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應該少有人聽過「南京蟲」這名詞吧,但他可是日治臺灣社會人人喊打的害蟲之一。這個詞怎麼來的,現今已不可考,據說是十九世紀末明治維新以來,在日本與中國經由神戶港密切的貿易往來下,由商船從中國將這種害蟲帶入日本。這是日本單方面的解釋,也是他們對這種小蟲的刻板印象,就如同「南京豆」、「南京雞」一樣,日本社會對於許多來自傳統中國的物品都會冠上「南京」二字,因而有了「南京蟲」這玩意。在《日本語動物名辭典》中,「南京蟲」(なんきんむし)又名臭蟲(圖 1)。
這種小蟲所造成的日治臺灣人的生活困擾,讓我想到芥川龍之介的《江南游記》。 1921 年 ,著名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以記者身份在中國採訪新聞兼遊歷,途經蘇州時,某日夜宿一間客棧,就描述到這房間比想像的乾淨許多,可能是因為撒了很多消滅跳蚤的藥粉,因而很慶幸自己沒有被南京蟲所咬。可見,對日本人而言,不管在日本、臺灣或中國,這種在房間內會咬人的小蟲子就叫「南京蟲」。
1900 年的 10 月,臺北國語學校的宿舍及圖書館出現了大量的南京蟲,當時經由臺北監獄醫生的協助下,特地仿效監獄的作法,採取了在兩三日間集中驅蟲的方式。臺灣民眾和南京蟲「作戰」而引起火災的事情時有所聞。 1909 年,艋舺夏新街一帶就因此發生火警,原因是有位名叫林勉的婦人,因用燃油火燒南京蟲,不慎引燃附近的蚊帳、浦團及衣物,導致房子失火。
南京蟲咬人是六親不認的,不僅是一般民眾,就連臺灣總督也難倖免。 1898 年 4 月的《臺灣新報》「街談巷說」版就提到,總督樺山資紀剛從日本搭橫濱丸來台途中就曾因被南京蟲咬傷而發燒,之後又在官邸遭南京蟲咬傷,看來跟這個蟲子還挺有緣的。
南京蟲帶來的困擾也曾引起鐵道部的注意,進而改善火車車廂的座椅設備。由於日治臺灣的火車車廂分為三級,三等車廂坐的多為臺人,有鑑於臺人旅客大多有赤腳的習慣,不太注意整潔,並常攜帶折疊及藤製的物品,很容易成為南京蟲的溫床。鐵道部遂將布的座椅改換成磨造皮包覆的座椅,如此不僅方便用消毒水清潔,也易於打掃,較能降低南京蟲的繁殖及咬傷。
一直要到 1930 年代,臺灣社會才有了比較有效的防治方式。除了改善環境衛生之外,面對南京蟲的威脅,最有效的則是除蟲化學藥品的發明。
當時最著名的是今津化學研究所開發出來的イマヅ蠅取粉及イマヅ芳香油。
今津化學研究所的負責人是今津佛國博士,他所開設的這間研究所專門研發對付害蟲的藥物,像是蒼蠅、蚊子、跳蚤、蟑螂,其中又特別強調對南京蟲的效力。這些除蟲藥劑的發明大大改善當時臺灣社會的生活環境,漫畫反映了這樣的現象。圖 2 左邊一位躺在席子上的男子,舒適地拿著扇子在扇風,絲毫不怕周遭的飛舞的蚊蟲,右邊則是一位研究者在開發新藥劑,其中一瓶試管就是針對著南京蟲。左上方文字還強調有了這些混合藥劑的發明,從此可不再掛蚊帳。
今津佛國曾把蒼蠅形容成「大可畏之殺人魔王」。在 1930 年 7 月的《臺灣日日新報》,他教導民眾認識蒼蠅會傳染各種可怕的疾病。無論日本或臺灣,我們很容易在 1930 年代的報紙見到這位博士的衛生學說,他所談論的重點多是在呼籲民眾要注意該如何殲滅這些害蟲、該如何做好家庭衛生,及該如何有效使用今津蠅取粉。
今津佛國是位商社主管、發明者、衛教者,更是一位商人。他常在各級學校宣導蒼蠅與環境衛生的關係,打著就是販賣他們自家商品的主意。我們從圖 3 及圖 4 所見到的イマヅ蠅取粉及イマヅ芳香油就是當時最為普遍的消除害蟲的主要利器。今津佛國博士是這樣宣傳他在大阪所開設的害蟲驅除研究所:「余所經營今津化學研究所,專研究家庭害蟲,及植木農作物害蟲之驅除。乃本邦唯一研究所。」
イマヅ蠅取粉及イマヅ芳香油要如何使用, 1930 年代的報紙到處可見既是衛生宣導又像是商品廣告的文宣。譬如報紙會有標題寫道:「全市一齊(自三日至十日止)南京蟲退治日」。內容強調要消滅南京蟲,就得全市一起全面舉行,一次是七天,如此才能有所成效。若僅是少數家庭實行,則難免會造成南京蟲移往他處繼續繁殖的後遺症。他們還會搬出官方的調查報告,像是根據衛生實驗所的實驗結果,來說服民眾對付南京蟲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使用イマヅ芳香油。
這種油性的除蟲劑是裝在深色的玻璃瓶中,通常瓶身會寫著除了可用於廁所的除臭外,用來驅蟲及消毒的功效更大。透過報紙廣告,我們可以見到商家會強調這是特許專賣的商品(圖 5 )。在使用時,得先將芳香油裝在ヒ—ロ—牌噴霧器中,然後對著地面噴灑,僅三十秒就可以見到成效。文宣中還會特別強調對床單、衣物不會污染。使用後,還須再另外搭配使用イマヅ蠅取粉,特別是紅色盒包裝的,灑在床席邊及角落,如此才能根絕南京蟲的繁殖。若是大面積的地方像是公共場所、工廠及食堂,這些文宣也教導要改用新出品且效果較佳的水龍式灑粉器(圖 6 )。
隨著イマヅ蠅取粉及イマヅ芳香油在居家及公共場所防蟲的普及使用,其影響力更擴及到戰場上。在 1937 年中日戰爭開打後,日本部隊會發給士兵一些「慰勞袋」(圖 7 )。當時的一些海報上,還會特別強調,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這個攜帶方便的綠色小圓盒イマヅ蠅取粉。這是提供給日軍士兵,在中國江南一帶夜宿時,得以對付南京蟲的良方。
有了這樣除蟲化學武器,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士氣,難怪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會這樣下標題:「支那兵には恐れぬが,南京蟲には閉口」,它解決了這些日本兵在中國野外夜宿的最大夢魘。
(本文作者為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