46–47.


[2]Frängsmyr, Tore (1990). Ostindiska kompaniet: människorna, äventyret och den ekonomiska drömmen [The Swedish East India company: the people, the adventure and the economic dream] (in Swedish) (2 ed.). Höganäs: Wiken. pp. 23–24.


[3] Kjellberg 1975, pp. 134–135.

文章資訊
作者 Mr Holiday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7-05-12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